为何会兴起“去鲁迅化”,是文学进步还是损失?莫言:因为不合适

发布时间:2025-04-26 18:31

在创新文化中,失败被视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生活乐趣# #创新乐趣# #创新文化#

《秋叶》:在我的后园里,可以看见墙外有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颗也是枣树。这句话要是让在今天就是一句病句,但是鲁迅的作品用着这种描写手法,来阐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一种微妙的心理变化。

鲁迅这一生都在文学创作,文学批判,思想研究,他的影响在世界文坛,尤其是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赞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有最大的作家”。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鲁迅一家原本家道不错,但因为祖父在科举当中舞弊而被革职,自那之后家境衰微,不过鲁迅父亲是一名秀才,家中有田地,算是大户,鲁迅一开始是学医。

他也是东北大学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日本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就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鲁迅还写过一本《藤野先生》,不过学医一年之后,鲁迅就弃医从文。

他放弃医学在《藤野先生》一文也提过: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看到了一本日俄战争的纪录片,他被里面的发生的事刺激到了,他认为学医只能救一些人,无法救国,想要救国必须先救思想。

鲁迅前期的都是以翻译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为主,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在文学创作当中,鲁迅受以影响最深就是俄国批判学家果戈理,他的出版的《死魂灵》给了鲁迅很大的启发。

他也走上了批判文学,在1918年,周树人首次用了“鲁迅”为笔名,并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创作小说《狂人日记》,这本小说的发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3年之后,鲁迅又在《狂人日记》的基础上,发表了《阿Q正传》,这两部都是以批判。讽刺为主,揭露社会的黑暗,也极容易唤醒沉睡的思想,《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也成了鲁迅的代表作。

但是如今教材当中鲁迅的文章越来越少,一种“去鲁迅化”兴起,作为一个时代翘楚,为何会从书本当中移除呢?

鲁迅的文章,虽然是白话文,但是读鲁迅的文章都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还需要有一定的古文知识,就像开头《秋叶》的枣树一样,鲁迅知识想表达,我们都是人,但是又不一样。

这第二点是鲁迅文章当中包含的一些思想,鲁迅《狂人日记》所讽刺的都是“人吃人”的现实社会,这对学生来说有些不太适合,而且中小学生心智还不太成熟,不应该过早接触这种“阴暗”的思想。

似乎“去鲁迅化”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一千人当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些人眼中的理解有些不太一样,莫言对鲁迅也有自己的见解,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作品自然不用多说,他曾说:我所有的作品加起来,都比不过先生的一本《阿Q正传》,但“去鲁迅”已经阻挡不了。

鲁迅是文章题材广泛,风格独特,虽然大多数文章都带有批判讽刺,但《故乡》的闰土还有《朝花夕拾》无不都是一些难得的文章,“去鲁迅化”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网址:为何会兴起“去鲁迅化”,是文学进步还是损失?莫言:因为不合适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73723

相关内容

为何会兴起“去鲁迅化”,是文学进步还是损失?莫言:因为不合适
“去鲁迅化”已有十余年,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莫言这样解释
莫言被问到:你的成就和鲁迅相比如何?他的回答让人赞叹,很精彩
韩寒、莫言、贾平凹、鲁迅、金庸,谁是更优秀的作家?
教授在节目上问莫言:你的成就和鲁迅相比如何?莫言的回答很精彩,让人佩服!
选择歌颂光明还是揭露黑暗,这是浩然与莫言最大的区别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何作品没有编入教科书,反而受世人谩骂?
鲁迅文章渐渐从教科书中消失,为何会“去鲁迅化”?余华点明原因
从余华“讨厌过”鲁迅,看“去鲁迅化”的潮起潮落
获得诺奖的莫言,本应受到尊重,为何却遭到许多学者与读者的鄙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