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屈原辞》:伟大的力量来自民心

发布时间:2025-04-30 12:34

端午节与屈原有关,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主要活动,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普及#

古往今来,以屈原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从京剧到话剧,再到影视剧,无论何种题材,皆各具匠心。近日,由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出品、王鑫领衔编剧并导演的话剧《屈原辞》独辟蹊径,巧妙融合《离骚》《天问》《橘颂》等名篇,将“民心”作为贯穿全作品的核心主题,将“民本”思想具象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同时,也是在启示我们,纵使历史风云变幻,唯有民心所向,方得始终。

剧目以诗言志,屈原的诗篇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其民本思想的载体。《天问》中“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叩问,表面上是对天地起源的哲思,实则暗含对楚国统治根基的反思。剧中第五场廷辩堪称点睛之笔:面对张仪以“六百里商於之地”诱惑楚怀王,屈原痛斥“秦人无信”,更以“民心即铁甲”直指治国本质。这一台词设计将政治博弈升华为价值观的对冲较量,张仪的权谋之术与屈原的民本立场在同一语境下形成鲜明对比。而楚怀王的动摇与群臣的附和,恰恰揭示了楚国衰亡的根源:当权者漠视民心,再坚固的城池亦如沙垒,不堪一击。屈原借《橘颂》自喻“深固难徙”,不仅是对个人气节的坚守,更隐喻着“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应如橘树扎根,不可动摇。

剧目以情映史,剧中人物命运的跌宕,皆与民心向背息息相关。弟子怀远背诵《天问》、侍女春平以死明志,这些情节看似是个人的选择,实际上是时代民心所向。怀远作为屈原思想的传承者,其行动始终围绕“安民”展开;春平从难民到殉道者的转变,则暗示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就连反派角色郑袖的阴谋,亦从反面印证民心的重要性。第四场戏中,她利用《九歌》编排舞蹈设局,表面风雅,实则是在制造民众舆论攻讦屈原的品性以达成自身目的。而屈原在流放途中,面对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劝说,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更是捍卫了自己对“一生为民”这一选择的忠贞与坚守。

剧目以史为鉴,将“伟大的力量来自民心”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屈原辞》对历史的艺术化呈现,始终以民心为轴。在橘树、春蚕、剑等意象营造出的诗意舞台空间中,楚怀王被囚后的忏悔、张仪欺楚的史实,在此次剧目中皆被赋予新的解读:前者通过跨越时空的独白,道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千古教训;后者则以“六百里空城”的骗局,讽刺奉行功利为先者对民本的践踏。尤为精妙的是第六场“橘颂”之景,屈原言道:“橘树生性坚韧,双脚根植大地而坚固,其性情自然高洁而又不随波逐流。”春平一句“我要像先生期盼的那样,成为一棵朴实无华的橘树,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愿像橘树般奉献”,不仅呼应屈原的坚守,更暗示民本思想的代代相承。最终,屈原告别世间虽是个体生命的终结,但其精神通过诗歌与弟子的行动,化作燎原星火,预示民心所向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回响。

作品结尾没有采用白描直叙的方式点明屈原“投江明志”,而是设计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阐释屈原“绝不同流合污”和“始终与民共生”的精神,让千年之后的观众都能从中深切体会到屈原心系百姓的崇高品格。当从渔父口中得知,“强秦已经攻占楚国都城郢都”,屈原一句“山河破碎,那郢都的百姓可就遭难了”的慨叹,道尽了他自始至终对百姓的牵挂和他“推行美政,以民为本”的毕生追求。这样一个看似开放的结局,既克制地抒发悲壮之情,又包容地给予观众思绪万千的空间与时间。

直至今日,“民心”也始终是中华大地蓬勃发展的根基。“伟大的力量来自民心”的深刻道理从不只适用于一个时代,相反,在一部又一部的文艺作品中,在一代又一代的生动实践里,“民心”的力量只会愈发强大。

网址:话剧《屈原辞》:伟大的力量来自民心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75004

相关内容

新编历史话剧《屈原》在湖北宜昌震撼上演
毕业大戏现场来啦!原声感染力超强! 文琪毕业大戏屈原辞
穿越时空对话屈原
屈原作品及其深远影响:一生著述,千年传颂
《好诗好在哪里》:屈原的生命风采
来自重庆籍敖姓艺人的神秘力量
文化中国行丨数字技术为笔 现代光影为墨 入境屈原奇幻《九歌》
2024湖南·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节新闻通气会在京举办
真正的力量,来自感恩
“脱单了”韩烁和小芊在一起了 宝座: 恭喜他们找到彼此,爱情的力量真伟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