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男人没有爱情,只要快乐和无条件的母爱
珍惜和爱人相处的每一刻,爱情中的快乐无价。 #生活乐趣# #生活态度# #珍惜当下快乐#
序言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被公认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它以细腻而磅礴的笔触,勾勒出天才音乐家克利斯朵夫坎坷且壮丽的一生。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读过,前不久读完了才知道,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不是我想象的样子。
当我们分析他的情感世界时,就会发现那里呈现出一种近乎孩童般的依赖与任性,他交往过的女性众多,却始终在寻找一种近乎母爱的无条件包容。
克利斯朵夫的情感经历,与其说是成熟男人在爱情海洋中的乘风破浪,不如说是一个孩子对母爱的永恒追寻。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约翰•克利斯朵夫奇葩的爱情观。
一、恋母情结:克利斯朵夫情感的坚固根基
克利斯朵夫与母亲路易莎之间的感情,深厚得如同那历经岁月沉淀的美酒,散发着醇厚的香气。
父亲的早逝,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这个家庭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
母亲路易莎,以她那柔弱却又无比坚韧的身躯,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克利斯朵夫长大。
尽管家境贫寒,生活如同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但路易莎的坚韧与温柔,却成为了克利斯朵夫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支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
后来克利斯朵夫因为路见不平、英雄救美,打伤了人命,被迫流亡法国,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他与母亲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书信联系。
当母亲病危的消息传来,克利斯朵夫不顾被捕的风险,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探望的道路。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本能,是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这种深厚的母子关系,如同种子在土壤中生根发芽,深刻影响了他的爱情观。
他渴望在女性身上找到母亲的影子,那种无条件的包容,如同大海对江河的接纳;那种牺牲精神,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那种温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能驱散他心中的寒冷。
成年后的克利斯朵夫,在爱情中始终带着一种孩童般的索取心态,他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需要被理解、被呵护,却很少真正去理解对方的需求,如同只顾自己玩耍而忽略他人感受的孩子。
克利斯朵夫的爱情,始终建立在“被爱”而非“去爱”的基础上。他像孩子依赖母亲一样依赖爱情,却很少真正成长为一个能承担责任的恋人,仿佛永远停留在那个需要母亲呵护的童年时光。
二、爱情中的“母亲替代者”:他爱上的皆是“母性化身”
纵观克利斯朵夫的感情史,会发现一个如同谜题般有趣的现象:他爱上的那些女性,大多都带有某种“母性特质”,仿佛在冥冥之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他走向这些能给予他母性温暖的人。
弥娜——贵族式的“高不可攀”
弥娜是克利斯朵夫的初恋,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克利斯朵夫的青春天空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她出身贵族,举止优雅得体,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仿佛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对年轻的克利斯朵夫而言,她既是爱慕对象,也是精神上的“母亲象征”。
她的社会地位让他仰视,如同仰望一座巍峨的山峰;而她的温柔又让他沉溺,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梦境之中。
克利斯朵夫在弥娜面前,就像一个初次见到大世面的孩子,既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又带着一丝自卑与羞涩。
萨皮纳——温柔而脆弱的“理想母亲”
萨皮纳是一个病弱的寡妇,她的温柔与忧郁如同清晨的薄雾,弥漫在空气中,深深吸引了克利斯朵夫。
她不像弥娜那样高高在上,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但她却给了克利斯朵夫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在萨皮纳身边,克利斯朵夫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可以像一个英雄一样去保护她、照顾她。
然而,这段感情却如同一朵盛开在悬崖边的花朵,美丽却又短暂。
萨皮纳的早逝,让克利斯朵夫再次陷入了“失去母爱”的痛苦深渊,他仿佛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整个人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
葛拉齐亚——成熟而包容的“精神母亲”
葛拉齐亚是克利斯朵夫一生中最接近“灵魂伴侣”的女性,她优雅、智慧,且对他有着近乎母性的包容。
她就像一位智慧的导师,在克利斯朵夫迷茫时给予他指引;又像一位温暖的母亲,在他受伤时给予他安慰。
然而,克利斯朵夫对她的爱仍然带有强烈的依赖色彩,他享受她的温柔,却无法给予同等的关怀。
他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葛拉齐亚的庇护下,尽情地享受着那份无条件的爱,却很少去思考如何为这份爱付出。
但是葛拉齐亚却是一位非常理性的女子,面对着克利斯朵夫疯狂的爱情攻势,她始终坚守“普通朋友”的底线,直到故事最后,也没有和他发展成为男女朋友的关系。
这些女性角色,无一例外地满足了克利斯朵夫对“母爱”的渴望。他爱的不是她们本身,而是她们身上那种能让他感到安全、被接纳的特质,就像一个孩子在寻找能给予他安全感的港湾。
三、无道德的爱情:孩童般的自私与任性
克利斯朵夫的爱情观,纯粹得如同一张白纸,却又自私得如同一个只考虑自己的孩子。
他不在乎社会规范,那些所谓的条条框框在他眼中仿佛是不存在的枷锁;也不考虑道德约束,在他心中,只有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他“感觉”到了爱,就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就像一头被爱情冲昏头脑的野兽,失去了理智。
与朋友之妻的禁忌之恋
克利斯朵夫在法国参与了激进的行动,逃到瑞士,被一位有钱的朋友收留了,他却对朋友的妻子产生了感情,那女人也被他所吸引,在朋友外出的时候,他们终于如愿以偿。
这一段禁忌之恋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尽管他最终放弃了这段爱情,但这种情感冲动仍然暴露了他对爱情的无道德倾向。
他不在乎是否会伤害他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仿佛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好友之间的感情,也让他自己陷入了道德的困境之中。
与男性朋友奥利维的“双男主”之情
现在的网络小说里有一种“双男主”的设定,而《约翰•克利斯朵夫》虽然产生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却也具备网络文学的很多特点。
虽然从全书来年,并不是“双男主”的,但是他与奥利维的故事也占了很大的篇幅。
克利斯朵夫和奥利维这两个大男人曾经一起租了一间房子,每天吃住在一起,一起搞艺术,克利斯朵夫外向而强硬,奥利维内向而温顺……虽然书中没有明确写出来,这很难不让人产生某种联想。
奥利维有个姐姐,曾经和克利斯朵夫传出过绯闻,后来因此丢了工作,又不幸去世了。
对比一下,《红楼梦》的秦可聊有个弟弟叫秦钟,秦可聊是贾宝玉的“启蒙老师”,秦钟是贾宝玉的好朋友。
克利斯朵夫和奥利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请大家自行理解吧。
对寡妇萨皮纳的激情
萨皮纳的丈夫刚刚去世,她正处于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需要时间和空间来疗伤。
然而,克利斯朵夫却迅速与她陷入热恋。尽管萨皮纳本人也愿意,但这种关系在当时的道德观下是备受争议的。
克利斯朵夫的行为,没有考虑到萨皮纳的感受,也没有考虑到社会的眼光,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如同一个任性的孩子。
富贵的女人才是他的最爱
克利斯朵夫的爱从不考虑身份差距,从书中的描述来看,说他是音乐家多少有点勉强,他只能算是一个流浪艺人,无论是贵族小姐还是有钱的少妇,只要他喜欢,就会去追求。
这种看似“平等”的态度,实则是一种情感上的任性。他不在乎现实阻碍,只在乎自己的快乐,仿佛在他的爱情世界里,没有阶级之分,只有自己的感受。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书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那就是有钱的女人更招克利斯朵夫的爱,他好像并不在意女人是否懂音乐、懂艺术,只要又漂亮又有钱,他就会黏着人家不放。
结语
最后再说一个常见的误解,由于罗曼·罗兰写过贝多芬的传记,贝多芬又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原型,所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常常被认为就是小说化的贝多芬,实际上两者相差甚远。
贝多芬有九大交响乐,克利斯朵夫可能连一首交响乐也没有,贝多芬后期聋了,而克利斯朵夫一直很健康。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告诉我们:
男人没有爱情,就像小孩一样,只要快乐和无条件的母爱。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最佳诠释。他的伟大在于艺术,而他的悲剧在于情感——他永远是个孩子,永远在寻找一个能像母亲一样爱他的女人。
网址:《约翰•克利斯朵夫》:男人没有爱情,只要快乐和无条件的母爱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77219
相关内容
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就去看看《约翰·克利斯朵夫》陈昊宇身上真的看到了养成系的快乐和骄傲啊 乘风2024
只要大家幸福就好…
《度华年》公主霸气护夫: 我的男人由我守护
《度华年》公主霸气护夫: 我的男人由我来保护
这5本世界经典,一生至少读一次
男人,如果你想要拥有一段真挚的爱情,就要先满足这4个“条件”
没有梦想的人,就像那朵微笑的花,明天可能就会凋谢
人民日报推荐:世界公认的十大名著,人生至少去读一次
以下三样东西,但凡男人给过你一个,便值得用一生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