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在上外举办
学术研讨会:参与不同领域的讨论,拓宽视野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跨学科学习法#
为深入探索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路径,进一步推进海外汉学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7月5日至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编辑部、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
研讨会设有三场主旨报告、十个专题论坛以及“主编面对面”座谈环节。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近200位学者参会。11位专家的主旨报告围绕汉学传统与演变、中西思想交汇与互释、中国形象在多元语境中的建构与流变等议题展开;百余位学者在十个专题论坛中对中外文化交流史、国别汉学研究、数智时代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深入交流;“主编面对面”座谈环节特邀七位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主编同与会学者就期刊发展、选题规划、写作规范等热点问题展开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在开幕词中指出,交流互鉴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不同文明正是在交流与互鉴中消除隔阂、共生共荣。海外汉学是国际社会认知与理解中国的重要学术路径,不仅为中国学术发展注入全球性视野,更在本土与域外、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重塑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表达。在此背景之下,上外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持续聚焦中国话语的跨文化表达与世界性转化,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贡献上外智慧。
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岩松校长致开幕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国际汉学》主编赵刚在致辞中强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汉学》刊物与海外汉学研究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充分研讨、深入交流,凝练中国话语特色;二是赓续传统、守正创新,贡献海外汉学研究;三是紧密联系、同频共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刚副校长致开幕词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大援教授以“汉学的传统及其在19世纪之后的演变”为题,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宋炳辉教授以“从海外汉学视角看汉语文学的多元阐释”为题,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文学院李晟文教授以“清代‘万园之园’圆明园与中法文化的互鉴与交融”为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冰以“梅兰芳访苏及其中国文化域外传播”为题,复旦大学中文系刘耘华教授以“理一分殊、物物一太极与单子论之关系:试疏中欧思想交往史上的一个谜案”为题,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教授以“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区域国别学视野与文明互鉴理念”为题,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吴光辉教授以“徘徊在‘东方化’之间——论内藤湖南的思想指针”为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车琳教授以“我们如何言说自我和他者?——以程抱一和弗朗索瓦•于连的中国诗论为例”为题,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谭渊教授以“老子形象在德语世界的变迁:多维诠释与文学镜像”为题,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周云龙教授以“中国形象或余像:文艺复兴文学中的符号物”为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学院(东南亚研究院)院长刘志强教授以“中国四大名著在东南亚传播及影响的特点研究”为题,分别进行了高质量的阐述。
而在专题论坛环节,百余名与会学者围绕不同议题展开了精彩纷呈的讨论。其中,“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知识研究(上)”聚焦海外汉学家的翻译实践与学术影响,与会学者针对《诗经》《聊斋志异》《离骚》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外译研究展开探讨,涵盖其在多语种语境中的接受历程与翻译策略。“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知识研究(下)”关注西方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与转译,与会学者聚焦儒道思想的域外传播、艺术与文学典籍的外译与接受,揭示跨文化视野下的知识重构机制。“中国典籍翻译与海外传播(上)”以各类经典作品在英语、德语、法语、日语、俄语、缅甸语等异质文化语境中的译介脉络、翻译实践与接受机制为重点,揭示其背后的政治因素、文化心理与时代动因。“中国典籍翻译与海外传播(下)”聚焦民间传说、经部典籍、古典小说、古代诗论、戏曲理论、中医典籍、当代文学等各类作品的跨文化译介与传播,涵盖英语、德语、法语、韩语、柬埔寨语、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等多个语种。“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形象海外构建(上)”聚焦多维视角下的跨文化互动与中国形象重构。与会学者从教育合作、学术翻译、文学传播等视域出发,探讨中外文化交流的路径与机制。“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形象海外构建(下)”延续对跨文化互动的深入探讨,以多语种文献、历史图像、传播事件与政治叙事为史料基础,展现海外中国形象的多维构建。“海外汉学文献及文明互鉴研究(上)”围绕朝鲜汉语文献、欧洲汉学翻译与跨文化人物形象重构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海外汉学文献及文明互鉴研究(下)”集中呈现海外汉学家与中外学者在文献研究、语言传播和跨文化理解方面的最新成果,涉及不同国家与地区对中国典籍翻译、词典编撰、文本传播与思想交流。“文学跨文化交流与叙事(上)”围绕文学想象与文化建构展开多维探讨,发言报告聚焦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英国性”建构、德国文学对中国现代化叙事的再思考,以及张爱玲小说中的心理写实主义表现等议题。“文学跨文化交流与叙事(下)”聚焦多重文化视野下中国文学的传播与重构。该论坛的学者们从翻译与接受的视角出发,聚焦中国故事在阿拉伯世界持续升温、《红楼梦》在南洋的独特传播链、鲁迅文学在日本左翼圈的流转等主题。
在“主编面对面”环节,七位期刊主编——《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教授、《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教授、《中国俄语教学》副主编张冰教授、《外国语言文学》主编葛桂录教授、《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编审、《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主编纪建勋教授、《德意志研究年鉴》主编谭渊教授,围绕期刊定位、发展理念、特色创新、投稿建议等内容,结合各自经验展开深度交流与分享,回应学术生态变化与期刊发展的新挑战。
“主编面对面”环节
研讨会最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代表主办方感谢之余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深化了中国话语研究与海外汉学研究之间的理论对话与实践交流,展现出跨学科、跨领域、多语种、多维度的学术活力,近200位学者的倾情参与和热烈研讨凸显出这一学术话题所具有的深刻理论意义和强烈现实意义。此次会议致力于推动人文社科领域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彰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与当代表达,为构建具有全球视野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叙事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凝聚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共同体。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帆教授作总结发言
网址:“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在上外举办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05990
相关内容
“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在上外举办2023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新疆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深闭幕 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
传播中华文化 促进文明互鉴
“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举办
对话孔子、互鉴文明,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启幕
国家大剧院:打造文明互鉴的“艺术平台”
聚焦“交融互鉴”,新时代校园戏剧国际研讨会举办
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国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
中国叙事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