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理想人格的精神特质
人格特质理论由卡特尔提出,主要包括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精神质等维度。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人格特质#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以逻辑严密、富有批判精神的思维方式,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伦理政治思想体系,而有关理想人格的设计,便是其核心内容之一。立足于“义”的原则,墨家对圣人、贤人、君子等传统理想人格加以诠释,塑造了“总乎天地之德”的圣人人格、“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人人格、“为义”的君子人格,并独创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兼士人格,乃至演化出一个以追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目标的独特人格理想体系。
“总乎天地之德”的圣人人格。在墨家的思想世界里,“圣人”是德性与智慧的最高象征。《墨子·尚贤中》引《周颂》云:“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墨子解释道:“此言圣人之德章明博大,埴固以修久也。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意即圣人之德光明而广大,持而不懈,与天地之德浑然一体。
《墨子》书中“圣人”的具体形象包括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在墨家看来,“圣人”的称号是上天予以“圣王”的奖赏。《墨子·天志下》记载,由于圣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能够兼爱天下,率领百姓敬奉上帝、山川、鬼神,故而上天予以他们赏赐,使他们居于上位,立为天子,以作后世表率,并尊称为圣人。不过,在墨家的伦理构想中,“圣人”并非生而为圣,还须通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染丝方式来获得善之德性,并由此获取成圣的知识和契机。所谓“染丝”,即以染丝为喻,强调环境熏染和道德教化对人之塑造的重要性。譬如《墨子·所染》云:“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墨子·亲士》中,“圣人”被规定为:“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这一规定将圣人与“器”相关联,凸显了圣人勇于任事而不推辞,顺应万物发展而不悖逆的责任意识。同时也意味着,圣人不仅是“道”之化身,还能以“器”之形态,积极入世,躬行践履,实现道义理想与功利实践之间的真正贯通。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人人格。墨家对于“贤”的理解,应是德才兼备之义。《墨子·尚贤上》将“贤良之士”一词厘定为:“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墨家以德行、言谈、道术为衡量标准,对“贤”作了具体规定,表明贤人之所以为贤人,在于具备深厚的德行、智慧的言谈和广博的道术这三方面品格与才能。
与圣人“事无辞也,物无违也”积极入世的品格相近,墨家之贤人没有避世隐逸的一面,而主张“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墨家以贤人职能之别,将之界分为治国者、长官、治邑者,生动彰显了“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的选贤任能理念。其中,贤人作为治国者,应勤勉为政,审听刑狱,乃至国家治而刑法正;作为长官,则需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使国库充实而财用不散;作为治邑者则当辛勤劳作,翻耕种植,以至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由此观之,墨家始终将贤与能视为一体,对贤人的要求不仅应当具有德行,还要有能力。
“为义”的君子人格。《墨子·贵义》记载,墨家将君子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世俗之君子;二是为义之君子。墨家激烈地抨击世俗之君子,认为他们徒具外在礼仪、言辞冠冕堂皇,实则缺乏诚意与道义。具体地看,在风俗信仰上,墨家揭露了世俗之君子的虚伪面相,“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即用纷繁的礼乐迷惑人,以长时间的服丧和虚伪的哀伤欺骗亲人,信命而习于清贫以倨傲为高。在日常生活上,墨家讥讽世俗之君子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流于表面,执拗地认为只有说古话、穿古衣、述而不作才能成就君子之境界。在谏言议政上,墨家指责世俗之君子就像钟一样,不击不响,总是被动地等待,从不主动建言献策,只有在被询问时才发表意见。在学识才能上,墨家贬斥世俗之君子喜欢沽名钓誉,知小而不知大。
于是,为了避免沦为世俗之君子,墨家提出修己治人之道,以塑造秉持大义的君子人格。其中,“修己”在于不断提升内在德性,亦即“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此要求君子心怀仁爱,举止谦逊,言辞理性平和,并将此风范彰显于举手投足之间。“治人”在于发挥才能、德性,爱人利人,增进公共福祉。具体而言,就是“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其旨在强调君子身处贫穷之境时应展现出廉正的品质,处于富贵之态时应彰显出侠义的风骨,面对生者应流露关爱之情,面对死者应表达哀伤之意,无论处于何种境遇,皆当坚守道德本心,呈现出应有的道义立场与济世之情。君子保持这样的品格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兼相爱,交相利”的兼士人格。兼士,即兼爱之士,是墨家精心设计并向往的理想人格,其核心精神在于调和利人与利己的冲突,以达成兼爱为本、义利一体的道德境界。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兼士常常被误认为是“杀己以利天下”的极端利他主义者,这导致其人格理想显得过于严苛而难以效仿。
事实上,考察《墨子》全书,“兼士”只在《墨子·兼爱下》中出现过两次,皆为了回应“兼爱何以可能”的问题。对墨家而言,兼爱是一种超越亲疏关系的普遍之爱,承载着胸怀天下,利达万民的伦理追求。而“兼士”作为兼爱思想中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始终秉持“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的道义理想,恪守“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互惠伦理观。这种互惠的伦理观不仅支撑着兼爱思想的理论完整性,也为其可实践性提供了人格典范。墨家还强调,“兼士”并不偏执地认为只能以“损己”的方式来换取天下利益。相反,他们善于运用“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道德权衡方式,来达成“兼相爱,交相利”的最佳结果。
总之,墨家所塑造的理想人格是道德与能力、情感与理性、爱与利、知与行相统一的典范,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派之风气。墨家似乎并没有刻意划分圣人人格、贤人人格、君子人格、兼士人格之间的境界层次,而是强调在不同情境下都遵循着“义”的原则。可以说,墨家的理想人格始终蕴含着现实关切与历史使命感,它并不止步于个人道德的完善,而是通过制度设计与社会参与,致力于实现兴利除害的治世理想。
◎本文原载于《学习时报》(作者:林晓媚),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址:墨家理想人格的精神特质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06059
相关内容
墨家理想人格的精神特质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墨家为何会迅速消失呢?
越「腹黑」越有魅力?发现你的暗黑特质
历史中神秘的墨家其实一直都存在世间,他们究竟隐藏在什么地方
他消失了!若墨家还在,中国科技或将改写!
短剧·萌宝驾到,总裁爹地快闪开-第86集-四年前,许清欢生下墨家太子爷的孩子后,被心机姐姐夺了孩子和位置逐出。十年后她强
短视频上的“心理学家”:人人都是人格诊断专家?
第五人格三名新角色爆料!
第五人格IVL秋决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需要具备的14个特质,你占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