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更新的艺术生命力(艺文观察)

发布时间:2025-07-18 06:40

公共广场的艺术装置:城市文化观察的新焦点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文化观察#

张 杭

图为展演季闭幕演出剧目粤剧《白蛇传·情》剧照。 张 杭供图

今年4月—6月,中国剧协与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在苏州联合举办“登临计划——首届中国戏剧经典保留剧目展演季”。《牡丹亭》《白蛇传》《陈三五娘》《赵氏孤儿》4部家喻户晓的戏剧经典,由8个院团带来8台不同艺术样式的精彩演绎,呈现出经典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生命力。

由田汉改编创作的京剧《白蛇传》将清代传奇中的白蛇剧目提升到“不以人妖之别看真假,而以情之真假论是非”的思想境界,成为现代戏曲的里程碑之作。该剧于上世纪50年代经国家京剧院创排,全国各京剧院团竞相演出,许多剧种也纷纷移植。而粤剧《白蛇传·情》既在文本改编上以当代青年人关心的情感关系为中心,进一步增强人物的合理性,又在剧场艺术、音乐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更加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创新。

《赵氏孤儿》以强烈的悲剧事件与悲剧情感受到不同艺术样式创作者的钟爱。本次展演季中的豫剧《程婴救孤》和音乐剧《赵氏孤儿》,可谓传统剧目现代解读的代表性作品。豫剧《程婴救孤》将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现代情感关怀相结合,而音乐剧《赵氏孤儿》则将政治理想、个体价值、道德困境等清晰呈现,获得当下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对汤显祖的文学原著只删不改,在剧场呈现上,既保留昆曲美学精华又加入当代审美元素,为昆曲艺术在当代青年人中的普及作出巨大贡献。苏州市歌舞剧院演出的新创舞剧《牡丹亭》则以现代与古典相融合的舞蹈语言体现“至情”的普遍精神价值。

流行于闽南、潮汕地区的传统剧目《陈三五娘》,是南戏古老遗存剧种梨园戏的看家剧目,历经8代表演艺术家传承,其艺术价值仍被不断开掘。潮州市潮剧团自上世纪80年代创排的潮剧《益春》,以丫鬟益春为主人公,体现底层人的智慧和勇气,也是对传统戏曲喜剧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展演季的学术单元,“戏里戏外话经典——经典剧目与新时代戏剧创作”研讨会对4个主题剧目的历史演进、现当代创演进行了专题研究,同时邀请8个展演剧目的主创畅谈体悟。能够被广泛认同且被后世不断改编演出的经典戏剧作品,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情节上极具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二是在主题上关涉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从而跨越时空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同时,经典戏曲总是在不同时代被较多剧种改编、演出。在如何对待经典的问题上,创作者从守正与创新两个维度给出了自己的思考。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主演俞玖林一直记得作家白先勇提出的“尊重传统但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的理念。福建艺术研究院专家黄文娟、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都提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梨园戏剧作家与艺人的严谨态度,使得《陈三五娘》的“戏改”版和古本均得以传承。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伏涤修谈到,尽管田汉的《白蛇传》文本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川剧《白蛇传》始终保留了本剧种传承下来的神话叙事和表演特色。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建新在对《赵氏孤儿》的研究中发现,当代创作者聚焦于程婴妻子的态度以及程婴舍子、赵武弑“父”这3个伦理困境,提出现代意味的人文关怀,而这些恰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中被忽略的部分,但经典依然有其不可更改的核心戏剧行动的规定性和原初伦理的正当性,这是后世改编者需要重视和尊重的。

“经典的诞生——中国戏剧经典保留剧目文献”展览是中国剧协戏剧文物文献专委会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个展览。通过剧本、曲谱、舞美设计图、戏单等文献实物,不难看出,中国戏剧在其璀璨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众多经典剧目,都有观照时代的能力。经典剧目本身所具有的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与一代代艺术家形成的创造力相结合,催生出属于每个时代的艺术生命力。中国多姿多彩的各戏曲剧种艺术,也不断从经典剧目中获得灵感,改编重塑,从而使经典流播更加广远。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8日 20 版)

网址:不断更新的艺术生命力(艺文观察)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06582

相关内容

ROJO艺文空间开启涂鸦艺术博物馆中国首展
拓展电影叙事艺术的空间(艺文观察)
艺术唤醒生命力 |《我们终将被艺术治愈》《超越语言的力量》新书分享会
贵州参展团启程赴香港参加第二届“艺文香港”国际艺文博览会
“生命力学院”的实验者
角色生命力的秘密
每日精选的电影佳作,不断更新,带你探索光影世界 从动作到剧情…
峡谷瞬息万变,1秒切换,是观察的艺术,也是制胜的秘诀。他做到了,你呢?
一周艺文
心中的完美结局,景王至始至终深爱并呵护着他的妻子……不断更新中……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