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三次问道老子,第三次得道!儒家和道家究竟谁高谁低?
太极拳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哲学#
孔子与老子,作为同一时代的重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师徒关系。孔子曾三度向老子请教,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在某种程度上逊色于老子。历史上有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思是学生可以超越老师。由此可见,单纯从师徒关系来判断二者谁高谁低,未必公正。因此,究竟孔子与老子谁更高一筹,我们可以通过孔子三次求教于老子的具体交流内容来深入探讨。
首先,老子比孔子年长二十岁,且孔子去世后,老子才去世,老子活了101岁,而孔子则享年72岁。如果从年龄来看,老子无疑是孔子的长辈。而且,老子获得道的时间早于孔子,这也是孔子三次向老子求教的背景之一。
第一次孔子请教老子时,孔子17岁,而老子已经37岁。17岁的孔子充满困惑,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周朝的礼乐制度濒临崩溃,社会动荡,百姓疾苦。孔子渴望找到一位睿智的长者,来为自己指引方向。恰在此时,老子因遭遇政治迫害,免去了守藏史的职务,开始了游历之路。老子途径鲁国时,鲁国的一位老友去世,因老子精通周礼,当地人请求他来处理丧葬事务。出殡当天,孔子前去拜祭,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老子。孔子对老子的印象十分深刻,在出殡的队伍行进途中,恰逢日食现象,老子让队伍停下,站靠一旁,并要求大家停止哭泣,直到日食结束才继续前行。孔子由此判断老子是个讲究礼仪的人,他推测,老子之所以让队伍暂停,是因为日食时天色如同夜晚,继续出殡显得不吉利。孔子的推测是对的,老子确实注重礼仪。不过,令孔子意外的是,尽管老子讲礼,但他并不赞同孔子所主张的恢复周礼。
两人的第一次对话便有了些许辩论的味道。孔子告知老子,他认为动乱的根源在于礼崩乐坏,因此他极力主张恢复周礼,以安定天下。孔子说:“我崇尚周礼,只有恢复它,才能止息乱世,重建太平。”然而,老子却摇头表示反对,他沉默片刻后回应道:“大河之水能倒流吗?它只能顺应自然的流向。”老子的这一番话意味着,虽然周礼曾让周朝的国运昌盛,但历史已将其带走,恢复周礼并不能解决当下的动乱。接着,老子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动乱的本源在于人心的私欲。君王争权,诸侯争地,大夫争权力,百姓争衣食,皆因私欲而起。只有去除私欲,天下才能无争,动乱也就自会停止。”
老子认为,真正的理想社会应是人们自然生活、相互和谐,没有过多欲望的社会。在他看来,天地初开时,小国寡民,彼此邻居虽近,却不相往来,天伦之乐便是最为美好的社会状态。而孔子则反驳,认为没有争斗的社会会因软弱而被外敌吞并。孔子强调,只有在争斗中遵循礼乐,国家才不会动乱,他提到:“若文王、武王不争,岂有今日的太平?没有争斗,国家如何强盛?应当是以礼来约束争斗。”
老子面对孔子的辩解,依然保持沉默,似乎并未被孔子的观点说服。孔子补充道:“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私欲,但至少可以克制它,做到言行合礼。我并非向往清静无为的社会,我希望的是太平盛世。”老子听后默然无言,两人的第一次对话就此结束。通过这一番辩论,孔子与老子的理念分歧已经清晰:孔子推崇有为之治,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虽然两人理念截然不同,但孔子与老子仍不免再次相遇。第二次相见是在孔子34岁时,而此时老子已经54岁。这一回,孔子年事已高,经历了更多世事的洗礼,内心已不再像年轻时那般急躁。他开始思考“仁义”的问题,期待从老子这里获得一些启发。对于孔子来说,“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尤其在《论语》中有大量关于仁义的论述。然而,老子对孔子的仁义并不买账,甚至猛烈抨击:“你宣扬仁义,就像追逐一个逃亡者,结果是越追越远,永远也追不上。”他接着表示,仁义若过度宣扬,反而会引起更大的祸害,如同飞扬的糟粕掉进眼睛,令人迷失方向,或者蚊虫叮咬,令人难以安睡。老子的意思是,仁义本应是自然流露的行为规范,而非通过外部规章制度强加出来的。他还举例说,天鹅无需洗澡就能保持洁白,乌鸦也不需要涂抹颜色保持黑色,黑白是自然之色,无法用它们来评判优劣。老子认为,仁义如同自然的规律,不能被人为地规定和强求。孔子听后愣住了,深感震撼。
第三次见面时,孔子已经到了51岁。此时他已逐渐意识到自己虽学识渊博,但仍未能触及更高的“道”。他再次向老子请教,询问自己学术上的困惑,质疑为何自己所学的六经没有得到国君的采纳。老子耐心地回答道,孔子所学习的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的古老遗迹,无法带来真正的“道”。他进一步指出,得道之人无论在哪里都能被重用,而未得道之人,虽才学出众,却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老子教诲孔子,所谓的“道”,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只有理解自然法则,才能真正领悟“道”的奥义。孔子深思熟虑后,闭门三月,终于有所领悟,并告知老子自己“得道”了。
从孔子三次向老子请教的过程来看,尽管两人的思想路线不同,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道”。孔子主张有为,强调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而老子推崇无为,强调顺应自然和内心的和谐。从层次上看,老子无疑更高一筹,因为孔子多次向他请教,并在老子的启发下,最终真正领悟了“道”。然而,社会推崇孔子,并非因为他比老子更优秀,而是因为孔子的儒家思想更为接地气,易于普及。
总结来说,孔子与老子各自有各自的优势,无法简单地评判谁高谁低。孔子是以德为根基,强调实际行动;而老子则以自然为法则,强调无为而治。他们的学说各有千秋,各自为后世文化和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无需去分出高低优劣。
网址:孔子一生三次问道老子,第三次得道!儒家和道家究竟谁高谁低?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08942
相关内容
孔子一生三次问道老子,第三次得道!儒家和道家究竟谁高谁低?孔子与老子,究竟谁的主张更适合治理国家?
两个妃子争宠,谁高谁低一眼看出宫斗剧
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大圣人同在一个时代,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得道的老子也会发牢骚
老子:道家哲学的奠基人其思想如何影响了世界
伍德疑惑地问道:“这是哪里,我又是谁?”
不是谁都能像剑圣一样修无情道,就算没有女苑,姜明也不能得道!
所以这位猪猪究竟指的是谁呢
大皇子:究竟谁偷了我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