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观丨追寻历史 传承文明与艺术之脉
城市历史遗迹:探寻城市故事与文化传承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生活方式揭秘#
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璀璨多元的文明。兰州,这座被黄河温柔环抱的西北重镇,不仅是奔腾河水滋养的文明驿站,更藏着一部镌刻在文物里的文明与艺术史诗。在兰高校中的文物收藏,犹如散落人间的文明碎片,拼凑出黄土高原与丝路古道交织的独特记忆。在这里,你能看到线条流畅、图案精美的彩陶,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远古先人的智慧与审美;能触摸到历经岁月洗礼的藏经卷,仿佛能听到千年之前的诵经声;能领略到充满生活气息的甘肃民俗文物,感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烟火日常;能见到逼真生动的麦积山雕塑仿品,体会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还能看到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复刻,仿若置身于莫高窟那神奇的艺术殿堂之中……
兰州大学博物馆:精品珍藏述说地域文明
兰州大学博物馆外观独具匠心——主体棕色圆柱体设计灵感源自史前黄河流域绘有螺旋纹的陶器,独特造型既呼应着地域文明的悠久脉络,又透着鲜明的艺术张力。馆名由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亲笔题写,笔墨间的气韵与建筑的文化底蕴相映成趣,更添人文厚重感。
走进历史文物展厅,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这里展示着陶器、青铜器、瓷器及杂器四大类文物,共计500余件文物。当你漫步其中,厚重的先秦彝器、精美的汉唐陶俑与清丽的各代瓷器一一呈现在眼前,仿佛是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
而素有“彩陶之冠”美名的甘肃彩陶,更是本展的一大亮点。这些彩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从中我们可以品味到先民们细腻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艺。它们就像一个个无声的艺术家,用独特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远古人类的生活与梦想。
在众多的展品中,那些精品珍藏更是让人惊叹不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战国时期的“蒲坂”鼎。它通高仅17厘米,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得十分完整。古代铸造时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能看到当时工匠们专注而精湛的技艺。鼎盖之上,错红铜铭文12字,其中“蒲坂”二字格外引人注目。“蒲坂”,正是如今山西永济市的古称,这小小的鼎,宛如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段遥远的历史。
唐代的粉彩侍女俑共有四件,两大两小,高度在55至47厘米之间。它们皆精心施绘了彩绘,尽管部分色彩已经随着时光的流转而脱落,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色彩的绚丽夺目。画工之细致入微,令人赞叹。四件女俑各具特色,发髻各不相同,容颜饱满却不失秀美,体态丰腴却不失匀称。她们的表情悠闲自若,仿佛正享受着盛唐的繁华与安逸。其中,怀抱小狗的仕女形象尤为独特,在同类粉彩仕女俑中较为罕见。这组粉彩侍女俑生动地体现了盛唐时期以胖为美的审美情趣,无疑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清康熙年间的双犄牡丹纹瓷盘是一件典型的撇口大盘,直径35厘米,底径21厘米。盘芯内绘有一只大牡丹,周围四只大牡丹上下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美妙的布局。更妙的是,牡丹上加绘两朵小花,又支出数只小牡丹,朵朵盛开,呈犄角状,这便是康熙时期有名的“双犄牡丹”题材。瓷盘上的牡丹绘制得细腻逼真,色彩鲜艳,仿佛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永远定格在了这小小的瓷盘之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多真知需要我们走出课本、走出教室,用双手去抚摸历史,用脚步去丈量世界。”六年级学生王梓轩在参观博物馆后深有感触,暗暗决定要常常走进博物馆,让这些跨越时空的文物与故事,丰盈自己的成长之路。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多元展厅编制文化长卷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创建于2000年,2002年10月建成向校内外及社会大众开放。现设有历史文物、彩陶文化、书画艺术、敦煌壁画艺术、麦积山雕塑艺术、甘肃民俗、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与地矿标本、校史等9个基本陈列,馆舍面积七千余平方米,各类藏品万余件。”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主任白雪涛对博物馆的每一个展馆、每一件藏品都了然于心。
“博物馆承载着学校百年来的悠久历史、办学成就和经典文化,是学校历史学、考古学、生命科学、艺术学等学科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弘扬和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白雪涛娓娓道来。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丝路华章——敦煌壁画艺术陈列”便让人眼前一亮。志愿者讲解员徐锦阳指着眼前色彩瑰丽的壁画介绍:“这里精选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的66幅壁画精品,通过先进数字技术实现高保真还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壁画的细腻笔触与丰富色彩。”
从庄严的尊像画、恢宏的经变画,到生动的供养人画、精巧的装饰图案画,再到充满想象力的神话题材画与故事画,多样题材完整呈现了敦煌艺术的多元风貌。数字技术精准复刻了壁画的原始细节并真实再现了敦煌艺术穿越千年的风华与神韵。
跟随徐锦阳的指引,记者来到“东方微笑——麦积山雕塑艺术陈列”区。71件复刻自麦积山石窟的雕塑精品静静伫立,佛的慈悲、菩萨的温婉、弟子的虔诚、力士的刚劲……每一件作品都真实还原了原作的神韵,精准传递出麦积山雕塑独特的艺术风格、浓郁的艺术气息与深厚的美学意蕴。
此外,“彩魂陶韵——彩陶文化陈列”中,既有来自黄河流域大地湾文化的古朴三足钵、马家窑文化的旋涡纹彩陶瓶、齐家文化的素面陶壶,也有远道而来的北非卡比利亚彩陶,件件造型古朴、纹饰精美,让人目不暇接。
“文华天宝——历史文物陈列”则以近2000件(套)文物构建起一幅立体的历史长卷。从刻有古老文字的甲骨、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到造型各异的陶瓷器、温润通透的玉器,再到历经沧桑的石器、钱币与文书,丰富的品类与珍贵的文物让观众眼界大开。每一件文物都像一位沉默的时光讲述者,从文字起源到器物文明,从商贸往来到生活百态,全方位展现了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
“多彩风情——甘肃民俗陈列”展厅中,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活力扑面而来。洮砚的石质温润、唐卡的色彩绚丽、保安腰刀的工艺精湛、临夏砖雕的细腻繁复、庆阳香包的馥郁雅致……这些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珍品整齐陈列,每一件都凝聚着民间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从数字还原的敦煌壁画到指尖可触的民俗非遗,从远古彩陶的神秘符号到历史文物的岁月痕迹,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以各具特色的展陈编织出一幅立体的文化长卷,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文化的浸润中,读懂文明的传承与力量。
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博物馆:千年技艺织就色彩华章
在兰州交通大学校园,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染缬作品,详尽了解久已失传的古代纺染工具、染料以及传统染缬制作工艺和染缬历史,还可以亲手操作,体验植物染料萃取、蜡染、扎染、糊染、夹染等工艺过程,切身感受古老的染缬文化。它就是集收藏保护、传承交流以及教学育人功能于一身的国内目前唯一一家染缬博物馆——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艺术研究所(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如梦如幻、五彩斑斓的奇妙世界。在这里,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装裱起来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染缬作品,它们仿佛是被打翻的调色盘,色彩瑰丽,如同天边绚丽的晚霞,又似春日里争奇斗艳的繁花。其设计更是丰富多元,有的作品展现出简约而不失优雅的线条,有的则以繁复华丽的图案让人目不暇接,有的融合了现代元素充满时尚感,有的则坚守传统风格尽显古朴韵味。每一件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独特的故事,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展厅分为两个部分,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创始人管兰生院长的作品。”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博物馆)负责人张宁为记者一一介绍馆内的陈列。花鸟系列作品用色极为大胆,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巧妙游走,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丝路风光系列作品则显得醇厚洒脱、大气瑰丽,仿佛将那广袤无垠的丝路美景尽收眼底。
随着张宁精彩的讲解,意犹未尽间就进入了第二展区,各类中草药染料、矿物染料、植物染料,以及用以染色的大缸在这里有序地一一陈列着,将染缬的整个流程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完美复原。那场景,仿佛时光倒流,让人目睹了染缬工艺的古老与神秘。
染缬泛指中国古代纺织品印染技术,主要分为蜡染、扎染、夹染、糊染四种工艺。传统染缬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江南地区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为主。宋代以后,古丝路上的染缬技艺因各种原因逐渐衰落,以至失传。近些年,管兰生已“复活”了古丝绸染缬艺术的一些基本技艺。比如通过细致地捆扎,繁复地浸染,让绚烂的色彩在丝绸的褶皱中展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展厅中央,一方方色彩斑斓的染缬作品静静陈列,将古老技艺的灵动与东方美学的底蕴完美结合。精致丝巾轻垂如流云,造型别致的手提包勾勒着实用与雅致的平衡,丝滑领带间藏着低调的优雅,明艳旗袍裹着岁月沉淀的风情,小巧手绢与富有巧思的文创口罩则让传统工艺融入日常点滴。
网址:金城观丨追寻历史 传承文明与艺术之脉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09985
相关内容
金城观丨流金岁月 传承经典廿五载《金城堡垒》 中 鞠婧祎 客串演出
历史与内涵:范增与范杨的艺术反思与启示
邓加强绘画艺术探微与当下美术教育之思考
黑指头与红花瓣之美 《田青谈艺录》沉淀学者40年艺术追求
南邮“遗脉相承”校园文化艺术展隆重开幕
又来了个天生武脉,真是让人羡慕,叶鼎之对百里东君真是太好了
叶鼎之的人生是一场be盛歌,他也有师傅撑腰,是天生的武脉啊? 人生
书荐丨《世界美术馆·青少版》 :一本书逛遍全球博物馆,轻轻松松看名画
实至名归!薛之谦荣获最佳男歌手,才华毋庸置疑丨全球华语榜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