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星空下,20位作家共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故与新”
观察星空,理解星座和行星的位置,是天文学与美学的交融。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自然美学鉴赏#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从朝内大街166旧址到右外西路2号院4号楼。今年6月,74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刚“搬了家”。
作为新中国文学出版历程的见证者与重要坐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成为无数作者心中的文学殿堂,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学的阅读潮流。
7月30日晚,人民文学出版社迁入新址后首次大型文学分享活动——“在文学的星空下”直播活动举行。
李敬泽、阿来、毕飞宇、梁晓声、毕淑敏、曹文轩、东西、乔叶等20位文学名家齐聚一堂,以“闪亮的日子”“时间的长廊 ”“更好的家园 ”“时代的回响”四个篇章为题,与读者一起共同回顾那些与人文社携手走过的岁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朝内路大街166旧址
梁晓声回忆起自己的文学闪光时刻,并不是来自一次次获奖的经历,而是与书籍共处的静好时光,“我经常梦到我从小学到下乡期间,在家乡小人书铺看小人书的那些时光。多数是在冬日的夜晚,周遭很静,窗外还下着雪,几个孩子在静静地看书,书摊的老大爷还在打着瞌睡……”
《悲惨世界》《静静的顿河》《双城记》等小人书打开了梁晓声的文学闸口。走上创作道路后,梁晓声与人文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看来,和人文社交往的数十年,就是出版社和作家以书为媒介,交朋友的过程。
活动现场
东西则现场晒出了自己购买的第一本人文社出版书籍——鲁迅的《且介亭杂文》。1980年10月9日,年仅14岁的大学在扉页上,详细记下了自己买到书的时间。
“这本书的售价是4毛钱,在当时可以吃4碗带肉的米粉,但我还是省下了书钱。”东西表示,自己阅读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彷徨》等文学经典都来自人文社的版本,有些书页已经翻烂了,但时至今日,他仍愿意翻阅这些旧书。
如果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浩如烟海的藏书中挑走一种,毕飞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鲁迅全集。
“鲁迅是个大海一样的作家。但他与我们今天所有的作家都不同——无论他的诗歌还是小说,都是从文言走向白话的。我在本科毕业时,读鲁迅全集,更注重看注解。如果你们想通过鲁迅了解一点别的知识,仅仅看注,人文社的作品会让你得到大幅的提升,更加体会到鲁迅博大的力量。”毕飞宇说道。
作为《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徐则臣现场分享了几个“乌龙事件”:自己常会收到寄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稿子,并不厌其烦地向投稿者解释,转寄。
徐则臣表示,在当代文学中,有不少从《人民文学》杂志走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杰作,比如毕飞宇的《推拿》、东西的《回响》等,自己永远是人文社忠实读者。
活动现场
今年3月,毕淑敏的最新长篇《昆仑约定》刚刚由人文社出版。做客新址,毕淑敏幽默地表示,按中国唐代就有的传统,今天是来给人文社“暖房”来了。在毕淑敏看来,朝内大街166更像是一个古色古香,沉稳大气的四合院,而新居代表着更高的视野,更大的襟怀,以及骨子里对人文社出版精神的继承。
阿来则回忆起自己早年在偏远的故乡读书,读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大为震撼,“我拥有人文社每一个版本的《草叶集》,惠特曼那样的宽广、那样的理想主义,始终激励着我的写作。读好书是给人生‘排毒’,人文社多年来就在不断出版着这样的好书。”
李敬泽重温了人文社首任社长冯雪峰先生留下的办社宗旨:“古今中外,提高为主”。他表示,古、今、中、外,就像四根柱子、四面墙壁一样,凝聚起新中国文化、文学的理想和蓝图,构建起当代出版行业的高楼大厦,更体现着新中国与时俱进的文学志向。我们每个人接受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的熏陶,都能找到人文社的影子。70余年如一日,人文社在每一代读者心中都留下了激荡人心的作品,并始终为所有的中国人提供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之书”。
一些书、一些人,就是一场文学记忆的当代转译。
伴随着各位作家的回忆与祝福,在出版多元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已开启崭新的一页。
(图片来自人文社直播)
网址:在文学的星空下,20位作家共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故与新”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11538
相关内容
港澳作家共话文学“乡情”“人民文学”在今天如何走近人民
2024《当代》文学颁奖盛典举办 王蒙获颁“年度致敬作家”
董宇辉,获人民文学年度奖
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出版史料展开幕
“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出版史料展”回溯经典七十年
2024年文学中国跨年盛典来了!8位文学名家讲述“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与人民和文学有毛的关系?《人民文学》年度奖项中,董宇辉竟然名列其中
推动“北京文学走向世界” 2025年“北京作家日”开幕
“中国作家第一村”《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揭牌暨“人民阅卷”东莞行活动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