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再读《瓦尔登湖》,我终于明白,“简朴”是生命的另一种丰盛
《瓦尔登湖》带你体验简朴生活的力量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生活哲理书籍#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的时候,还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
当时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很不理解作者梭罗,他作为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原本可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最后他却一个人独居在瓦尔登湖畔,以体力劳动为生。
现在再读《瓦尔登湖》,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原来梭罗笔下的荒野,是我们这些现代人灵魂的栖息之地。
这当真是:少时不懂曲中意,懂时已是曲中人。
诞生于原野的巨作1845年的春天,28岁的亨利·戴维·梭罗带着借来的斧头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
他在松林间搭建木屋,开垦荒地,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隐士生活。
就像他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这本书是诞生于美国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阶段,当时美国经济发展迅速,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导致当时美国国内享乐主义和拜金思想盛行。
但是,梭罗却走出了完全一个不同的道路:当纽约的工厂正在加班生产时,梭罗披星戴月在森林中穿行,当五大湖的湖水被废水污染时,梭罗在享受林间干净的空气和晨露。
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终极追问:"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从瓦尔登湖出来以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
来自人文的回响在这本书中,梭罗构建了一个与当时不同的哲学体系。
他算过经济账:在瓦尔登湖畔工作6个周,就可以满足一年的开销,剩下的46个周,他可以用来干自己的喜欢的事。
这是对当时物质主义一次堂而皇之的反击,这也是为什么这书一开始并不火的原因:人们认为这是邪恶异端。
就像本书的主题一样:当整个世界都在奔跑,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
现在再想想我们的生活呢?两个世纪后的今天,每天被两点一线的生活吞噬着我们生活的热情,脑子里都被短视频的碎片化、分不清真假的信息充满。
我们到底有多久没有倾听过自己内心的声音了?
我们总是被欲望驱使,渴望着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住更好的房子,买更好的车子。
如果没有,就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就像书中的约翰一家,为了所谓的“美国梦”,从爱尔兰跋涉到这里,虽然约翰努力的工作,但是要负担家中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再加上妻子的压迫,这逐渐让约翰苦不堪言,即使他每天勤恳劳作,但是获得的薪资依旧不足以填补家中的无底洞。
梭罗在书中写道:人不应该被奢华的生活所拖累,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我们现在需要明白,其实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享受自然的气息《瓦尔登湖》中有很多关于所处地方的自然描写,这包括周围的森林、湖泊中的鱼、天上飞的鸟和地上的昆虫等生物。
他对瓦尔登湖畔的记录了大到四季景色的交替,小到连两只蚂蚁的争斗都在其中。
梭罗在书中是这样诉说的:“在自然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它能够平息我们内心的喧嚣。”
现代社会,我们的情绪越来越浮躁,经济下行逼得不得不想办法赚钱了,我们常常陷入焦虑、内耗的心情中。
梭罗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如果我们累了,不妨用休息日和家人一起走进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我们这些年是否都忘记了年少时的梦想了呢?
年少时有没有想去西藏净化心灵?有没有想去大西北感受祖国的万里河山?
所以,路就在脚下,暂时放下应酬,放下工作,和家人、朋友一起自驾游去你想去玩的地方。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了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相信我们也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最后的话:简化生活,享受自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告诉我们:过多的物质更容易迷失自我。
现在我们就开始简化生活吧,减少对物质的渴求,多出去感受自然。
尝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有序。
愿我们能够守护心灵的完整,寻得在精神世界的家园。
与大家共勉。
网址:四十岁再读《瓦尔登湖》,我终于明白,“简朴”是生命的另一种丰盛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13321
相关内容
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自信就能达到巅峰,我这致命的魅力!影啊,毕竟是二十岁的年纪,你看她那表情,是明白的样子…
果然四十岁正是拼搏的好时光
二十岁的李逍遥,三十岁的梅长苏,四十岁的阿宝,赤子之心永存…
二十岁美女嫁给四十岁大叔,不料他孙子都三岁了
四十岁老夫妻互怼,都不带脏字的
中年再读《我与地坛》,我终于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
过了四十岁的女人,坚持做3件事,会越来越好
看了马嘉祺的《睫毛弯弯》直拍,我终于明白什么是害羞中的小性感了!
拥有如此精致的面容,四十岁的她状态真是令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