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岁月走来的一代大师,忧虑文明正加速走向毁灭

发布时间:2025-08-14 16:42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从一个起点出发,走向另一个终点,是生活的常态。 #生活知识# #人生哲理#

许倬云

不久前,许倬云先生去世,引发全网悼念。公众对他的这份感情,建立在许倬云先生“为生民立命”的行动之上。

近些年,许倬云先生在不少场合表达了对现代文明发展模式的深切忧虑,例如贫富差距增大、青年人生活没有盼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等。任何一个看过他的发言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一个老者急切和悲悯的心情。

在许倬云先生看来,现代文明发展至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极端尖锐,延续老路将无以为继。 他希望以谦逊、和谐为特征的中国文化能够调和现代文明发展带来的尖锐对立,使人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样的思想,贯穿于他近年来为大众书写的历史著作之中。

《万古江河》写的是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描写中国文化数千年走过的路;《中国文化的精神》从中国人的饮食、医药、居住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捕捉中国文化的特征,发掘文化的本相;《九堂中国文化课》以较为宏观的“中国文化”为主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宗教和哲学等面向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专题讨论;《许倬云观世变》则在中外文明的比较中,发现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展现一幅鲜活、亲切的中国历史图景。

这四本书从不同方面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讲解,是进入许倬云历史观的入门佳作。这四本书蕴含了一个总的问题意识: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同时,许倬云先生的知识分子济世情怀将这个问题意识导向了更具现实性的关照:现代文明在飞速发展中积累了重重问题,中国文化能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什么思想资源?

作为从动荡岁月走过来的一代大师,许先生对中国感情深厚,对中国的利与弊有着切身的体会。这四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提醒我们在强势的现代文明面前保持对中国文化的理性认同和自信,并积极思考如何能够使用中国的思想资源,创造出更健全的文明发展模式。

下面,我们摘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中的部分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理解许倬云先生“立言”的现实关切和思考框架。

时代飞速向前,留下重重危机

每天打开报纸,读到的新闻,很难得不是灾害或者悲剧。国在攻击国,人在伤害人。一神教的信仰,指责其他异教徒为没有信仰的人;一神信仰之中,不同宗教互相指责,彼此伤害。多民族的国家之内,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族群,甚至不同方言的族群,都彼此排斥。逃避灾害者,一船一船,一车一车,在逃亡途中死于非命。也有一些逃亡者,是为了逃离饥饿和贫穷,希望能在另外一个地方获得求生的机会。

可是,在寻找求生之途的边界上,他们面临的是封杀、逮捕、驱逐出境。在同一个国内,贫富之间差距正在扩大。在历史上,贫富者之间,拥有大片土地者与没有土地者之间,其生活形态还是相差不多。今天,任何国家之内的富豪,与中产阶级之间已经过着完全不同的日子;更不用说同一个国家之内的贫穷者,他们不仅生活朝不保夕,而且永无翻身之日。

近代的世界经过工业革命这一轮发展,生产力剧增。近年来新科技的发展,又将各种资源的应用发挥到极点。科学的探索,使我们对宇宙、对生命都有新的理解。新发明的各种药物,除了不能使人类永葆长生不死外,几乎没有不能治的疾病。人类的生活,总体而言,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为舒适方便。

《美国工厂》

与此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疾病的逐渐减少,人类人口在一个世纪内从十三亿增加到约六十五亿。地球上的资源经过开发,虽然增加了不少新的项目,但我们是在急剧地消费——人类寄命托生的地球,将要无法供给目前人口,更不论人口还在继续增加。为了生存,人类将要面临更剧烈的竞争。

不仅人与人之间要争夺有限的维生资源,族群与族群之间或许也要经历垄断已有生活资源的阶段。为了生活的舒适,人类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却加速了地球整体的改变,以致地球的环境正在走向衰竭。生物种类,因为人类垄断维生环境,正在急遽减少甚至消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将来人类可能发现,他们身处的地球已经不可能维持自己种属的生存。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似乎正在与过去人类的历史脱节。我们的进步,似乎是搭上了死亡列车,正加速度地奔向毁灭。套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的话:“我们是在最美好的时代,我们也在最无望的时代。”在这大环境下,中国人的世界,也正在面临剧变。

中国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以人际关系建构的秩序和伦理,本来与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作为基本假设的西方世界有很大的不同。一百多年前,西方凭其武备和经济的强大势力取得世界的霸权。中国文化笼罩下的东方,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和以安定为要求的社会理想,已难有生存空间,于是不得不尽力模仿西方。

在现代化的口号下,中国人经历了三次革命,又经历了二十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也努力将自己转变为西方。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经过翻天覆地的大改变,建立新的政权。今天的中国,在经济和军事势力上已经不可轻视。

可是,在社会文化层面尤其个人行为方面,现在的中国已经完全不是中国传统的面貌。为了现实考虑,很多人不顾一切追逐利益。中国人的强悍,也许是发展的动力,但也往往会伤害别人而不自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很可能会使社会分裂崩解。

现代文明的危机十字路口

今天的西方,本身也正在面临急遽的改变:基督教信仰笼罩的近代社会,经历了近代科学与工业的发展,原来依附在基督教信仰上的资本主义,逐渐脱离基督信仰的本质,呈现为追求财富和权力的新信仰。资本主义与社会之间的斗争,两败俱伤。近代社会已经发生急剧变化:个人主义高涨下,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互不关心,于是社会近于涣散。

西方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基础,现代世界经济繁荣、物质充沛,是运用资本主义的自利观念启动人人努力的动机。不幸之处在于,正因图利之心太过,人们的贪欲无穷膨胀,以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今日美国财富集中,最富有的百分之一的人口,拥有全国财富的一半;而最穷困的百分之三十的人口,都活在贫穷线下方。如此不公平的财富分布格局,早晚会引发动乱。现代文明的“经济”一环,就必定会出现问题。

美国民主制度之下的问题,在2016年选举中尤为显著:富人以金钱操纵媒体,媒体进而影响乃至操作舆论,于是出现钞票决定选票、财富左右政治的现象,终于出现了“美利坚分裂国”(DSA),不再是“美利坚合众国”(USA)。

现代文明的另一支柱,是工业化生产。这一体制,一方面依赖资本主义的市场,集合资金以分销产品。现代的工业生产,又依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最近半个世纪,数字和网络的技术,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讯息传播的效率,影响巨大而深远。然而,大规模生产方式往往竭泽而渔,大自然遂被榨取尽空。人们的日常生活力求舒适,进而违背自然规律,强行改造生态,宇宙间的种种均衡也就处处受到干扰。

《天地玄黄》

另一方面,这些技术逐步发展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生产甚至思考的工作都从工人手里夺去,委之于机器。目前已经看出来这种趋势:将来的工人,已经不是中小学程度的教育可以培育,更不是体力工作者可以担任。大量劳工阶层的人口,两百年来都居于社会底层。这些无法担任高科技劳动工作的一般人口失业后,将如何安置?

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日益缩短,所谓“天涯若比邻”。可是,与之同时出现的却是我们周围举目无亲,越来越孤独。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在都市生活中已经明白显示。现在,无论是城居还是乡居,社区的关系都非常淡薄,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很难构成亲密的社群。甚至,因为每个人的工作流动性,以及交通方便所致,人们的工作机会日益分散,个人的确已经很难有所归属。人与人之间的独立,已经影响到家庭制度,甚至影响到婚姻制度。

许多散漫的个人无所归属,他们不会彼此关心。他们工作和努力的目标,将回归于饮食男女这些最原始、最直接的欲望。从这些角度看来,现代科技增加了我们生活的资源,也因此使每个人的生活都比过去优越、舒服。人们为这种生活所付出的代价,则如上所说:人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归属。

现代文明的改变非常迅速,可谓日新月异——我们可以抛弃过去,当然更不用顾及传统。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只在乎今日,而且家庭生活已经淡薄,人对于“身后”以及“子孙”这些问题,都可以不必在意。于是,每个人的生活只顾着今天——既不必怀念过去,也不必关心未来。时间的延“线”,终于只成了当下的一“点”。

《天地玄黄》

从两个角度看:个人的疏离,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只顾今日,切断了时间上的连续。人本来是一个合群的动物,可是今天,我们变成许多孤独的个人。面对复杂的社会、公权力极端强大的国家,这些孤独的个人将只是国家与社会之下的蝼蚁。我们面向太空开拓,可是我们保不住自己地球上的资源。我们有大量的货品可以消费,但是我们管不住自己的欲望。

“进步”两字,使我们只想进展不想保存,更不知道爱惜资源。以这个趋向走下去,曾经是人类福祉的现代文明,将变成人类的诅咒。诅咒的符号已经出现了:大国与大国之间,以核弹相威吓;宗教极端分子的恐怖活动,则是弱者对强者无望的反抗—两者都是同归于尽的姿态。现代文明发展经历了三百多年,到今天,我们不能不思考:这个文明的未来,究竟怎么样?

从中国文明中寻找药方

在今日,全球化的大浪潮下,被西方文明压倒的许多其他文明体系,都还有其可贵之处,值得大家再思考,作为矫正和补足现代文明困境的思想资源。

今日世界,伊斯兰文明有与基督教文明同样的缺陷:独断。印度文明已经衰微,而且内部阶级过度分化,很难真正做到当年佛教坚持的众生平等。在世界几个复杂的文明系统之中,中国文明有其非常独特的发展过程,也形成了相当可观的文明特质。敝帚自珍,除了中国文明系统,也就没太多可以选择的经验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经验,在西潮涌来时已被搁在一边。

一个世纪来,中国人学习的对象,那个曾经辉煌的西方世界已迷茫不知方向,势将面临分崩离析。中国人将何去何从?然而,中国发展的形态和方向,将影响到世界整体的前途。

中国人对自然有一种特殊的亲密感。在农耕的生活形态下,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无不与季节的变化密切配合。在空间方面,农耕的聚落和牧人的部落不同,农耕生活的聚落代代相传,生老病死都在这一个村落或是城镇内。人们安土重迁,聚落周围的环境,山河林野都与自己生活永远融合为一。自然界的时空是个有情的宇宙,在中国人的生活里,自然时空不是外在,而是与自身彼此融合的一个整体。

《刺客聂隐娘》

这一特点,与欧美将自然与人分为对立的主客二元有根本上的差异。自然界的山川大地和各种生物,在中国人的理念中,无不有情。山神、水神、树精、物妖,无不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射。

这是中国自然崇拜的一部分:神祇和精怪,无不与人相通;神异境界的力量,与人之间的生活互相渗透。因此,自然力量转化的山神、水神,可以渗入人间。一切众生,人类对他们都心存感激。成妖作怪的精灵,也可以转化为人形,进入人类生活。人与自然之间的交错和融合,实际上是经过人类理念、心智的投射,将自然人格化:人终究还是一切的主体。

人对于其他人,在儒家的理念中,群己之间的伦理,乃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这种结构如同一个同心圆:修己之后,最后的终极境界则是安民,然后安天下。人我同胞、物我与也,人的同情和亲密,可以伸展到人类以外的世界。在纵向的时间轴上,慎终追远,自己只是长程延续的一个联结点;继往开来,下面还要延伸到子子孙孙。然而,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自己的存在,广宇长宙的时空网络也就不存在了。

中国人的精神形态是多元互动,从接触而融合。于是,许多的对立都可以完成辩证性的转变。在如此转变过程之中,又经常顾虑到不要过分——过犹不及,在钟摆的两边摆动太多,即可能颠覆了辩证的过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内发的,也就是人自己从观察到感觉,以至酝酿、吸收,最后到达内心的觉悟。

这种精神生活,其特点是最终能够达到圆融的境界。如此种种特点,大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中国人能够逐渐形成如此的精神心态,大概由于从新石器时代以来,这一个大的文化共同体,在每一个阶段都经历过不同内涵的个别文化彼此接触、调节、共存以至融合。

如前面所说,这块土地上不同地区因为天然环境的差异,曾经发展过不同的信仰方式和不同的生活习惯。区域之间的融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部分。然后,又与域外不断接触,从中东、印度、欧洲引进了那些地区的文化成分,成为中国文化采撷的养分以丰富自己。

《妖猫传》

这种经验,别处的主要文化系统也曾经有同样的经历。今天的现代文化,毋宁是全球化长程转变的一个阶段。如果回溯古代的起源,也是在多源的发展中不断地和附近其他文化接触及相互影响。中亚、南亚、中东、地中海、欧洲大陆,都曾经有过同样的融合过程。现代文化本身,是这许多源头的综合,又经过近代的巨大转变,尤其现代科学的发展,将这许多来源不同的文明因素,组合为现代笼罩世界的全球文化。

这一现代文明建构的过程,相对于中国的经验而言,并不非常顺畅。族群之间的斗争,信仰系统之间的斗争,经济形态的斗争,以至今天,科学文明建筑在旧文明上面的种种制度,其间都有格格不入之处。

现代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是从十八、十九世纪现代的工业革命继承而来。那时候的心态,是牛顿力学的绝对主义,总以为人类知识可以完全理解一切。二十世纪以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观念却让我们必须反思:我们是不是可以更谦虚一点,至少承认我们所见所知,只是巨大的未知之中非常微小的小角落?

而且,这个小角落的知识,有多少是出于我们的主观,又有多少是出于我们观察工具的限制?这种知性上的谦虚,我想也是古代印度和中国两个文化系统可以提供给今日世界作为针砭的药剂。

总而言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经过几千年的吸收、锤炼和消化,趋于全盘融合、互相呼应的状态。与刚才说到西方现代文明面临的窘况相比,我们应有信念: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心态,或可匡补现代文明面临的缺失;两者融合,能够开发出一个真正的世界文明。

中国式的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然,以及个人居为广宇长宙起点的结构,仍旧可以撷取西方个人主义中强调个人尊严,以及自由、平等的观念。中国与西方两种文明互相配合,以激励个人、自尊自重,使修己的工作更能以慎重庄严的态度,致力自我提升,最后经过推己及人走向人类的大同——“天人一体”,体现个人与自然之间的一致性。

史学大师许倬云谈中国

纵古论今,贯通中西,了解历史,针砭当代

展现鲜活、亲切的中国历史图景

网址:动荡岁月走来的一代大师,忧虑文明正加速走向毁灭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18366

相关内容

海底竟有神秘外星文明,两个文明的碰撞是毁灭还是新生
在动荡岁月里,每天都有人离开,谁也不确定是否能见到明天的太阳
小渔村甜蜜达顶点,天外天因行止情感走向毁灭
音乐奏起,秦彻如诗走来,每一帧都是心跳加速的瞬间!
这便是一代文学大师对人生的深刻体会
你们的心动男神正向你走来
季英英正向你缓缓走来!
季英英正缓缓向你走来!
黄子韬携着他那谜一般的自信,正朝我们走来!
话剧《威廉与我》:致敬大师与岁月,也致敬每一个灵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