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 | 流量时代,知识分子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5-08-16 18:37

学会区分何时该赞美,何时该提出建设性的批评。 #生活技巧# #人际关系技巧# #赞美与批评#

8月15日晚,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主办的《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新书发布会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举行。围绕“网红时代,知识分子何为?”这一核心议题,该书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与知名播客《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展开深度对谈,共同探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与精神价值,开启了一场关于思想、媒介与时代责任的严肃对话。

《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是许纪霖教授深耕中国知识分子研究数十年的思想结晶。初版曾荣获首届文津图书奖,被誉为理解近现代中国知识人精神历程的必读之作。时隔二十余载,许教授在保留原书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全面更新与重构,更换了近六成内容。

新版以“十论”之体例,从思想史、社会史和心灵史的多维视角切入,系统梳理自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精神图谱,并通过剖析“帝都与魔都”的城市知识分子差异、新媒体迭代的影响及知识分子边缘化现象,揭示了知识群体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既有对历史的回望,亦有对现实的有力回应。

活动现场

许纪霖教授言明,书名源于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的比喻“刺猬有一知,狐狸有多知”,而他自身的学术风格是“以刺猬为体,以狐狸为用”,在专业深耕的同时广泛涉猎公共领域。“新版是写给年轻一代人看的”,核心关切正是:在话语权日益被流量裹挟的今天,知识分子该何去何从?面对网红时代公共话语空间的剧变,他指出,传统知识分子需与时代和解,探索“降维启蒙”路径——即摒弃居高临下的“教导”,转向平等的“分享”,用公众接受的语言重塑知识启蒙,走进青年群体,促进思想对话。

严锋教授高度评价该书是“一部持续进化的知识分子精神史”,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他敏锐地指出当下知识传播的危机:流量逻辑正取代传统学术标准,导致知识趋于碎片化、情绪化。“流量是把双刃剑”,知识分子须坚守专业严谨,增强媒介意识与“岗位意识”,警惕讨好受众、贩卖焦虑的“失位”风险。他主张分层分众的知识传播策略,善用短视频、播客等多元形式吸引公众,但最终应回归系统性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平衡专业研究与公共表达,为社会提供思想引领。

主持人程衍樑引导对话层层深入,从知识分子代际变迁中的深层共性到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塑,探讨知识分子身份的转型。他提出,书中对“帝都与魔都”知识分子的对比,为理解知识生态提供了新颖视角;而对新媒体迭代下知识分子边缘化现象的剖析、对当下知识话语如何与青年有效沟通的探讨,更是值得学界与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

发布会线上线下同步举行,现场互动热烈。针对观众关于文科价值、职业选择与身份认同的提问,许纪霖强调青年当以真才实学与时代适应力为要,并呼吁高校反思滞后于时代的教学内容;严锋则指出,在关系化、虚拟化的网红时代,知识分子尤应坚守真实,警惕“人设”表演与粉圈逻辑,做“真的人”。两位学者传递出共同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知识的真诚、价值的坚守、美好生活的探寻,始终是人文精神的根基与穿越不确定性的灯塔——这也正是经典学术著作在新时代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

>>新书速递

《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许纪霖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以“知识分子死亡了吗?”开篇,直面当代知识群体的生存困境。从晚清士大夫的家国忧思,到五四启蒙者的呐喊;从共和国初期的理想燃烧,到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身份迷思;再到新媒体时代的话语边缘化,许纪霖以思想史家的深邃笔触,勾勒出六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

网址:上海书展 | 流量时代,知识分子该何去何从?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18986

相关内容

易文君怀孕...笼中之鸟该何去何从?
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开幕
测灵根风起云涌!落选的韩立该何去何从?
家主为留所爱关住华浅!究竟该何去何从?
凯特王妃惊传陷入昏迷?全身插管令人担忧!英王室该何去何从?
刘巧玲发现顶替的秘密后想要揭露,但被姐姐阻止,大家认为她该何去何从?
孙甘露与毛尖眼中的上海有什么不一样?|书展话题
南颜:倘若最亲近的人迷失于魔道,无法回头,我该何去何从
2025上海书展(8.14-8.19)现代出版社诚邀您莅临“双主场”!
上海书展丨熊月之领衔,探索上海前世今生持续发展奥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