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访谈国际媒体》:香港电影导演之 张彻

发布时间:2025-08-23 00:40

《笑匠》:吴君如主演,展现香港喜剧的独特魅力。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电影喜剧盘点#

主持人:杨君 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媒体人物:张彻 香港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监制、作词。

杨君:享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中央电视台著名媒体人,著名节目策划、主持,也被称为国内少有的复合型媒体明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也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专业的第一位电视传播学硕士,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被派驻美洲东方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主持央视《世界经济报道》《纪实十五分钟》和《半边天》等多个栏目。

1999年开始出版媒体专著《英雄三部曲》(《英雄》、《现在》、《笑容》),由于形象时尚,风度气质俱佳,温和与智慧并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称为央视“智嘴”,国际著名大家金庸为《笑容》亲自写序,对杨君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多次出任中国电影电视发展高级论坛主持人并当选主席,2001年获得“新世纪百名杰出女性”称号,并成为新华社“环球20位最有影响力的世纪女性”仪式上唯一的颁奖嘉宾,影视传播学作品被译为17国语言。

2002年入选WHO'S WHO世界杰出职业女性,2002年10月出任香港“两地影视业大型交流活动”主持人,2003年3月8日世界妇女节,中国邮政发行了杨君“笑容”系列邮票及首日封。杨君被国内外媒体称为近年来中国影视界的焦点人物之一。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介绍

媒介、思想、碰撞,当今媒体风云人物,谁在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传播学专业第一位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杨君坚持传播学研究达26年之久。

杨君1990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传媒学专业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2年因品学兼优成绩优异获得国家教委研究生奖学金和三台奖学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以媒体评论员的犀利笔锋撰写大量以媒体为内容的调查及评论,首次提出电影具有媒体属性的观点,同时指出应将媒体的范畴包含八大传播媒介——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图书、音像、网络等。提出以媒体事件中的典型人物作为研究个例来纵向集纳考察中国及世界媒体发展的观点,并加以成功实践。

《杨君访谈媒体人物》、《杨君访谈国际媒体》是我们准备了三年之后隆重推出的国际国内几百位媒体顶尖人物的大型访谈,以前沿、客观、发展、国家、国际的眼光考察中国媒体走向,有权威人士预计该访谈的推出和媒体人物的成功思想将对中国媒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影响。

张彻(Cheh Chang,1924年1月17日 ~2002年6月22日),原名张易扬,原籍浙江青田,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于上海,中国香港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监制、作词。 香港导演,香港星光大道表彰人员之一。

1940年,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修读政治时,参加文化运动委员会。1947年,编写了第一个剧本《假面女郎》。1949年,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阿里山风云》,揭开了战后台湾电影的帷幕。1967年,执导《独臂刀》,票房突破百万,由此带来“百万导演”称号。1970年,凭借电影《报仇》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导演。1972年,凭借电影《马永贞》获第16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

1972年,执导的电影《水浒传》获得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 1976年,执导的电影《八道楼子》获得第1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 2001年,获得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张彻和胡金铨,被公认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间掀起香港电影”新武侠世纪“的两大旗手。张彻的阳刚路线大大扭转了港片的“性格”,开创了此后长期以男星为首的港片主流趋向,这方面的影响是胡金铨及其它导演不及的。张彻影片的武打动作主要是硬桥硬马,注重男性的雄健感,以及血肉暴力感,壮男裸胸露肉,是张彻影片的招牌。张彻镜头里的英雄情感炽热,性格强猛而少转折,因此多以悲剧收场。他的英雄正和他自己升任导演的历程一样,由于怀才却不见用于当世,空有满腔赤诚,但受制于环境的局促与命运的播弄,所以在雄伟豪放中,总带着一丝悲怆愤慨。(国际在线评)

他香港人把他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张彻是香港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对香港电影所做的贡献,恐怕连徐克、王家卫也都望尘莫及。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张彻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导演的电影是票房的保证,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邵氏公司的头号招牌导演。

武侠宗师张彻的一至六代弟子大盘点

邵氏导演张彻在影坛的地位毋庸置疑,没有他也就没有华语影坛半个多世纪的瑰丽武侠世界。除了他给影迷贡献出的无数经典武侠电影,他还培养出了无数的电影后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影坛“伯乐”。

张彻的弟子满天下,当然他的这些弟子也从来没有正式行过拜师大礼,但是坊间还是喜欢以师徒来形容他们的关系。因为的确这些人大部分是跟着张彻出道,之后才打出一片天地。

根据他的这些弟子出现的时间,大致把他们分成了六代。当然这个分法也不够严格,因为代与代之间都互有重叠,大家也没有必要太纠结这个,毕竟这只是为了方便梳理。

张彻弟子谱

第一代弟子

这一代弟子是四人,他们是王羽、罗烈、郑雷和午马。王羽是张彻的嫡系,他一开始就跟着张彻,张彻对他也是宠爱有加。王羽有时候耍性子,拍戏撂挑子,张彻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责骂他。

说道罗烈,他只算张彻的半个弟子,是张彻从其它组借过来用的。但张彻发现他的长处,就一直用他。罗烈是典型的“戏多活不烂”,每一部戏他都认真地对待。郑雷在张彻手下没有太大的发挥,有时候做个三四号主角,有一定的戏份和对白,但一直没有太出彩的代表角色。

至于午马,他在张彻手下的确是没有什么作为,多数就是演个匪徒甲乙丙丁什么的。午马真正火起来,还是离开邵氏之后的事了,像《倩女幽魂》中的燕赤霞和《笑傲江湖》中的刘正风这样的代表角色在邵氏是不曾有的。陈星比午马也好不到哪去,也是反面角色多一些的配角。

第二代弟子

这一代弟子有狄龙、姜大卫、陈观泰、王钟、陈星和郑康业。这一代的弟子中,张彻最爱姜大卫,对方会来事儿,有事没事围着张彻转。狄龙就显得木讷一点儿,他没有姜大卫机灵和能说会道,而且他的国语也的确比不上姜大卫。毕竟张彻的国语还是要好过粤语的,用国语交谈会轻松很多。

陈观泰是张彻专门发掘,用来对抗嘉禾的李小龙的,虽然最后没能比过,但是张彻在他身上开发出的民国功夫片倒是最大的一个贡献。王钟的整体形象与狄龙和姜大卫无法抗衡,张彻于是用时装片来打造他,利用他身上独有的一种“爆裂”气质让他出演一些更多表现内心和情绪张力的角色。

至于郑康业,他的外形的确受限,张彻都是给他一些配角,以一些比较有性格的小人物为主,让他发挥自身的优势。

第三代弟子

这一代弟子有傅声、戚冠军、李修贤、王龙威和梁家仁。傅声是张彻最爱的弟子,傅声也是最会哄张彻开心的,所以他最后意外离世,差点儿没要了张彻的命。戚冠军和陈观泰比较像,都是比较内敛一些的人。其实他比陈观泰还要内向一些,但张彻还是让他和傅声组成搭档,让傅声负责搞笑,戚冠军负责揍人。

李修贤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港片警察专业户,他在邵氏时并没有太大作为。张彻虽然对弟子们有偏有向,但他也让李修贤主演了几部片子,但的确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可能张彻可能也没有发掘出李修贤的长处。

王龙威功夫了得,一张脸不用化妆就已显坏人本色,张彻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基本上让他出演反派角色。说道梁家仁,他的形象可正可反,张彻也让他在这两种角色间都尝试了一下,表现都还可以。

第四代和第五代弟子

这一时期的弟子比较多,因为他们出现的时间点几乎是各有重叠。像张彻在台湾自组长弓时期招募了一些“杂耍高手”,像“锅盖头”郭追,张彻也的确比较器重他,让他主演了不少影片。“冷面人”鹿峰,主要扮演一些心狠手辣的狠角色。

“搞笑担当”江生,他身手灵活,经常饰演一些轻功卓绝的高手。孙建可以饰演木讷的好人,也可以是腹黑的小人。韦白比较可惜,外形不差,但他在张彻下面没有太好的发挥。张彻还从香港把人如其名的莽莽撞撞的罗莽带去了长弓,组成了“长弓六将”。

这两代的弟子中,钱小豪是张彻后期想着力培养得的,让他在几部戏中挑大梁,给他在影坛后期发展铺好了路。还有一些在张彻的影片中经常露脸的弟子,他们有的是从长弓招募的,有的是香港本地的。像唐炎灿、杨雄、程天赐、狄威、赵国、王力、陆剑明、刘晃世、李艺民、朱客、龙天翔、叶天行、余太平、萧玉、谭镇渡、萧玉龙、李振标、魏添财、王华、林志泰、黎耀文、周坚平、李中一等。

以上这些弟子是你能经常在张彻的武侠片中看到,但可能叫不出名字的武打演员。没有这些绿叶弟子们的帮衬,也不会有那么多令观众痴迷的武侠片问世。

第六代弟子

这一代弟子有董志华、杜玉明、徐小健和穆立新,他们是张彻回到内地拍戏时的主力。但是由于张彻当时年事已高,创作能力和精力都有所下降。他在内地的几部片子几乎是炒之前的冷饭,所以成片质量惨不忍睹。

虽然他在内地的几个弟子身手都还可以,但是的确没有好的角色让他们发挥,导致他们逐渐被人们遗忘了。要不是董志华被周星驰邀请出演《功夫》,还有他的“星二代”儿子董子健,估计张彻整个第六代的弟子也就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1924年,张彻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于上海。张彻父亲是浙系军阀,他1940年代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人少年从政,是国民党的文化官员。抗战后为张道藩提拔,管理文化活动担任上海戏院等职位,接触电影界不仅放电影还经常出演各类戏剧等。

1940年,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修读政治时参加文化运动委员会而得到张道藩的器重,担任文运会专员,参加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从事戏剧工作,后就任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秘书。

1947年,张彻编写了第一个剧本《假面女郎》。1948年与蒋经国结下友谊,为国防部总政治部简任专员,军阶至上校,并借此在台湾执导电影。

1949年,张彻自编自导处女作,也是日本战败结束殖民统治后台湾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并因为时局的变动而留在台湾,揭开了战后台湾电影的帷幕。该片传唱至今的插曲《高山青》,就是由他作曲的。

1957年赴港,编导《野火》,他一直专业写稿,笔名沈思,并以何观为笔名撰写影评。

1960年,加入电懋公司,先后编写了《无语问苍天》、《贼美人》、《游戏人间》(1961)等剧本。1962年入邵氏,初任编剧部主任,后任导演。

1966年,执导了《边城三侠》。1967年,张彻导演的《独臂刀》票房收入首过百万,被称作“百万导演”,编剧是倪匡,之后两人长达十多年的合作。

1968年,执导了《金燕子》,塑造了中国影史上第一位女扮男装、英姿飒爽、文武双全的女侠形象金燕子。

1970年,张彻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导演,获奖影片是《报仇》。这部片子没有时代背景,没有地点,就是一个纯粹的弟弟给哥哥复仇的故事。同年还有部《十三太保》,张彻为了拍这部片子在香港某处搭外景,由于电影过于血腥,导致忌讳的村民和剧组冲突,由此也促成了邵氏片厂的建立。

1971年,张彻拍了《鹰王》本来是王羽做主角的,因主演《独臂刀战盲侠》而拒绝,于是让狄龙主演。

狄龙首次独扛大梁,一代鹰王为救红颜重出江湖,独战群雄无人可挡

小伙武功高强,竟看不起武林第一美人!邵氏经典武侠电影《鹰王》!

1972年,执导《马永贞》,获第16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奖,成为由周润发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的原动力。

1976年以后,狄龙正式改投楚原。1977年张彻又拍起了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一直持续到1981年共三集。

1978年,拍摄《五毒》时重新启用了一批新的弟子,该片子排名世界诡异电影11位。

1980年代初期,张彻离开邵氏组建长河公司,《上海滩十三太保》这部片子集中了他大部分的弟子,因为傅声的去世,故而由刘德华顶上了。

1986年,张彻来大陆拍片,第一部是《大上海1937》,但在香港票房不好。

1989年,为纪念从影40周年他的香港弟子共同参演由姜大卫、李修贤策划,吴宇森、午马执导的《义胆群英》。 1990年,《西安杀戮》则是翻拍《五毒》。

《杨君访谈国际媒体》

网址:《杨君访谈国际媒体》:香港电影导演之 张彻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22170

相关内容

央视杨君访谈刘长乐:凤凰的思路是明星和文化的思路(一)
央视杨君《英雄三部曲》有哪些学术评价?
中国香港电影 《破·地狱》亮相导演陈茂贤,主演黄子华、许冠文、卫诗雅出席…
汉武帝刘彻,天下可对我之功过予以褒贬…
恭喜!徐克施南生获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61岁钱小豪专访:披露健康状况,回顾45年演艺生涯,16岁受张彻提携当主角…
香港电影论坛将在戛纳电影节举办 梁家辉古天乐高圆圆将出席香港之夜活动
不近人情! 近日,董明珠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回应了不少热门话题…
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出炉,《破·地狱》以18项提名领跑
香港电影反派巨星程东的辉煌演艺生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