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脱口秀抢风头?但暑期档喜剧还是很能打啊

发布时间:2025-08-27 20:18

观看喜剧演出或脱口秀 #生活乐趣# #娱乐项目#

时光编辑部 | 日灼

电影应该相似音乐多过小说。

2025年的暑期档已经进入尾声,电影市场表现出回暖的趋势。

这其中,喜剧电影功不可没。

《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戏台》等影片在类型创新和文化表达上实现了喜剧电影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满足不同受众、不同年龄观众的审美偏好。

但在这个夏天,也有一部分笑声转移到了小荧幕前。

今年6月,国内多档脱口秀喜剧综艺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即使我手机中没有这些流媒体App,打开某音某书某号,这些脱口秀的切片、二创短视频依然推到我手中的小荧幕上。

每时每刻,各大短视频平台上都有短剧网红在不断造梗、玩梗,以最快的速度博取笑声,刷新观众的笑点密度。

这种段子化的搞笑类短视频水平参差不齐,但也有其独特的媒介优势:能够迅速捕捉社会热点,即时制造梗点,快速传播,并在几秒钟内帮助观众完成情绪的释放。

在这些优势面前,喜剧本身的跨媒介特征被不断放大:它早已不再局限于剧场、荧屏或舞台,而是通过短视频、脱口秀、直播等渠道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碎片化娱乐中。

电影,作为过去几十年喜剧的核心载体,既面临冲击,同时也凭借高口碑作品再次证明了自己在提供完整观影体验和情绪共鸣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媒介更迭,笑声依旧

1984年春节,春晚第二次举办。导演黄一鹤找到演员陈佩斯和朱时茂,和他们商量出个语言类节目。

几年前,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电影创作松了绑,陈佩斯与父亲陈强共同主演的喜剧《瞧这一家子》,让笑声回到了影院。陈佩斯在片中饰演了有不少小缺点的年轻人嘉奇,影片中不少笑料都源自这个角色。

黄一鹤看过这部电影,也知道此后陈佩斯和搭档朱时茂一直在琢磨创作幽默短剧,于是就干脆让二人来到春晚舞台上,为全国人民表演。

《吃面条》就这么诞生了。这种以戏剧排演为基础,集合了各类表演艺术特点的新形式——小品,就这样确立了下来。

小品时长短,场景简单,依赖于喜剧演员在舞台上对台词、包袱的精妙把控,在以电视为核心媒介的时代,这种喜剧形式立即成为普通观众获取幽默和轻松情绪的主要途径。

陈佩斯、赵本山、宋丹丹等舞台、影视演员,更多的也以小品演员的身份被大家所熟知。

随着公共电视台的大量开办与电视的普及,需要更多节目来填补内容时长,这种供求关系反映到喜剧创作上便诞生了情景喜剧。

1991年,郑晓龙作为总策划,找到王朔、马未都、冯小刚等人,共同创作了第一部国产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大约六亿观众在荧屏前被逗的捧腹大笑。紧接着播出的《我爱我家》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少经典笑料至今仍是中国观众口中的“祖传梗”。

《我爱我家》

相比电视剧,情景喜剧不需要投入庞大的制作成本和拍摄周期,相比小品它的篇幅可以大幅延展,制作也更加精良,容易令观众形成长期的情感依附。

不变的,是喜剧带来的愉悦与笑声,它满足了人们对‘笑’这一精神慰藉的刚性需求。

情景喜剧和小品带来的笑声一直延续到00年代,随着互联网娱乐的兴起,观众的笑声开始从传统的电视荧屏分流到网络渠道。

观众获取娱乐的方式从被动转向主动,电视媒介的公共属性逐渐瓦解。大众的笑点也偏向个性化方向转移,初代互联网搞笑(恶搞)视频的出现迎合并分流了年轻一代的笑声。

相比其他传统喜剧形式的衰落,世纪之交的喜剧电影正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相比电视荧屏上的火热,喜剧电影的步伐要稍慢些。陈佩斯、赵本山等喜剧人也曾在90年前后参与电影创作,前者更是创办大道影业想要在大银幕上创出一番天地。

尽管陈佩斯呕心沥血拍摄了多部优秀的喜剧电影,但那时中国电影还未完成发行改革,瞒报票房的情况频繁发生,最终公司破产,陈佩斯从银幕回到了舞台。

吃到时代红利的,是冯小刚。1995年,时任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的张和平见识到了档期的潜力,将拍摄国内第一部贺岁片的任务交给了冯小刚。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冯小刚拉着葛优、何冰、刘蓓等人很在1997年推出了《甲方乙方》,在90年代就获得了3600万票房,一举奠定贺岁喜剧在广大观众心中的文化地位,同时推动整个电影市场向商业化、娱乐化转型。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全国电影院线在新世纪重新焕发活力。银幕数和影片数跃升,不仅带动了“电影院”重新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核心场所,也催生了“档期”的概念,看电影逐渐成为日常消费娱乐的主流形态。

喜剧电影在这一过程中占据了天然的优势,成为观众走进影院的首选类型,并在大众娱乐版图中确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延续至今。

新媒介时代,喜剧告别大一统

互联网进入3.0时代,媒介也完成新一轮的更迭,喜剧电影乃至整个电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

近十年来,最具活力的“新兴”喜剧形式是脱口秀。

它从最初的地下俱乐部、小剧场,逐渐被综艺节目搬上流媒体平台,诸如《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喜剧之王单口季》等节目却热度持续升高,通过切片、二创的短视频在全网广泛传播,让喜剧的笑点更快、更精准地触达受众,同时催生出付航、李雪琴、徐志胜等深受年轻人喜欢的脱口秀明星。

李雪琴也开始出演大银幕作品

无论是脱口秀的表演形式还是传播方式,都更贴近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节奏更快,笑点直给,话题往往伴随着职场问题、情感焦虑、女性困境等等,满足了年轻观众对即时幽默和生活共鸣的需求。

而喜剧类短视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传统情景喜剧在数字时代的“重生”。与脱口秀注重个人风格和即时互动不同,短视频喜剧更加依赖情节设计与节奏把控,通常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完成一个完整的笑点传递。

这种形式与传统喜剧的包袱设计异曲同工,但更强调视觉化、节奏快、反馈即时。平台算法进一步加速了内容分发,使热门段子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触达千万观众。一位头部喜剧短视频博主向笔者透露,在流量巅峰时期,每条视频全网的播放量都能达到千万量级。

然而,正因为门槛低,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拍摄上传短剧或搞笑段子,这也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创意缺乏打磨、互相抄袭、表演尴尬等问题普遍存在,形成“量多质低”的现象。过度依赖梗和热点,也使得笑料生命周期极短,或圈层属性浓厚,同样一条短视频,在不同年龄、兴趣或地域的观众中产生的共鸣截然不同。

草根喜剧网红的崛起虽然丰富了喜剧表现形式,但也凸显了短视频喜剧的局限性:它能在瞬间捕捉笑声,却难以提供深度人物弧光、复杂情绪体验和长期观影记忆。

这种即时性、碎片化的优势与局限并存,也为喜剧电影面对观众分流时带来了突破口。

暑期档的喜剧,做对了什么?

还是回到电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夏天,喜剧电影证明了自己的韧性。几部作品在创作和表达上都有各自的特色,也让我们看到创作者在新时代怎么跟上潮流,努力把握各自受众的笑声与情感落点。

《浪浪山小妖怪》通过融合多种类型元素带来惊喜。借助动画形式,将喜剧与奇幻、冒险、动作等元素创造视听体验,通过奇幻世界的设定和角色反差制造笑料,这些手法令不同观众都能找到情绪共鸣点,在笑点与感动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宣泄出口。

相比之下,《长安的荔枝》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下嵌入职场元素,观众在能轻松代入故事时保持愉悦的观影体验,共情小人物在宏大背景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喜剧元素在这里的功能更多体现在叙事氛围的调节,而不是简单的密集抖包袱博取观众笑声。

《戏台》则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实题材巧妙融合,影片中每一个舞台动作、台词节奏都经过精心推敲设计,并赋予文本丰富的文化内涵,幽默从严丝合缝的剧情逻辑中流淌出来,更体现一种含蓄而厚重的文化韵味和讽刺效果,而非单纯的娱乐。

“喜剧+”的复合类型模式是电影人目前给出的答案,加号的后面可以延展不同的类型、多样的题材、复杂的情感层次。观众需要的不再是“两个小时不停抖包袱”,而是能在类型故事与熟悉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愉悦感受,这种观影体验也正是对如今“短平快”笑点的一种对抗。

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他喜剧媒介冲击依然不容忽视,竞争环境的骤变,对喜剧电影创作者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要求。

喜剧电影不仅要提供笑声,还必须提供短视频和脱口秀无法替代的价值:完整的人物弧光,或是更复杂的故事和情感。这些差异性的体验,才能让喜剧电影在未来走得更远,更好。

网址:短视频、脱口秀抢风头?但暑期档喜剧还是很能打啊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24022

相关内容

后暑期档的喜剧好片《脑洞大开》让人耳目一新
暑期演出档 最火“三剑客”
伴娘多少有点抢风头
伴娘多少有点抢风头了
单人cut 喜剧元素拉满了,一把子期待住! 元莫能不能先定档来见个面啊
耗资1亿,陈佩斯新片预售仅108万,一代喜剧之王败走暑期档?
今晚罗意威活动上,男女明星怼脸直拍,大家的颜值真的都很能打啊!
《侠客行不通》定档,徐志胜主演,武侠加喜剧,或有闹剧可能性
安徽卫视春晚定档,歌星不少,但喜剧明星宋小宝唐香玉最值得期待
沪上女性脱口秀崛起:笑果文化助力,重构喜剧生态新格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