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一笔绘尽万年春!

发布时间:2025-09-03 12:25

一张逗趣图胜过千言万语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轻松幽默的生活方式# #幽默图片#

宽窄说石青千年铸画颜,云峰咫尺揽江天。寸毫挥就山河魄,宽窄之间纳人寰。

2022 年冬奥会开幕式上,当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画面以青绿色调铺开,那抹穿越千年的色彩瞬间唤醒了国人的集体记忆 —— 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再次惊艳世人。

这幅长1191.5厘米,宽51.5厘米的绢本青绿山水长卷,堪称宋代艺术的巅峰之作。不仅以 “宝石作画” 的极致工艺闻名,更以 18 岁少年的蓬勃笔触,定格了大宋山河的盛世气象。它所展现出的不只是青绿山水的绚烂,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

01、少年天才:一段传奇的艺术因缘

1104年,中国历史上首个官办美术教育机构“画学”于国子监下设成立。在这里,学生需精研“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专业技法,同时辅修《说文》《尔雅》等典籍,意在培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宋徽宗亲自担任“院长”,每月以唐诗命题进行考试,考生需以视觉隐喻传递诗意。史载,画家李唐因在桥头竹外添一酒帘,巧妙呼应“竹锁桥边卖酒家”而被破格录取,年过五旬仍获准入画院——这种“诗画合一”的精英教育,为少年王希孟奠定了超越时代的审美根基。

王希孟13岁受品官举荐入“画学”,经历三年严苛训练,却在毕业考试中因“未甚工”而没能入翰林图画院,被分配至文书库抄写档案,每日与枯燥卷宗为伴。

然少年心性,自是不甘。王希孟抓住一切机会精进技艺,并再次冒险向宋徽宗进献习作,终得帝王慧眼识才,亲授笔墨技法,“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1113年,18岁的王希孟凭借文书库练就的“长卷掌控力”,耗时半年完成了近12米长的《千里江山图》,震惊世人。

与唐代山水的“雄浑”截然不同,《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间,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与积极向上的气息。画面中,没有萧瑟的秋景,没有孤高的隐士,只有连绵千里的青山、奔腾不息的江河、错落有致的屋舍、往来劳作的百姓。

18岁的王希孟,以纯粹的视角、饱满的热情,将对大宋山河的热爱、对盛世的赞美,都融入到青绿之中。他笔下的“江山”,不是个人心境的寄托,而是整个时代精神的视觉表达,是宋代文人“少年意气”的生动写照,是对家国的赤诚与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天才少年王希孟的身世却成了谜团,完成《千里江山图》后便杳无音讯,“卒年不详”。仅可从卷尾蔡京的题跋,窥见一二,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昔在画学为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有学者据题跋推测,王希孟或因卷入蔡京党争,受到牵连。亦有人认为,因其长期研磨含铜的蓝铜矿、孔雀石,吸入粉尘,导致中毒早夭。但无论真相如何,这位天才少年以生命为墨,在北宋艺术的星空中划出的那道光痕都永远耀眼 ——是他在帝国余晖降临前,以少年赤诚为“山河”立传,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文明鼎盛时代的脉络。

02、青绿长卷:大宋烟火的生活图鉴

《千里江山图》并非一幅“空泛的山水图”,而是一幅“有人的江山图”,被称为山水版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将千里江山分为 12 个连贯的场景,从近景的农家日常,到中景的交通要道,再到远景的壮阔山河,每个场景都细节满满,以全景视角记录了一个帝国的烟火人间。

近景是“山水环抱中的农家生活”:茅屋前,农夫姿态悠然,荷锄而归;河面上,船夫撑船靠岸,捕鱼归来;岸边树下,孩童嬉戏打闹,有的追逐奔跑,有的蹲在天真烂漫。中景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展现了宋代商业的繁荣:一座大型石桥横跨江河,桥上行人往来不绝,桥下商船纵横交错,岸边错落分布着酒肆、驿站和商铺,生动展现了宋代“草市”和 “市镇”的繁荣景象。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市镇数量大幅增加,仅汴京周边就有数十个市镇,这些市镇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节点,桥上的商贩、岸边的商铺,正是当时商业活动的缩影。远景是“千里江山的壮阔景象”,也是《千里江山图》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部分。青山连绵起伏,覆盖着浓艳的石青、石绿,山腰处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山脚下,零星分布着几座寺庙和村落,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整幅画,是少年王希孟用画笔完成的一场跨越千里的“地理缝合”,将散落的山河凝练成青绿长卷中的理想国度。这种对“壮阔山河”的刻画,不仅体现了王希孟高超的绘画技法,更展现了宋代文人对“江山”的宏大认知——江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国家的象征、民族的根基,这种“以山河为己任”的觉悟,在《千里江山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那何止是笔墨技法?那是一个文明鼎盛时代的心跳,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盛世宣言。

山河不朽,因人间值得。

03、工艺之美:“宝石作画”的工匠精神

当然,《千里江山图》之所以能成为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历近 900 年依然色彩鲜艳,除了其高超的绘画技法之外,精益求精的颜料运用也是关键——石青取自深蓝的蓝铜矿,石绿源于翠羽般的孔雀石,赭红采自赤铁矿,白色则用南海砗磲贝母研磨而成。

蓝铜矿需经选矿、破碎、水飞等12道工序,方能分离出头青(最浓烈)、二青、三青、四青(最清透),其中纯度最高的头青,一斤价值相当于北宋平民半年的口粮;孔雀石含铜碳酸盐矿物,研磨时需加入鹿胶与桃胶固色,其绿色层叠如孔雀羽翎;而砗磲贝母的洁白粉末调和鱼鳔胶后,化作渔夫衣袂上的月光——这些矿物因化学性质稳定,才抗住了千年氧化,至今鲜亮如初。

如果说珍贵的矿物颜料是《千里江山图》的“血肉”,那么“三矾九染”的技法就是其“骨架”。这种技法是宋代青绿山水的核心技法,需要画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差错。

少年王希孟,先以浓墨勾勒山石筋骨,笔锋如刀刻出峰峦脉络;再以赭红遍涂山体,宛如为岩壁注入血色,奠定光影纵深;继而用孔雀石绿分5次罩染,每染一层即涂胶矾水固色——胶取广东黄明胶,矾用安徽明矾,按“夏六胶四矾,冬八胶二矾”的古法调配,以舌尖试尝,达到“微甜带涩”的完美平衡;最后以蓝铜矿提炼的头青点染山巅,如宝石镶嵌冠冕,在绢帛上折射出金属般冷冽光泽。

学者测算:完成11.9米长卷需100个晴天——每日仅能染一段绢面,阴雨则停工,湿气会令颜料晕散如泪痕。画中青绿最厚处达0.2毫米,相当于5根发丝叠压,却无一处龟裂。这源于宋人对材料学的超前认知:显微镜下,石青、石绿晶体呈多棱角结构,光线在棱面间折射形成立体感,而现代合成颜料晶体圆滑,反光呆板;动物胶与明矾更在绢丝间隙织成隐形网,既锁住矿物颗粒,又保留微透气性,使画卷能随温湿度呼吸伸缩。

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技法,体现了宋代工匠 “精益求精” 的精神,也是宋代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有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有《营造法式》的 “模数化设计”,还有宋锦的“精密织造”等等。

因此,当我们在展厅惊叹青绿千年不褪时,凝视的何止是矿石?那是大地星芒与人类耐心的共谋——石青蓝是地壳深处的星河倒影,石绿翠是铜矿氧化的诗意年轮,而“三矾九染”则是以虔诚驯服时光的文明证词。

04、流传之路:国宝的守护与传承

《千里江山图》自完成以来,近 900 年的岁月,历经了从皇宫到民间、从私人收藏到皇家宝库、从战火中迁徙到两岸合展的曲折。其流传史,就是一部国宝的 “守护史”,每一个收藏者、每一位守护者,都为这幅古画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靖康元年(1127)冬,金兵铁骑踏碎汴梁皇城,这幅12米长卷裹在劫掠珍宝中辗转至金中都(今北京),金国宰相高汝砺钤下“寿国公图书印”——这方曾被乾隆帝误认为是南宋“缉熙殿宝”的印章,成为画作流落异邦的铁证。

1303年,元代高僧溥光以重金赎得此画卷,于卷后写下长达287字的题跋:“展之如绿浪浮空,真希世宝也!”首度点破“青绿设色”的独创性,以“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的评语,为后世确立其艺术史价值。再到明末清初,鉴藏家梁清标以宋代澄心堂纸修补画绢裂痕,首次题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让消隐三百年的少年重获姓氏。1746年,画卷流入乾隆内府,这位钤印狂热的帝王挥毫写就“江山千里望无垠”的七律,加盖了7枚玺印。1924年深冬,溥仪以“赏溥杰”之名将画作偷运出宫,至长春伪满政权崩塌,藏于小白楼地库的画卷遭乱兵哄抢。后经古董商靳伯声兄弟以10两黄金购得残卷,并于1953年8月,将国宝献归国家。

1977年,故宫修复厂开启“世纪手术”,历时6年,经过“剥离12重旧裱、1200次点染,37处破损修补”等复杂工序,将色差控制在5%以内,让《千里江山图》重现世间。

十二米绢帛上的每一道裂痕、每一方钤印、每一次修补,都是文明穿越烽火的勋章。如今,我们精心守护着这一抹青绿,守护的不仅是矿石与绢丝,更是一个民族在王朝更迭中未曾断裂的文化基因——山河会破碎,对美好的追求永恒如初。

这也是《千里江山图》之所以能成为 “国宝”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艺术技法和曲折的流传历程,更在于它承载了民族的文化魂脉——

它的诞生,源于高度的文化自信:北宋时期,虽军事孱弱,却 “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画中的山河辽阔、市井烟火、百姓从容,都是文化自信的视觉表达。

它的诞生,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从矿石开采到制成颜料,历经十余道工序,只为保证颜料的纯度与稳定性;“三矾九染”的技法亦是对色彩精准的极致追求。真正的精品,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打磨,这是《千里江山图》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的诞生,亦流露出浓重的家国情怀:《千里江山图》是一幅 “有人的江山图”,画中的农夫、船夫、孩童、旅人,才是“江山”的核心 —— 没有百姓的劳作与生活,再壮阔的山河也只是空壳。这种 “以人为本” 的江山观,体现了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王希孟用画笔赞美山河,本质上是对家国的热爱;而历代守护者们用生命守护画作,本质上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

如今,我们的“江山”虽已换了模样,但 “家国情怀” 的内核从未改变。

当我们再次凝视《千里江山图》,那抹浓艳的青绿早已超越了色彩本身,成为一种精神符号 —— 它是宋代文化自信的见证,是工匠精神的典范,是家国情怀的载体。这幅由 18 岁少年创作的孤品,历经 900 年的颠沛流离,依然能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宝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有温度的精神传承。”真正的文明传承,是用文化自信滋养心灵,用工匠精神打磨品质,用家国情怀担当责任。唯有如此,那抹穿越千年的青绿,才能永远鲜活;那份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魂脉,才能代代相传。

网址:《千里江山图》:一笔绘尽万年春!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27132

相关内容

《千里江山图》:一笔绘尽万年春!
绣娘绘就《千里江山图》,数千残疾人接受汉绣培训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港开演
鉴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青绿山河绘盛世: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全解析
厉害了!21名高中生把美术教室画成了《千里江山图》
饶森林《千里江山图》:绘就山河壮丽的当代新篇
话剧《千里江山图》:寻找角色的灵魂
话剧《千里江山图》在沪首演 改编自孙甘露同名长篇小说
张若昀《千里江山图》官宣,化身陈千里破解上海滩危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