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这行书可以说是他最风流的了,点画俊丽雄浑,如同天神附体

发布时间:2025-09-04 13:45

小侄子在画画,画了个太阳,问他:‘这是什么?’他说:‘是太阳,但是我觉得它缺了一点什么。’我问:‘缺什么?’他说:‘缺我爸爸,他还没下班。’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轻松生活趣闻#

这个书帖是赵孟頫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的夏天在松雪斋之中所作的一个行书帖,此帖名为《香雪堂法帖》,现被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内。可能对于此帖知道的人相对较少,相比于他的《洛神赋》、《三门记》还有《胆巴碑》的知名度,那确实的热度相对较少。

此帖虽尺寸仅26.4厘米高、15.1厘米长,却似有乾坤之大。在方寸之间,赵孟頫用笔精妙,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灵动的字符。此帖书法之美,就好似一幅流动的画卷,赵赵孟頫巧妙地运用中锋行笔,使得线条圆润饱满,富有弹性与力度。

在这帖《香雪堂法帖》之中,赵孟頫特别会 “混搭” 书体,把楷书、行书、草书的优点揉在了一起,一点不显得乱。

你看那些带着楷书影子的字,规规矩矩站在纸上,像端正的君子,一笔一画都稳当扎实,让整个帖子有了 “骨架”,不飘;再看行书的部分,笔画像走得轻快的脚步,连笔自然又流畅,读起来不费劲,透着灵动感;偶尔还能见到草书的痕迹,笔画放得开,带着股不受拘束的劲,像风吹动柳条那样洒脱。见此,看谁还敢说赵的字是俗媚之态了。

《香雪堂法帖》的内容为赵孟頫书写的《天马赋》。这篇赋作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再加上赵的笔法。《天马赋》这篇文章,本来就是专门写 “天马” 的 —— 这种在古代文人笔下特别受欢迎的神驹,从来都不只是普通的马。古人眼里,它是吉祥的象征,身上带着一股 “不沾凡尘” 的劲儿,既有冲破束缚的力量,又透着超然物外的气质,就像传说里能踏云而行的灵物。

赵孟頫在书写《天马赋》时,以精妙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天马的神韵与风采。他用笔轻重缓急,字形大小、疏密变化间流露着情感的波动,既体现了行书的流畅,又隐含草书的奔放,使读者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天马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连笔的地方最见功夫,不是刻意缠绕的繁复,而是像春蚕丝缕般自然牵出,比如 “马” 字的四点底,几笔相连却不模糊,既带着行书的灵动,又守着楷书的端庄,让人想起他常说的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我辈当兼而取之”。

赵孟頫的 “复古” 理念,是元代书坛的重要突破。他以晋唐为宗、尊 “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书法正统源头,深入钻研二王笔法的灵动精髓 —— 不仅承袭王羲之《兰亭序》中 “力透纸背” 的线条质感,还借鉴王献之书作中 “外拓开张” 的笔势,借此扭转南宋书法笔法松散、气韵颓弱的局面,重新确立笔法的正统传承脉络。

他不满足于复刻传统,而是融合创新:在吃透二王飘逸笔法的基础上,融入唐代楷书严谨的结字法度,最终创作出独树一帜的 “赵体”。

“赵体” 笔法延续二王 “绵里藏针” 的特质,提按清晰、线条看似柔婉却暗含刚劲;结构上既保二王的灵动气韵,又添唐楷的平稳规整,楷书间含行书流转意趣,灵动中不失端庄。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址:赵孟頫这行书可以说是他最风流的了,点画俊丽雄浑,如同天神附体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27510

相关内容

艺术网丨赵孟頫行书《出师表》
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在无锡博物院展出
赵孟頫晚年手札《荣上帖》,气韵苍劲奔放,笔锋劲健稳实!
赵孟頫 《惠书帖》,故宫博物院藏
据说这是赵孟頫一生中写就的最后一幅字,然后就怅然辞世了!
他的楷书,看100遍也不腻
赵孟頫:如何炼成书法大师的?
这神剧也是没谁了, 嘎子是不是魂斗罗附体了?
赵孟頫最具才情的一幅书法
时隔近五年,赵孟頫临《兰亭序》真迹再度展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