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的第十个徒弟”:一位90后的守艺路

发布时间:2025-09-08 09:28

家庭幽默日常:弟弟模仿爷爷打太极拳,结果动作太大,把沙发都掀翻了。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家庭幽默日常#

侯店麻胎毛笔传人李红玉正在直播推广侯店毛笔。陈康/摄

近日,在河北省衡水市滨湖新区的毛笔产业座谈会上,28岁的李红玉成为全场焦点。作为侯店村最年轻的麻胎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现场十几家毛笔作坊中唯一的90后,她虽然坐在最后一排,却被安排第二个发言。这一细节让她感受到座谈会对年轻匠人的重视。

侯店毛笔制作技艺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侯店狼毫工艺与浙江湖州羊毫工艺在业界并称为“南羊北狼”。然而,这门需要3-5年才能入门的手艺面临严重传承危机,侯店村能掌握全部传统技艺者已屈指可数。

第十个徒弟

2016年,李红玉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放弃省城化妆师工作,回到家乡学习制笔。“以前觉得化妆刷工序多,没想到毛笔更复杂,”她笑着说,“化妆刷在工厂生产需要七八道工序,但做一支毛笔要经过八十多道工序。”村里年轻人大多不愿学做毛笔,李红玉的姥爷王丙强带过10个徒弟,只有她坚持了下来。19岁才起步在这个行业已算“晚学”,她还选择了我国北方很少有女性参与的“水盆”工序——这是制笔最关键也最辛苦的环节。

“掰手是第一道坎。”李红玉伸出微微变形的左手解释道。所谓“掰手”,是要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将左手4指保持直角状态,在最初的这个阶段,除吃饭睡觉外几乎时刻维持一个姿势,目的是压平指尖缝隙,避免梳麻时扎伤手或滑脱毛料。头4个月,她的左手持续肿胀,“食指肿得最厉害,夜里经常疼得睡不着”。第一次坚持4个月后,她发现加入动物毛的混合料因材料变软,手指力度不够,原料会从指缝溜走,只得开始第二轮4个月的掰手。那年冬天格外难熬,“水凉刺骨,手又红又肿,但还得日复一日泡水练习。多次想放弃,但想到已付出这么多,绝不能半途而废”。

从前做化妆师时,她十分爱惜双手;如今这双手布满老茧,指节粗大,食指微弯,“第二个指节特别细,是长期挤压造成的”。她却坦然笑道:“这双手,是我学艺的证明。”

李红玉还尝试销售毛笔。母亲原本经营一家名为“丙强毛笔”的实体店,主要售卖实用的钢杆笔,靠老顾客维持,生意不温不火。李红玉在朋友帮助下开起淘宝店,自学拍图、修图与产品描述。转机突然到来:一款小狼毫被一位顾客一次性订购50多支,随后该笔冲上淘宝同类排行榜70多名。“自从爆单后,平台上突然冒出许多卖麻胎毛笔的店,”她笑着说,“好像一不小心推开了一扇新门。”

不久,母亲的实体店歇业,与姥爷一同加入李红玉的“线上战队”。而她的技艺,不仅赢得姥爷“这孩子是真懂这门手艺”的称赞,更获得各地消费者的认可。

与笔尖对话

在衡水市区现代化写字楼的工作室里,李红玉守护着600年历史的侯店毛笔制作工艺。与半机械化生产的尼龙笔不同,她手中的每支笔都延续着手工的温度与匠心。

她对材料的研究十分深入:“动物毛发如同指纹,每只动物、每个部位、每个季节的毛性都各不相同。”在她手中,华北狼毫弹性十足,东北狼毫柔软细腻,内蒙古狼毫则刚柔相济。工作台上的羊毛更被精细分类。

真正让李红玉与众不同的是她学习书法的经历。与不懂书法的老匠人不同,她发现老师傅们虽然技艺精湛,却难以理解书法家的专业表述。“‘绵而有力’‘方劲有力’——这些抽象的要求,不亲身练习书法根本无法领会。”为此,她潜心临摹3年,终于领悟了这些术语的真谛。

这份独特的理解让她的制笔技艺有了质的提升。当客人需要“绵而有力”时,她会在保持弹性的同时增加笔头的柔软度;要求“方劲有力”时,则会加入硬质材料。最令她自豪的是为一位书法家定制“刚柔相济”的毛笔,她通过精准调整麻胎和毛料的配比,完美实现了这一需求。

至今,她仍坚持每支笔出厂前都要亲自试笔,在特制试笔纸上写满3行小楷,细细体会笔锋的弹性和蓄墨效果。“很多客人专门来找我定制,因为他们知道我能听懂他们的需求。”一位书法家试用后赞叹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感觉!”

“机器做的笔千篇一律,手工做的笔每支都有生命。”李红玉说。在她看来,每支毛笔都不再是简单的书写工具,而是制笔人与用笔人之间的默契对话。

小众并不“小”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它必须活在当下。”李红玉深知,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老手艺,而是要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面对时代变迁,李红玉积极探索工艺创新。通过上百次试验,她针对现代书写需求调整制作工艺:生宣吸水性强,就增加苘麻比例以增强控墨能力;熟宣表面光滑,则减少麻量使笔锋更柔顺。这些创新让传统毛笔更好地适应了现代人的书写习惯。

转机出现在一次非遗展销会上。李红玉惊讶地发现,线下展位观众稀疏,而她的直播间却涌入近百人观看。“直播间的人数比展会现场还多!”这一发现让她意识到非遗传播的新途径。

她开始尝试直播,没有华丽布景,只有工作台和半成品毛笔,却在一周内涨粉1200多个。更让她惊喜的是,通过直播她发现了在这个小众赛道背后的庞大书法爱好者群体:全国至少有1000多万名书法练习者,且以20-35岁的年轻人为主,占比超过六成。

“现代人生活浮躁,需要静心的方式。”李红玉发现,书法正成为年轻人寻求情绪价值的重要载体。如今,她的直播间月销售额达4万元,产品远销海外,但更珍贵的是让600年的侯店毛笔成功“破圈”,在当下找到了知音。

如今,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时常在这个直播间交流互动,古老的制笔技艺与年轻一代在此相遇,让非遗真正“活”在了当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 通讯员 张凯 王天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08日 03版

网址:“姥爷的第十个徒弟”:一位90后的守艺路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28279

相关内容

喜欢BIGBANG的第十个年头了!
正观漫读|姥爷的小人书
暗夜与黎明, 林少白与路正阳守护着电厂的那段时光
下次姥爷献爱心,咱们就大大方方的
夏日歌会节目单太懂90后了!
张遮真的是一位非常好的人 一直都在守护着谢危
时代聚光灯下 90后艺术叙事
照顾好我七舅姥爷!
林律语录之美好的仗我打过了,当跑的路我也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守住了
因为孙子的执念,狠心将姥爷遗体冰冻数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