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至,秋实美

发布时间:2025-09-14 12:16

秋天的早晨和晚上,常有露水,称为白露。 #生活知识# #季节变化知识#

芦雁图(国画) 宋 崔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对应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名句,将这一节气的清婉定格千年。

作为秋日承载细腻感知的节气,古人以鸟类活动为天气信号,凝练出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此时,鸿雁列队自北向南飞,燕子朝南迁徙避寒,更多的鸟类开始储存干果以备过冬。这些鲜活的自然场景,皆是时序流转的生动注脚。

在这样的时令中,艺术与生活相遇。历代画家以敏锐的感知力和高超的笔墨,将节气风情落于绢素,留给后人品读不尽的生命韵味。

北宋画家崔白的《芦雁图》,可谓是一幅白露物候的“视觉诗”。画上题诗云:“白露苍苍已结霜,蒹葭深处独徜徉。羽毛无损性情适,不羡高冈有凤凰。”诗句与画面相映,既点出节气之景,亦道出孤雁之态。

画中一雁徘徊于芦苇水湄,从容却不失警觉,羽翼丰满,神态清峻。画家以浓淡墨双钩廓形,再以水墨渍染,敷色赭石、花青,令雁羽如在风中微颤,尽显丰润光泽。芦叶染露,若含清霜,芦花留白,似欲随风而起。整幅画面绢地渲以淡墨,如蒙秋雾,寒意隐约,恰合白露清韵。

明代画家项圣谟的《芦雁图》则另有一番意境。项圣谟出身书画世家,自幼习画,兼工诗文,初习文徵明,后追宋元遗风,其笔意古拙中见灵秀,构图疏朗中藏深致,在项氏家族画家中颇具影响力。他所绘的这幅画中,汀芦交错,疏密有致,或挺拔如君子,或摇曳似佳人。

画中群雁或岸边游弋,或掠水低飞,又或列阵南徙,翅下生风,似带秋声,恰应和了画上“不知回雁峰,相去几多远。一行千万行,渐渐来何晚”的题诗,将雁群南飞的迢遥与迟缓勾勒得淋漓尽致。远景水天一色,墨澹云轻,暮色与秋寒交织,辽阔中自带一份清寂,故善画者必“意在笔先”。画作鉴藏印记“天籁阁中文孙”尤为珍贵,天籁阁是项圣谟祖父项元汴的藏书鉴藏之所,这方印记既标识身份,更藏着对祖父的景仰,为画作增添了文化传承的厚重感。

如今,我们或许难见鸿雁南飞、百鸟储粮,却可从画中重温古人观物察时的细腻,更能依循节气调整生活。  

若偏爱静谧,居家煮一壶白露茶很是惬意,茶汤入喉温润,驱散秋日微凉,也让快节奏的生活多了份“慢煮光阴”的雅致。到了周末,不妨呼朋唤友走出室内,寻一处城郊山径登高望远——不必是名山大川,城市公园的小山丘、河畔的观景台皆可,伴着秋风极目远眺,看云卷云舒间天色渐阔,紧绷的身心会随视野一同舒展。

古画里描绘的不只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深远的生活美学。古人借节气感知天地节律,今人则在传统民俗的现代演绎中,为忙碌生活寻得一份诗意与从容,让节气的温度始终萦绕在日常烟火里。

2025年9月14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白露至,秋实美》

↓ ↓ ↓ ↓ ↓ ↓ ↓ ↓ ↓

网址:白露至,秋实美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29818

相关内容

白露:秋凉渐至,正宜润补(节气与健康)
白露:露从今夜白 肺宜自此养
《第五人格》二十四节气 白露篇线下活动回顾
氛围感 宇文秋实 他属于90年代的夜晚 安利
白露:总有一句诗,戳中你的心
仙气爆棚的白露诗词,读后神清气爽
重来一次伴随着好运加持,白露即将实现心愿!
刘亦菲名至实归,好美腻啊!
画展《白露洋》开展,来感受别样的视觉世界
寒露:秋中之秋,防燥养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