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神童,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之一,为何跳井而亡?
唐朝的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有'世界四大古都'之称 #生活知识# #历史知识#
杨炯(650年-693年),字令明,别称杨盈川,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重要官员,同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杨炯在诗歌创作上以五言律诗见长,其作品一扫齐梁时期浮华绮丽的诗风,对五言律诗的定型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承启作用,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天赋异禀,性情刚直
杨炯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五岁入私塾启蒙,七岁便能作诗撰文,十一岁时更是一举通过神童科考试,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公元676年,杨炯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一职,后因才学出众被举荐为弘文馆学士。在此期间,他幸得集贤大学士张说的悉心指导,学问造诣日益精进。然而天资聪颖又少年得志的杨炯,逐渐养成了恃才傲物、锋芒毕露的性格。他生性耿直,对看不惯的事情总要直言不讳。在京城为官时,每每见到朝中官员身着华服、故作姿态的模样,便忍不住出言讥讽,称他们为麒麟楦——这个辛辣的比喻将官员比作披着麒麟皮的驴子,暗讽他们徒有其表。这种直言不讳的性格自然招致了同僚的嫉恨,也影响了他的仕途发展。
(二)投笔从戎,壮志难酬
杨炯始终怀有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公元679年,面对吐蕃、突厥屡犯边境的局势,他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著名的《从军行》。同时期还写下了《战城南》《出塞》《紫骝马》等充满豪情的边塞诗篇,充分展现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些作品广受赞誉,使他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然而当有人将他排在卢照邻之前时,他却直言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种率真性格令人侧目。后来因其堂弟杨神参与徐敬业反武事件受到牵连,被贬为四川司法参军。五年后虽得以返回洛阳任教于司艺馆,但这段经历不仅没有磨平他的棱角,反而使他更加桀骜不驯。他曾借进献《盂兰盆赋》之机向武则天自荐,却因树敌太多反被调往更偏远的盈川。临行前,好友张说特意设宴相送,劝诫他收敛锋芒,处事不宜过于严苛。
(三)勤政爱民,鞠躬尽瘁
在京城任教一年多后,杨炯出任盈川县令。到任后他一改文人作风,《旧唐书》《新唐书》均记载他以执法严明著称。对于拒不认罪的犯人,他毫不留情地动用重刑。但与此同时,他更为当地做了许多实事:深入民间调查,严厉打击地痞流氓,惩治贪官污吏,使当地治安大为改善;为开发衢江南岸荒地,他亲自设立官渡,组织百姓渡江垦殖,还远赴杭州采购桑苗蚕种,邀请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帮助解决销路问题;面对当地旱情,他亲自规划设计水利工程,带头捐出俸禄及为人撰写碑文的酬金。工程竣工后,百姓为感念其恩德,将新建的九龙塘改名为杨塘。在任第三年,盈川遭遇反常气候,夏有霜冻,冬闻雷鸣,久旱不雨。据《衢县志》记载,杨炯为求甘霖,竟以死明志,投井殉职。这种舍身为民的精神,在历代官吏中实属罕见。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在其殉职处修建杨炯祠,塑像供奉,并将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定为巡游纪念日,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武则天闻讯后深受感动,称赞其志节可嘉。唐玄宗时更追封他为仁祜伯。传说千百年来,盈川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皆因杨炯在天之灵的庇佑。
网址:他是大唐神童,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之一,为何跳井而亡?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0284
相关内容
初唐四杰,都是年少就出名的诗文作家,为何其命运却很悲惨呢初唐四杰,对唐诗后来的发展繁荣,有何突出贡献?
初唐四杰中最惨的卢照邻,跳河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究竟有多惨
林婉儿后来想必也得知了真相,林珙虽非范闲所杀,却因他而亡
他是唐诗鼻祖,嚣张了一辈子,杜甫都得叫他爷爷
1300多年来,《滕王阁序》饱受世人的质疑,他们到底在质疑什么?
杨议拜师之际为何会与津门四杰的成员“断舍离”
西游记中,为何唯独大唐境内没有妖怪?你看镇守在此的大神是谁
相声圈里四位好高骛远、自毁前程的演员,其中一位是津门四杰之一
王勃10岁就会整顿职场?写下“鹅鹅鹅”骆宾王还有另一副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