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流放海南,竟靠这招改变当地人生活?

发布时间:2025-09-18 12:20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的哲理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哲学理念#

咱都知道苏轼,诗词写得那叫一绝,可你知道他还干过 “硬核” 的事儿吗?就说他被流放海南那会,居然带着当地人挖井,这文人的生存技能,可太让人意外了!

苏轼这人,一生起起落落,晚年被贬到海南。那时候的海南,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在当时那就是荒蛮之地。62 岁的苏轼,本以为这辈子就交代在这了,可他到了海南一看,好家伙,这生活条件简直没法说。尤其是喝水,海边的井水又苦又咸,根本没法喝,当地人只能喝沟渠里的积水,那水脏得很,喝了就生病。苏轼心里就琢磨,这可不行啊,得想办法解决。

你还别说,苏轼还真就发现了一个地方有甘泉,就在天庆观附近。他就想,要是在这挖口井,大伙不就有干净水喝了嘛。说干就干,苏轼也没把自己当外人,带着当地的文人秀才,还有老百姓,一起动手挖井。这场景,你能想象吗?一个大文豪,拿着工具,和大伙一起挖土,那画面,太有冲击力了。没几天,一口大井就挖好了,清澈的泉水涌出来,大伙都乐坏了。这井,可解决了大问题,当地人再也不用喝脏水了,生病的人也少了。为了感谢苏轼,大伙把这井叫做 “东坡井”,住的村子也改成了 “坡井村”。你瞧瞧,苏轼这事儿办得多漂亮,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喝水问题,还造福了一方百姓。

这还不算完,苏轼在海南,可没闲着。他看到当地土地荒着,就写了《和陶劝农六首》,告诉大家种地的重要性。那时候,黎族人生病不找医生,杀牛祭鬼神,牛没了,地也没人种。苏轼就想法子改变这情况,虽然他在海南待的时间不长,但做的这些事,当地人都记在心里。

你说苏轼为啥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想着为老百姓做事呢?我觉着,这就是他骨子里的那份善良和担当。他不管走到哪,都把老百姓的事儿放在心上。在海南,他自己日子过得也不好,住的是茅屋,吃的也不咋地,可他还是想着怎么让当地人过得好一点。就像他自己说的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眼里,众生平等,谁都得照顾到。

再看苏轼挖井这事,这可不是一般文人能干出来的。一般人被贬到这穷乡僻壤,早就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了。可苏轼不,他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想办法改变环境。这就体现出文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想法,到哪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苏轼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就算生活再难,也能找到办法解决,也能为别人做点好事。

现在想想,苏轼在海南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他留下的这些故事,却让人特别感动。他的诗词,我们都读过,可他这些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的事儿,更值得我们记住。他的精神,就像那口 “东坡井” 里的水,源源不断,滋润着我们。大伙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网址:苏轼流放海南,竟靠这招改变当地人生活?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0711

相关内容

苏轼流放海南,竟靠这招改变当地人生活?
八路军打鬼子竟战壕深挖四米,踩着凳子,谁知这招竟全部消灭鬼子
明兰被嫂嫂们纠缠,为了脱身,竟想出这招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苏轼不停地作死,苏辙不停地求救
苏轼真迹《题王诜诗词帖》页正式在海南展出
【唐诗之路】杨莹:儋州思苏:苏轼的贬谪之旅与文化传承
苏轼的弟弟是“扶哥魔”?哥哥勇敢飞,弟弟永相随
苏轼主题文物展将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 展出332件/套文物
苏轼一反常态的消极之词,想要成为闲人,写出了无数人向往的生活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是什么意思?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