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炯炯对话周恺!电影《椒麻堂会》和小说《苔》讲透川渝文化魅力
川菜中的麻来自于花椒,用料讲究,多用干辣椒和花椒 #生活技巧# #美食烹饪技巧# #川菜技巧#
这几年,地方文化在中国文艺圈越来越受关注。各地的方言、风俗、地貌和人情,正在成为文学、电影等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尤其是川渝地区,凭借“江湖气”“麻辣味”和独特地形,正在成为文艺创作的热门土壤。
在这片土地上,乐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座西南小城,不仅风景宜人、节奏悠闲,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说到乐山的文艺代表,画家兼导演邱炯炯和作家周恺,是绕不开的两位名字。
邱炯炯出身于乐山川剧世家,早年以画家身份活跃,2007年起开始拍纪录片,2021年推出第一部长片《椒麻堂会》,一下子成为国内艺术电影的重要人物。
周恺则是乐山安古镇人,1990年出生,21岁开始写作,曾做过电台主播。29岁时,他用乐山方言写出小说《苔》,被作家韩东称为“年轻的小说大师”。
虽然一个拍电影、一个写小说,但他们的创作都深深扎根于乐山这片土地,带着地方性视角,却又能超越地域,触及更广泛的人性和社会关照。
江湖气与人间烟火,如何进入他们的作品?
邱炯炯的作品,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史诗感。他的第一部纪录片《大酒楼》,讲述的是父辈、酒桌、故乡与朋友的故事,朴素但真挚。
到了《椒麻堂会》,他把祖父这个川剧“丑角”的人生故事,转化为一部融合了荒诞、政治、宗教和喜剧的电影,视觉上十分壮观,情感上却极其细腻,像是一部属于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周恺的《苔》则是小说界另一种“地方史诗”。小说讲的是一个家族在清末民初风云变幻中的命运沉浮。书中详细描写了哥老会、地方行会、农商流通、方言俗语等历史细节,读来既有文化厚度,又充满地方韵味。方言在他笔下,不只是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情绪和气质的表达。
两人的共同点在于,无论是影像还是文字,都擅长把地方文化、方言、民俗传说等元素自然嵌入创作。他们的作品不仅有地域特色,更有普遍的人性关照,这也是地方创作“走出去”的关键。
生活是一首复调叙事的诗,等你来参与
为了更好地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对川渝文化的理解,邱炯炯和周恺将在9月21日下午,首次在重庆万象城公开对谈。这场活动以电影《椒麻堂会》和小说《苔》为核心,将探讨川渝文化里,如何从“笑骂”中看出“韧性”,从“江湖”中发现“诗意”。
更特别的是,这不仅是一场“听”的活动。主办方还设置了“观众共创”环节,邀请大家提前准备分享与以下话题相关的个人故事:
江湖河水:关于你与“水”的记忆,比如小时候在江边的生活。 地方美食:你最爱的川渝食材或菜品,第一次吃它是什么感觉? 家乡方言:你最喜欢的一句方言,它背后的性格和文化故事。 神鬼妖佛:你听过的民间传说,哪些故事至今难忘? 川渝时刻:什么事让你觉得“这就是重庆”或者“这就是四川”? 公共记忆:我们一起经历过的那些事,比如疫情、洪水、搬迁……这不仅是一次文化活动,更像是一场关于“记忆”的聚会——每个人都是讲述者,也都是聆听者。活动作为“山城诗话”平行诗歌节的压轴戏,注定会成为一次充满情感和共鸣的聚会。
如果你也对川渝文化、方言、记忆、创作有兴趣,不妨扫码报名,与邱炯炯、周恺一起,打开属于川渝的“生活史诗”。
结语:
地方创作的魅力,不只是“原汁原味”,更在于它能从一地一人、一言一事中,提炼出普遍情感与哲理。邱炯炯和周恺的作品,就是这种创作的典范。
当“江湖”不再是武侠的专属,而成为普通人生活的背景,当“方言”不再只是沟通工具,而是文学和影像的节奏源泉——你会发现,川渝的日常,其实就是一首有味道、有深度的诗。
网址:邱炯炯对话周恺!电影《椒麻堂会》和小说《苔》讲透川渝文化魅力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1187
相关内容
川渝一家亲 文艺共繁荣 川渝两地文艺家走进巴中通江喜剧名家汇聚垫江 “川渝乐翻天”今年首演
李斯丹妮官宣加盟川渝春晚
曲艺名家汇聚 “川渝乐翻天”欢乐来袭
川渝百名艺术家走进永川 深度挖掘“最美茶乡”文化底蕴
川剧粤剧同台共演 “体育+文化”为十五运添彩
陈楷砚—川渝画派画派开创者
聆听巴蜀大地穿越千年的乐舞之声 这个展览再现川渝乐舞盛况
川渝“村晚”的“巴适”年味儿
这个真没法吐槽,川渝校长确实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