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雷希特专栏:英美纸媒文艺评论大清洗
《7步打造你的完美职业生涯》- 布莱恩·特雷西教你规划路径 #生活技巧# #工作学习技巧# #职业生涯规划书籍#
多年来一直有人预言音乐评论行将消亡,今年夏天这种危险更加迫在眉睫。《纽约时报》在7月中旬解雇了两位首席乐评人,分别负责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同时被炒的还有首席剧评家杰西·格林(Jesse Green)和负责电视的玛格丽特·莱昂斯(Margaret Lyons)。
与这场血洗相比,他们“被调职”的理由更令人忧心。《纽约时报》文化版编辑西亚·米歇尔(Sia Michel)在一份备忘录中警告:“新世代艺术家和观众们正在绕过传统机构”——也就是《纽约时报》——与此同时,“智能手机使爱好者群体如同巴尔干半岛局势那样四分五裂”。米歇尔认为,读者渴望的是“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这个复杂格局的可信向导”。
1966年,纽约街头的《纽约时报》
抛开那些让人想起萨拉热窝的比喻,用通俗的话说,《纽约时报》如今正在寻找的音乐评论员,与那些每天早餐时奉上前晚鲜榨果汁(译注:此处出典为jus primae noctis,封建领主的初夜权)的衣着光鲜、妙语连珠的评论专家们截然不同。那些“渡渡鸟”已经不再有明天。
这类物种中包括为《纽约时报》撰写流行音乐评论的乔恩·帕莱斯(Jon Pareles),五十年来他一直着力于报道流行品味,从《水钻牛仔》到泰勒·斯威夫特。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美国音乐;他很可能会被某个手机应用取代。
负责古典音乐的乐评人扎克·伍尔夫入职仅仅三年,比弗朗茨·法农(Franz Fanon)更像乐迷粉丝,但他能够提出犀利见解,令读者身临其境。伍尔夫只有40岁,已被踢去做讣告版编辑——逐渐被人遗忘的位置。
此事为何如此重要?因为《纽约时报》一篇充满敌意的评论比其他十家报纸的溢美之词更有价值。读者信任它,艺术家们用它来测试自己的血压。《纽约时报》上一次拥有一位炼字如金的音乐评论家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哈罗德·勋伯格,他曾写道:“昨晚在卡内基音乐厅,杰克·本尼演奏了门德尔松。输家是门德尔松。”哈罗德拉到了伦纳德·伯恩斯坦的永久仇恨,但纽约市民却对他的每句话都津津乐道。
哈罗德·勋伯格,著名乐评家
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导师,也是一位国际象棋大师和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从不退缩。《纽约时报》在他之后的继任者再也没人敢如此大胆,或许是因为时过境迁。
你看,批评是一门脆弱的艺术。就像指挥一样,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基于自信的把戏。如果乐手们更看重的是指挥棒而不是它在空气中划出的波纹,那么挥棒子的人就会长高六英寸。如果一位评论家做出“吃了万艾可的威尔第”的评价,他或她就会开始相信自己的神话。
反之亦然。指挥家会被闷闷不乐的大提琴声击垮,评论家会被挂在文章下面的广告击垮。他们的自信建立在一种“不可解雇”的惯例之上。裁员极其罕见。指挥家只会因为性骚扰被解雇,而这种行为对乐评家来说相对少见。因此,当四位首席评论家在同一个下午被裁时,这可不是一场小地震,一连串的余震还在后面。
《名利场》和《芝加哥论坛报》迅速取消了电影评论版块。《纽约客》裁掉了一位艺术评论家。在英国,《观察家报》将其古典音乐评论缩减至专题版面的一角。《星期日泰晤士报》则在一年前就彻底抛弃了音乐评论。各大日报也纷纷不再刊登前一晚演出的评论文章。人们过去常说:“我听音乐会不多,但靠读乐评来跟上潮流。”现在行不通了。
又一次打击在本月降临。全球唯一的乐评人培训项目——鲁宾音乐评论研究所被叫停。旧金山音乐学院的这项研究课程不仅教学生如何撰写评论,还支付他们在《波士顿环球报》和《达拉斯晨报》等主要报纸实习一两年的工资。这些实习生正准备登上头条新闻。
令人难过的是,创始人史蒂夫·鲁宾的去世以及盖蒂基金会“慈善策略的转变”意味着这些羽翼未丰的评论家本月之后将不再获得报酬,教员们也不再齐聚。人们正在努力从废墟中拯救残片,但我并不抱很高的希望。
这使得音乐评论陷入无力困境——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互联网上,有大量出于好意的网站会发布关于音乐会和歌剧的帖子,撰写这些评论的人大多分文不取。他们的读者群不确定,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在手机屏幕上阅读一篇400字的文章,解构了在爱乐音乐厅度过的一个夜晚,此过程中会丢失一些东西。文字会失效。如今最受关注的网络评论家是一位大腹便便的纽约客,他在YouTube频道上对自己最讨厌的唱片大肆宣扬偏见。
那么,乐评界还有什么希望呢?值得铭记的是,这个行当起源于伦敦的咖啡馆。1710年,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和他的朋友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创办了《旁观者》(The Spectator),后者还创办了竞争对手《闲谈者》(The Tatler)。两者都以评论艺术为乐,以此来逃避政治的丑陋。《旁观者》得以生存和发展,与《评论家》《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以及其他秉持启蒙价值观、主张强硬观点和激烈辩论的期刊共享书报亭货架。如果有人要评价衡量我们的文明的话,它们就是尺度。
《旁观者》杂志封面
而《纽约时报》想要寻求的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它在招聘一名常任乐评人的广告中明确指出:“你要是一位充满活力、以数字技术为先的作家,能够构思以多媒体为先的评论。你能撰写引人入胜的文章、笔记和评论,并渴望在你的报道中加入强大的视觉、音频和视频元素。”文字排名最后。顺便说一句,这份工作薪水在12.5万到17万美元之间,勉强够在犯罪率高企的布朗克斯区租个单间公寓。(译注:原文如此,纽约布朗克斯区的单间公寓平均房租约为每月2500美元。)
我还记得曾经和哈罗德·勋伯格共进午餐后,他掏出运通的公司金卡埋单。如今作为乐评人的信用额度已经被粉碎。哈罗德曾经说过:“任何侥幸逃脱并且略有收获的人,都会重返故地想要再多拿一点。”从长远来看,这位伟大的音乐评论家通常都是对的。
网址:莱布雷希特专栏:英美纸媒文艺评论大清洗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2379
相关内容
莱布雷希特专栏:握手之遥莱布雷希特专栏:为歌剧一辩
莱布雷希特专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两百年
莱希遇难,以前外长:我们不会流一滴眼泪
如何写好文艺评论?北京市文联举办北京评协新会员和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
山东:文艺评论“红红脸”
文艺“评论”与“研究”不能混为一谈
伊朗公布莱希葬礼安排
人文周刊·文艺评论·新书评
一针见血,白宫卡罗琳.莱维特回怼记者的日常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