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柘城老医生火了!手术刀救人数十年,拿笔又斩获国家级文学奖,人生比小说还传奇
如果有一天你变成了80岁的老人,你的朋友会说:‘你还是你,只是年轻了79岁。’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生活妙语#
在山西五台山的颁奖盛典上,81岁的王念夫接过第四届郦道元文学奖证书的瞬间,全场目光聚焦。谁能想到,这位满头银发的老者,不仅是从医近60年、救死扶伤无数的主任医师,还能凭科幻小说《捐命》,从3338篇国内外来稿中突围,斩获国家级文学大奖。
左手执手术刀治身体之疾,右手握钢笔解心灵之惑,他用一辈子走出“医文共生”的路,81岁仍坚守岗位,活成了所有人心中“大先生”的模样。
一、81岁拿国家级文学奖!
科幻小说里藏着他60年的医学积淀
9月的五台山,国歌声刚落,第四届郦道元文学奖颁奖盛典正式启幕。当“王念夫”三个字从组委会口中念出时,台下响起阵阵掌声——这份历经数十位知名文学家三评三审的荣誉,颁给了一位老医生。
他的获奖作品《捐命》,光是故事设定就足够惊艳:中科院院士李科面临生死危机,母亲毅然捐出端粒,中医与西医联手展开救援。可鲜少有人知道,小说里“端粒移植”“中药颗粒修复细胞”这些看似科幻的情节,全是王念夫近60年从医经验的结晶。
“医学是对生命的实证探索,文学是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作为河南省作协会员,王念夫笔下的故事始终绕不开“生命”二字。从《小说选刊》到《小说月报》,他的文字登上过数十种刊物;3部长篇小说、2部中篇小说集、8部影视作品,更是铺满了他的文学版图。
而这次获奖的《捐命》,不过是他“医文共生”理念的一次集中爆发——把医学的严谨、亲情的温暖、伦理的思考揉进故事里,让读者在感动中读懂生命的重量。
二、抗癌、行医、写作三不误!
他把“绝境”活成了“奇迹”
王念夫的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比他笔下的小说更跌宕。
1966年,从北京中医学院和河南医科大学毕业的他,穿上白大褂就没再脱下来。在柘城县人民医院,他从普通医生熬成消化内科主任,靠的不只是医术,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仁心:看小病从不收医药费,遇到患者家境困难,还常自掏腰包帮忙。久而久之,“王念夫”三个字在当地,成了比任何承诺都管用的“定心丸”。
从医这些年,他没停下过探索的脚步:4项科研成果、5项国家专利,是他对“专业”的较真;“河南省优秀人才”“商丘百名优秀医生”等称号,是患者和行业对他的认可。早在1969年,他就作为乡村医生典型登上《人民日报》,那时的他,就已是众人眼中的“好医生”。
可命运偏要给他出难题。2013年10月,“结肠癌”三个字,像一记重锤砸在他身上。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做了三次化疗后,他发现自己的抵抗力急剧下降:“癌细胞快被杀死了,正常的白细胞也快没了!”
没人能想到,这位老医生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中止化疗,重返岗位。2014年春天,他回到医院坐诊,白天忙着给患者看病,夜晚就伏案写作,偶尔还画画、练书法,忙得忘了自己是个癌症患者。
更让人惊叹的是,三年后的复查结果显示:他体内的癌细胞,消失了!
这场抗癌经历,成了他创作的新动力。为了给更多癌症患者带去希望,他走访了上百名癌症患者,写下25万字的《重生》。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特意为书作序,称赞这是“临床一线工作50年的老医生,写下的切身经历,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三、捐出一辈子积蓄!
他在村里建了座“文化园”,
只为留住乡土根脉
“白天行医救死扶伤,夜晚握笔书写生命”,这是王念夫的日常,但他的奉献,远不止于此。
在老家柘城县老王集镇张汉楼村,有一座1000平方米的乡村文化园,这里藏着他对乡土最深的牵挂。为了建这座园,他拿出了一辈子的积蓄——60余万元。
走进文化园,医学厅、文学影视书画厅、个人业绩馆、村史文化墙、本硕博光荣榜错落有致。30多位乡贤学子的事迹被一一展示,王念夫常在这里给孩子们讲故事,讲自己的艰苦岁月,讲学子们的奋斗经历:“希望你们像他们一样考上大学,为国家作贡献。”
他总说,建园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传承历史,留住文脉,让下一代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柘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征评价他:“用坚守诠释信仰,用奉献彰显担当,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榜样。”
这位八旬老者的情怀,还藏在他的画笔里。疫情期间,他看到护士张媛媛在35℃高温下连续工作5小时,摘了口罩后满脸勒痕却眼神坚定,当即提笔创作油画《逆行者》。后来有藏家出价66万想买这幅画,他却婉拒了:“医者仁心是永恒的记忆,留存乡土,无价可卖。”最终,他把这幅画捐给了医院,让这份坚守永远流传。
202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他又耗时半年,翻县志、访后人、跑遍战场遗址,一笔一画创作柘城籍抗日英雄画作。他说:“就想让娃娃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四、81岁仍在岗!
117张证书背后,
是“济生医世”的一辈子
如今81岁的王念夫,早就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却被医院返聘,依旧每天穿梭在诊室里;创作的笔也没停下,笔下的文字仍在传递温暖与力量。
细数他的人生履历,满是耀眼的痕迹:117张荣誉证书,见证着他的付出;32篇医学著作,是他对行业的贡献;258篇文学科普作品,是他对生命的解读;137幅书画作品,是他对生活的热爱。
有人问他,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拼?他说:“不管身在何位,都要尽职尽责,这是党员的本分,也是医者的初心。”
从手术刀下的救死扶伤,到笔墨间的大爱书写,再到倾囊而出的乡土奉献,王念夫用一辈子践行着“济生医世”的承诺。他的人生,哪里是一本小说能写完的?分明是一部厚重又温暖的“活教材”,告诉我们:人这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很了不起;若能把两件事做到极致,便是此生无憾。
这样的王念夫,
网址:81岁柘城老医生火了!手术刀救人数十年,拿笔又斩获国家级文学奖,人生比小说还传奇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2763
相关内容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拿笔的手还缠着绷带当“王大锤”拿起了手术刀,医疗剧终于有“人”味了
深挖《扫毒风暴》的故事原型,刘招华的传奇人生比卢少骅惊险刺激百倍!
书单丨诺贝尔文学奖最值得阅读的5本书,比追剧还爽!
周笔畅17年前的歌又火了,她这6首经典,你还会唱吗?
“森山药局”背后传奇故事闪耀国际文学舞台
凤凰传奇天津演唱会取消,曾毅身体不适医生建议休养
贾斯丁比伯健康状况被曝堪忧 多名医生证实
湖南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全文仅18字,获国家级文学奖
你俩比小说男主还男主,选择大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