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迷永远的意难平:黛玉为什么就非死不可?

发布时间:2025-10-16 12:50

为什么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因为命运难以预测。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幽默日常分享#

黛玉不死,宝玉没办法娶宝钗。

宝玉必须娶宝钗吗?是的。

不是宝玉需要娶宝钗,而是贾府需要宝玉娶宝钗。其中因由,散落在《红楼梦》八十回的字里行间,需要连缀起来看。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以局外人的理性眼光指出:“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指出贾府“大事”是缺乏人才、后继无人。

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警幻仙姑转述宁荣二公的话:“吾家自国朝定鼎以耿,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道。”和冷子兴的观点一样,子孙虽多,却没有“继业”的人才。

矮子里面拔将军。宁荣二公看中了宝玉,因为他“聪明灵慧,略可望成”。但是宝玉志不在此,“最喜在内帏厮混”。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当然是找一个能够“规引入道”的人来劝宝玉——有劝谏者,宝玉不一定能“入于正路”;但没有劝谏的人,宝玉一定不能“入道”,贾府一定失去未来。换了是你,你会怎么选?

谁是可能的劝谏者?贾母的溺爱不行,贾政的板子也不行,王夫人的眼泪更不行。宝玉最喜欢漂亮女孩子,就得在漂亮女孩子中选。而恰好,宝钗好谏成癖,以至于“停机德”、也就是劝夫之德,都写在她的判词里。

我们读者印象中,宝钗常常劝宝玉,宝玉却从来不听。但这个印象是错误的。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吃冷酒,比如听戏文,比如锁大观园的角门,宝玉还是能听得进去的。最重要的是,在省亲之时,宝钗劝宝玉把“绿玉”改为“绿蜡”,宝玉不仅欣然接受,还称宝钗为“一字师”。这一幕,不会不落到省亲的主角元春眼中。

于是元春就选定了宝钗来劝谏宝玉,先是安排她们和宝玉同住进大观园——是众姊妹,不是宝钗一人。要只让一男一女入住,那就太不妥当了——然后又用端午节赐礼,暗示出婚姻的可能性,几年之后,又毅然下谕赐婚。

宝玉与黛玉感情真挚,他也曾誓死捍卫他的爱情。元春的下谕赐婚“金玉”,一定会引起宝玉的极大反感,破坏了姐弟间特别深厚的感情。

于是作者安排元春暴亡。赐婚也成了临终遗命。这样一来,更加悱恻动人,宝玉也无可如何了。而他的无法反抗,成为黛玉死亡的直接推手。在黛玉死后,宝玉会把她放在心里,当成亡妻,一辈子纪念;却在现实中接受命运安排,娶了宝钗为妻。

为了家族的复兴,贾府中人不得不尝试着改变宝玉的志趣;要改变宝玉的志趣,就必须让他娶一个善谏的妻子;然而宝玉爱着黛玉,黛玉不死,他没办法接受别人。

为了让宝玉娶宝钗,就一定得让黛玉死去。

网址:红迷永远的意难平:黛玉为什么就非死不可?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6740

相关内容

走不出的李相夷,永远的意难平李莲花 莲花楼原著李莲花意难平
燕临意难平啊燕临的爱永远拿的出手
为什么隆科多非死不可?他三次“纠缠”太后,背后暗藏深意
永远的意难平,就这么说吧,看过到至今没原谅李承鄞
第一次见你看你不太顺眼哪知道后来关系那么密切~但拓我永远的意难平、别说沈
比替身文学更虐心,你像他但永远成不了他 看完繁花大结局意难平
小时候的意难平
白月光,意难平
叶先生多少人的意难平
大梦归离 意难平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