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与上海的百年文学情缘

发布时间:2025-10-18 12:24

文艺青年之旅:探访上海弄堂,感受旧上海情调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主题旅行建议#

10月18日,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重磅内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正式开幕,可谓粤沪两地文化交流史上第一次“文化航母”级的盛大启航。

长久以来,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经济、文化重镇,粤沪两地的文学交流十分频繁,堪称一部交织着时代浪潮、文人迁徙与风格互鉴的生动史诗。

岭南文人与上海报刊的“双向奔赴”

时间拨回1896年。那年,广东人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梁启超在报纸上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系统阐述维新主张,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时务文体” ,试图通过思想启蒙,唤醒更多的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

《时务报》。

后来,梁启超又发起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主张通过变革传统文学形式推动社会改革。这三场革命的主阵地就在上海,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梁启超。

而来自广东佛山的吴趼人(笔名为“我佛山人”),正是在上海迎来了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在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杂志上发表作品,先后写出了《痛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等小说。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胡适因此对吴趼人评价极高,曾说“故鄙意以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惟《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四书,今人惟李伯元、吴趼人两家,其他皆第二流以下耳。”

吴趼人。

这一时期的上海,凭借其租界的特殊环境和发达的印刷出版业,为具有前瞻意识的岭南文人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而广东,也以开放之姿拥抱来自上海的报刊。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而后更名为《新青年》。到了1921年,由于《新青年》杂志社出售《阶级斗争》《到自由之路》等书籍画报,杂志社被强制关闭,《新青年》第8卷第6号的全部稿件也遭到没收。

这一时期,陈独秀恰好在广州停留,他提出将《新青年》移师南粤。在不懈的努力下,第8卷第6号《新青年》终于在广州问世,开始了它与这座城市的故事。在直至1926年停刊的5年多时间里,《新青年》多次在广州出版。可以说,广州保留了《新青年》的革命火种,为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广州越秀的昌兴街26、28号 ,是《新青年》社旧址所在地。

广东作家成为左翼文学中坚力量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文学中心,广东籍作家在其中占据了极其显赫的位置,他们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坚力量,形成了壮观的文学景象。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举行了成立大会。会上选举了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田汉、 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常务委员。在这7个人之中,洪灵菲来自潮州,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此次成立大会的40余名代表中,广东籍作家占了近10个席位。除了洪灵菲,还有丘东平、戴万平、冯铿、陈残云、阮章竞、柯伯年、冯乃超、蒲风等。

这些作家在上海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以洪灵菲为例,1927年,25岁的他流亡香港、新加坡等地,并于当年冬天抵达上海。他马不停蹄地和戴平万、林伯修等作家组织了革命文学团体“我们社”,又通过大学时的老师郁达夫,结识了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太阳社”成员,交游日益广泛。

洪灵菲只用了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部1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流亡》。这部作品获得了郁达夫的青睐,他不仅为这部作品作序,还专程向上海现代书局负责人卢芳推荐了书稿。

《流亡》。

《流亡》在上海出版后,在国内各大城市和南洋一带销路甚佳。于是,洪灵菲凭借文学才华,在上海站稳脚跟,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

据统计,从1927年至1930年,他写出了近200万字的作品,除了《流亡》《前线》《转变》等小说,还有大量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我的童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等外国文学作品,也正是通过他的翻译,走入了更多读者的视野。

祖籍广东鹤山,出生于上海的儿童文学泰斗任溶溶,九十多岁时,他写下《我也有过小时候》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专程记录下在广州生活时的有趣见闻。可以说,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共同滋养着他。

自20世纪50年代起,他便投身于儿童文学创作,曾创作出《没头脑和不高兴》,翻译了脍炙人口的《安徒生童话》《夏洛的网》《木偶奇遇记》等大量作品。2020年10月,首届任溶溶童书节在江门拉开帷幕,这场为了推广少儿阅读而组织的活动,至今已坚持举办了六届。

任溶溶。

如今,粤沪文学交流与合作更上新台阶。今年6月,粤沪文学合作交流座谈会在江门开平举行。在这次座谈会中,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上海市网络作家协会与江门市委宣传部共同签订了《粤沪网络文学共建暨江门侨乡新大众文艺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在网络文学异地创作、作家培训交流、网络文学出海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据了解,这是粤沪两地网络文学界签订的首个合作协议,这也意味着,广东与上海在文学领域将进行更多的合作与探索,书写出新的篇章。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图片:源于网络

网址:广东与上海的百年文学情缘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7088

相关内容

上海国际艺术节|广东美术百年成果,“上海观众起码要空出半天观展”
长图 | 一图读懂“广东文学发布”!广东集中发布15项文学规划与成果
八百件佳作汇聚,科技元素“拉满”!提前探广东美术百年大展
谢有顺:新时代广东文学的天地无比宽广
“中国近现代美术要从广东写起”
广东文学馆将打造大湾区文学殿堂
“文学粤军”的青春力量:上海有繁花,岭南有鲜花
从《如果爱》到《酱园弄》 陈可辛20年上海情缘
不负春光与美好的图书相遇 上海作协会员文学作品展启幕
走进广东文学馆,感受创作的魅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