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与坚守中“活着”——濮阳市华龙区实验中学最美读书人 董铭暄

发布时间:2025-10-27 18:46

在《活着》中品味人生的苦难与希望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品味生活书籍#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自1993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售出超过2000万册,先后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其简洁有力的叙事风格与深刻的生命主题,不仅在文学界备受赞誉,更走进了无数普通读者的内心,成为跨越年龄与职业的“国民级读物”。

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采用“双重第一人称”的叙事结构——开篇由“我”(一位下乡采风的青年)偶遇田间劳作的福贵,引出福贵对自己一生的回忆,这种嵌套式叙事让故事更具真实感与代入感。福贵原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沉迷赌博、挥霍无度,最终在龙二的设计下输光全部家产,父亲也因急火攻心意外离世。这场变故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从养尊处优的少爷沦为佃农,此后,苦难便如潮水般不断涌来:母亲患病后,他去城里抓药时被抓壮丁,历经战火漂泊才得以归家,却发现母亲早已离世;妻子家珍为支撑家庭操劳半生,中年时患上软骨病,只能卧病在床;儿子有庆善良懂事,却在为县长夫人输血时,因医护人员的疏忽被活活抽干血液;女儿凤霞因儿时高烧失聪,好不容易与老实本分的女婿二喜组建家庭,却在分娩时因大出血去世;女婿二喜在凤霞死后独自抚养外孙苦根,最终在工地事故中被水泥板砸中身亡;就连年幼的外孙苦根,也因福贵一时疏忽,误食过多豆子撑死。

面对亲人接二连三的离世,福贵从最初的崩溃绝望,到后来的沉默接受,最终在与一头同样年迈的老牛相伴中,寻得内心的平静。余华以近乎白描的简洁文字,摒弃了刻意的煽情与复杂的修辞,却让读者在平淡的叙述中,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韧性。书中没有对命运的愤怒控诉,也没有对苦难的刻意渲染,而是通过福贵的人生轨迹,层层剖析“活着”的本质意义——活着本身就是目的,无关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也无关亲情是否留存。正如福贵在经历所有磨难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个体生命韧性的歌颂,更是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缩影式记录。从解放战争时期的颠沛流离,到土地改革时的阶级变动,从大跃进时期的狂热冒进,再到文化大革命中的动荡不安,福贵的每一次苦难都与时代背景紧密交织,让读者在感受个人命运无常的同时,也能窥见特定历史时期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引发对时代与个体关系的深层思考。

《活着》之所以能跨越国界与文化,引发全球读者的共鸣,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苦难与坚守。无论是身处何种文化背景、何种人生境遇,“活着”始终是人类最本能的渴望,也是最珍贵的信念。它提醒着每一位读者,即便面对生活的重创,也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这便是《活着》留给世人最珍贵的精神力量。

撰稿:董铭暄

统筹:马民赫

审核:魏德贵

编辑:史周群

网址:在苦难与坚守中“活着”——濮阳市华龙区实验中学最美读书人 董铭暄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8811

相关内容

在苦难与坚守中“活着”——濮阳市华龙区实验中学最美读书人 董铭暄
库尔勒市实验中学管弦乐新年专场音乐会精彩上演
成都市文翁实验中学艺术工作坊
濮阳市职工迎新春交响音乐会成功举办
大尺度挑战没有犹豫 电视剧《谁杀了她》黄暄婷被吓哭
在烂泥中挣扎求生,却见不得别人苦难!
荒诞与悲情中的平民英雄,在苦难中绽放生命
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余华:现在写不出《活着》了
《小娘惹之翡翠山》黄暄婷邓伟徳亮相上海电视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