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叔同手迹看“中国式友谊”
学会尊重对手,运动竞赛中的友谊同样重要。 #生活乐趣# #运动乐趣# #运动竞赛#
李叔同(1880年-1942年),出家后号弘一,博涉文学、金石书法、美术、音乐与戏剧,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与佛教史影响深远。
澎湃新闻获悉,“君子之交淡如水——李叔同诞辰145周年纪念展”近日在天津博物馆对外展出,由天津博物馆与李叔同故居纪念馆联合主办的这一展览通过49件(套)文物藏品和306张历史照片,着重呈现了他在杭州执教期间的风采以及人生后半程与几位友人的交往事迹,诠释了君子之交这种中国式友谊的本质内涵。

展览现场 1942年弘一大师在泉州惠安留影
“这次展览是纪念李叔同诞辰145周年的重要活动,也集中体现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多年的研究成果。”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馆长张堃表示,此次展览的理念突破了以往名人故居展览单纯回顾生平成就的形式,以展现李叔同人格精神为核心,在国内同类展览中开启了一次开创性的实践,“李叔同写给好友夏丏尊等人的绝笔信是重要载体,信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等名句,无不契合了当下中国的交友观与传统美德。此外,李叔同的人文精神还包括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延续、浓厚的爱国情怀以及突出的开创精神,这些均给当代的价值观带来新的启示。将这些文物在展览中呈现、表达,也实现了对李叔同人文思想的活化利用。”

展览现场 李叔同(弘一大师)1942年书法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生于天津一个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的家庭。少时即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多才多艺。1905年至1911年间,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兼习音乐。1906年在日本独立编印出版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同年又与同学曾孝谷在东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先后在该社公演的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中扮演女主角。1911年归国后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1912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曾讲学于春晖中学。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8年8月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

展览现场展出的手稿
据主办方介绍,李叔同(弘一大师)一生传奇,在众多艺术领域多有建树,人格精神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特别是他与夏丏尊、刘质平、丰子恺等人的友谊,堪称“君子之交”的典范,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常年致力于李叔同(弘一大师)优秀文化精神的相关研究和传播,并在每年十月份举办相关纪念活动。今年特推出该展览,以纪念李叔同(弘一大师)诞辰145周年。展览不仅深入解读“君子之交”这一中国式友谊的精神内核,更弘扬了李叔同毕生追求高尚品德与心灵升华的人生境界。

李叔同早年篆书卫生四条屏 天津博物馆藏
展览第一单元“惺惺相惜”带领观众回到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执教的时期。1912年秋,李叔同来到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先后与同事夏丏尊,学生刘质平、丰子恺结识。相似的品德与心志,让他们结下不解之缘。展览中,天津博物馆馆藏的李叔同早年书法真迹,展现了他深厚的传统艺术素养和书画功底。

李叔同一九一七年致刘质平信 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藏
第二单元“情深谊厚”展示了李叔同与友人之间的真诚相待、相互信任与彼此尊重。出家后的李叔同,与世俗友人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情谊却未减分毫。展览中,由平湖李叔同纪念馆提供的多封李叔同致刘质平的信函珍贵手稿,生动记录了这段师生情谊的点滴。

弘一大师作《白马湖放生记》 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藏
另一件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藏的《白马湖放生记》,尤为珍贵。这件文物背后有一个温暖的故事:李叔同好友为弥补其幼年失亲之憾,在他50岁生日时特意为他举办庆生活动,并在白马湖发起“放生”活动。这一行动被李叔同记录在《白马湖放生记》中,展现了友人间的深切关怀。
第三单元“照亮彼此”则体现李叔同在艺术和人格修养上对友人的深远影响,以及友人对这位艺术先驱和佛门高僧的深切纪念。


丰子恺绘画作品 天津博物馆馆藏

丰子恺绘画作品 天津博物馆馆藏
丰子恺是受李叔同影响最深的弟子之一。丰子恺曾请老师为他取一个堂号,弘一让他在一些小纸上写上自己喜欢的字,团成小球,撒在佛前供桌上,然后抓阄定夺。子恺连抓两次,都是个“缘”字,弘一就为之定其堂号曰‘缘缘堂’。李叔同对友人的影响不仅限于精神层面,也包括艺术道路的指引。刘质平在他的支持下赴日留学,归来后成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这种友谊之间的相互成就,正是“君子之交”的崇高境界。

展览现场
据悉,为配合本次展览主题,李叔同故居纪念馆还推出“交友系列”文创产品,以木叶盏为核心,涵盖手提袋、手写笔、纪念册、音乐盒、墨盒等多款载体。
(本文据天津博物馆相关资料整理。)
网址:从李叔同手迹看“中国式友谊”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8979
相关内容
李叔同出家前,弟子丰子恺问他忍心抛弃妻儿吗?李叔同的回答绝了李叔同 - 那个被无数女人爱的男人,最后出家了
禅意人生:李叔同的艺术与修行之路
李叔同临终前手书“悲欣交集”四字书法折射出他怎样的人生感悟?
李叔同: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为什么亲人会渐行渐远,看懂李叔同的三句话,就通透了
李叔同出家,捎信给妻子“就当我死了”,丰子恺:老师出家是必然
“二十文章惊海内”金石书画音律戏剧皆精的李叔同为何如此优秀?
何以中国丨走进李叔同天津故居,了解弘一大师半世繁华半世僧的传奇一生
激发青少年戏剧潜能 “叔同美育”研学活动在天津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