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北京文学论坛揭幕,共探新时代文学生产的开卷与破局
去北京天坛探索古代祭祀文化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历史文化游#
近日,第十届北京文学论坛在十月文学院揭幕。作为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论坛以“新时代文学生产的开卷与破局”为主题,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联指导,首都文化科技集团主办,活动涵盖了两场分论坛议题,分别为“文学出版的破局”与“新时代文学期刊的转型与创新”。

“‘新时代文学生产的开卷与破局’——第十届北京文学论坛”现场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十月》主编季亚娅代表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致辞,致辞中表示,历经十届耕耘,北京十月文学月与北京文学论坛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一张文化金名片”,是“北京文学的盛典,全国文学家的雅集”,论坛旨在回应时代变革,直面文学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全新挑战。《收获》主编钟红明指出,文学期刊的核心使命在于敏锐识别“既有生活的底蕴,又有文学审美上的独特表达”的优秀作品。她引用巴金先生提出的“要把心交给读者”的创刊理念,强调要将精良作品精准推荐给读者。与此同时,钟红明发现,今天的媒体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革,编辑的角色已发生重要转变,“今天的编辑一定是一个多面手,他们需要深度参与创作过程,并在作品完成后持续推动其传播”。
《北京文学》主编师力斌指出,当前文学期刊与出版市场正经历冲击与挑战,面对阅读习惯的改变与新媒体的冲击,编辑角色已从传统看稿组稿,扩展为“综合性的角色”,编辑须承担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项目申请等多元职责。在这里,师力斌呼吁,应加强对优秀作品的推介与批评生态建设,让真正的好作品不被淹没,“尽管传播环境发生剧变,但‘纯文学是文学的良心’,行业应以内容为本、主动破局,推动文学价值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花城》副主编杜小烨表示,《花城》杂志一直在训练编辑“从被动的内容筛选者向主动的文化场域的建构者转型”。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花城》杂志着力构建三大连接体系:通过坚守文本质量、寻找年轻作者、开创不同栏目和提升稿费等方式,建立人与文字之间的连接;创新新媒体传播方式,从简单的“数字化搬运”转向打造“独立的新的讨论空间”,实现人与网络的连接;通过花城文学院及其系列活动,持续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她强调,新时代文学机构需要文化引领力的重建,核心在于推动编辑从幕后走向台前,从文本走向场域,从加工走向建构,以此激活文化机构在新时代的活力和影响力。
“在文学期刊的销量、发行量持续下降的今天,文学编辑若能够守住底线,就是在保证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质量。”《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呼吁,在文学出版面临挑战的当下,文学编辑更应强化“守门员”意识,为文学创作把好质量关,守护文学创作的基本水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指出,破局关键在于“重获信任”。这一理念涵盖三个维度:作家须重获读者信任,批评家须重建与作家、出版人及读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出版人则须通过真诚推荐赢得读者信赖。韩敬群提及,在地坛书市上,他向一位读者推荐了《白露春分》,这位读者后来在豆瓣评论中写道:“这本书是在地坛书市上一个编辑推荐给我的,这回,这个编辑没骗我。”
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指出,当前出版业正面临的困局,主要表现为三大挑战:在行业大格局上,出版机构众多且竞争激烈,存在“非出版规律的竞争方式”;在市场环境上,盗版等问题严峻;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传统出版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需求,“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读者不一定想阅读”。他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读者阅读习惯已发生深刻变化,从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从长阅读转向短阅读、快速阅读,而出版内容和呈现方式未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对此,鲍坚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在坚守的同时还需要重塑”,出版社需要通过加强选题策划,启发作者创作,推动出版业实现转型升级。
作为《当代》副主编,同时也作为一名创作者,石一枫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尊重体裁规律,“文学以及各个体裁、各个门类的学科都有它的边界,有它的力所不及之处。创作者应在力所能及的事上做得好一点、问心无愧一点。”这种对创作规律的尊重和专业坚守,正是文学在新时代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记者/何安安
内容整理/肖媛龄
编辑/李永博
校对/张彦君
网址:第十届北京文学论坛揭幕,共探新时代文学生产的开卷与破局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40429
相关内容
作家谈“破圈”:新时代文学如何跨界传播金秋时节的文学盛宴: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启幕
谢有顺:新时代广东文学的天地无比宽广
20年传承发展奏响文艺评论“北京声音”!第二十届北京文艺论坛举行
回望论坛时代的写作,为当下文学拓宽版图
上海电影电视节论坛:探索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
“新时代兵团文学攀登计划”文学周暨兵团第九届青创会在阿拉尔启动
湖北省两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新时代兵团文学攀登计划”文学周启动:文学在边疆盛放
文化这一年·文学|文学“破圈”以昂扬生命力感召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