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个作品获群文最高奖项“群星奖”

发布时间:2025-11-04 18:39

《活着为了讲述》-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经典好书推荐#

11月4日下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上海选送的九个参加终评的作品中,器乐重奏《海上·云梦》、沪剧小戏《假币真情》、锣鼓书《房东来了》、广场舞《一起跳舞吧!》分获音乐、戏剧、曲艺、广场舞类群星奖,创2016年群星奖改制以来的新高。

器乐重奏《海上·云梦》:坚持上海特色,不断超越自我

音乐一直是上海群文创作的强项。此次器乐重奏《海上·云梦》获奖,所有主创和演员都很开心,“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中阮与竹笛的韵调、澳洲笛吉里杜管和打击乐的原始震颤、特雷门琴的吟唱与数字脉冲等有机融合,描绘出风起云涌、云卷云舒的自然景象。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狂风骤雨,但狂风骤雨不能掀翻大海,这正是上海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和人们追求卓越、实现梦想的拼搏精神。器乐重奏《海上·云梦》用优美又跌宕起伏的旋律收获终评舞台评委和观众们的掌声,浓浓的海派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器乐重奏《海上·云梦》剧照

演奏中最受关注的就是“隔空演奏”的特雷门琴,演奏者左手控制音量,右手控制音高,随着双手凭空舞动,乐曲不断奏响。“我最初作曲想用特雷门琴的时候,就被劝退,因为它的音色、音准很难控制。”作曲孙彬彬回忆。没有同类型作品,没有可参考视频或音频资料,连演奏的演员都难找,她和艺术辅导石磊老师一起克服众多困难摸索前行。

她印象深刻的是,创作之初,好不容易找到会演奏特雷门琴的演员张文潇,为了多开发测试一些乐器使用场景和功能,她和张文潇单独开了直播间,用直播间中的音效直接链接电脑听效果,两人凌晨两三点还在直播间里演示和探讨。

这是孙彬彬连续第三次斩获群星奖。此前两次获奖让她被寄予厚望,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这次作品在创作中曾被推翻多次,总被人拿来对比,觉得没有超越之前的作品。”改作品、找资料,苦恼的时候睁眼看天亮,经历多次失败和精心调整后,孙彬彬最终创作出融合中西器乐的作品。

从2023年底开始创作,历经两年时间,一遍遍修改,一轮轮参赛,《海上·云梦》过五关斩六将来到群星奖终评舞台,最后获奖,大家都感慨万千。《海上·云梦》演奏团队中有几位演员是2019年群星奖作品《和·鸣》的演奏者,一路过来,如今再度合作聚首,彼此之间的默契和友谊都更深厚了。终评前的几个小时,特雷门琴的演奏者张文潇还一直在酒店反复练习,如今她“闭着眼睛”都能演奏这个作品。

器乐重奏《海上·云梦》剧照

“创作是打破自己,再往前的过程,痛苦但值得。”孙彬彬认为作品的获奖是全体演创人员的荣誉,一届四个作品获得群星奖,“这是对我们上海的作品和创作环境的肯定。”这届群星奖终评可谓神仙打架,“每个作品都值得我们细细学习,未来我们还是要坚持创作上海特色的作品,深挖城市元素,将城市的记忆、城市的烟火气和时代的变迁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结合新的创作手段来诠释作品,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沪剧小戏《假币真情》:讲述大爱,本土小戏“出道即巅峰”

“一路走来太不容易。”这是演创人员得奖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假币真情》作为首次入围群星奖终评的沪剧小戏,持续发力,一举获得群星奖,这也是上海的本土沪剧小戏首次获得群星奖。

作品讲述了一位智障老人十年间在一家面馆,用自绘的“钱币”买面吃而引发的故事。“帮人就是帮自己”是剧中的台词,也是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百年沪剧在市井故事里“活”了过来。作品灵感来自导演栾岚看到的一个58秒的视频,对创作素材选取的敏锐度,让她立即着手组织创作队伍,同时也联系浦东新区沪剧非遗传承人严蓉锁定创作形式。于是,一位北方人(栾导)做起了沪剧。“我们想做一部‘接地气的沪剧’,让海派市井的柔软与善意被看见。”

沪剧小戏《假币真情》剧照

这一作品的演员全都是来自浦东的居民,大部分都是活跃在社区舞台的素人票友,参演这部剧之前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走上群星奖终评的闪亮舞台,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既兴奋,也紧张。

回忆这一年多的来时路,主演严蓉非常感慨:“我们排练了大概有上千次。”11位演员年龄跨度从20岁到70多岁,因为很多演员是素人,排练过程十分辛苦,开始递一个碗的动作需要练习50遍才能通过。栾导回忆,演员中年龄最大的沈老师,“讲多了怕他紧张,不讲怕他做不到位,有时候走错位了会像个孩子一样不知所措,就再去哄几句给他鼓鼓劲。有时候大家排好了,过两天重来一遍又忘了,那个时候都想过要放弃。”

但最后大家都坚持了下来。装“钱”的盒子掉在地上,“假币”撒了一地——这个情节,他们就反复排了很多很多次,盒子掉在地上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状况,比如盒子压根没打开、或是纸币散落的覆盖面不大,又或纸币散落得太广了……这些都需要演员随机应变。栾导让他们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捡纸币和拿起盒子的动作,确保任何一种状况发生都能正确应对,合情合理地推动情节发展。

“很多人都从未接受过这么专业的指导,经历了这个过程,在沪剧表演上提升很大。我们都跨越了一个台阶,拓宽了思路。”严蓉说。

沪剧小戏《假币真情》剧照

从选材到舞台呈现,剧本改了十几次,搬上舞台演出的版本就有3稿完全不同的样式,细节的调整更是不计其数。 “细节往往决定作品的成败。我们导演就是‘手艺人’,作品好不好看就要看‘手功’。”栾导表示这一路就像带兵打仗,“带群文队伍就要考虑得事无巨细,要做演员坚强的后盾。”她认为,“未来,群文创作中专业性和群众性的把握与平衡是值得我们在创作中思考的问题。”

这是这群演员第一次登上群星奖终评的舞台,第一次拿到了群星奖——“出道即巅峰”。这是栾岚导演第七次参加群星奖赛事,收获的第十个群星奖。在参加群星奖赛事中,上海唯有戏剧类作品从未缺席过任何一届的群星奖项,他们再一次捍卫了这个荣誉。回首来时路,演员们忍不住眼眶湿润,“这一路经历难忘,珍惜、感恩所有。”

锣鼓书《房东来了》:用传统曲艺,反映在沪年轻人的故事

“这是我们表演得最好的一次。”走下终评舞台,几位锣鼓书演员兴奋地说。之前奉贤曲艺四次止步于复赛,如今终于站上终评的舞台,一举夺得群星奖,大家都很兴奋。“我们花了很大力气。”锣鼓书《房东来了》辅导兼作曲徐思燕感叹。

作为流行于奉贤、浦东一带的传统曲艺,锣鼓书的最大特点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房东来了》讲述一名退休前是专业播音员的上海房东和三位离乡打拼做主播的租客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作品的灵感源于作者兼演员沈玉琴在居委会工作时的所见所闻。“查群租时,我看到有一个三居室里挤着22张床铺,真是又生气,又心酸,他们背井离乡,就缺一个引路人。”沈玉琴回忆,这事促成了他们的第一版《房东来了》。

锣鼓书《房东来了》剧照

几位演员是从戏曲转过来的,一开始演曲艺的感觉不太对味,她们集中在青村镇湖坊村的民宿里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封闭式集训,那次之后才进入了状态。

从一开始,他们就定下两条准则,演出时讲好上海奉贤的东乡话,以东乡调为主要曲调。“我们的创作者、导演、演员,全是奉贤本地人。”“这一次,我们要用传统的锣鼓书,反映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的故事,反映上海的融合性。”徐思燕介绍。

作品从创作到终评,历经三年。自从得知进入终评后,大家就一直在修改、打磨、提升。他们借鉴北方曲艺,将伴奏和演员的表演融为一体,开始还加入了rap,后来感觉rap把语言节奏打乱了,于是又改成以唱为主、唱念结合的表演方式,在音乐上则借鉴了评弹《乱鸡蹄》的音律格式,突出锣鼓书唱、念的特点,加强艺术张力。

75岁的徐思燕和几位平均年龄56.3岁的演员们一心想让锣鼓书时尚起来,但又不脱离锣鼓书的本体。文字和音乐改了又改,不断探索。为了多见观众,听取反馈,终评前,除了参加7场上海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房东来了》还去“蹭”了几场南桥镇戏剧嘉年华的演出。

演出服装也改了又改。第一版以豪华为主,到了终评舞台,反而删繁就简。“在舞台上扮演外地来沪的小姑娘,要让自己的舞台状态、扮相更年轻化。”演员卫继红说。最终版的演出服是一件蓝绿色连衣裙,三人还专门找了小方巾,扎成蝴蝶结缠在头发上,让自己的舞台状态更符合角色。几位“可以做奶奶”的主演,演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难度很大”,但经过反复磨炼,她们一开口,还真能让人忘了她们的年龄。

锣鼓书《房东来了》剧照

《房东来了》的演创人员是四个获奖作品中平均年龄最大的一组,他们成功演绎了在上海打拼的年轻人的境况。获得群星奖后,与其他人不同,他们在高兴之余,更提出了对锣鼓书未来发展的担忧。“后面没人。”年轻人连奉贤话会说的不多,喜欢听曲艺的也不多,学曲艺的就更少了。他们也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更多优秀的曲艺作品,喜欢上曲艺,让社会关注曲艺的发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曲艺的表演和创作中来。

广场舞《一起跳舞吧!》:鲜明上海特质,打破传统风格

融合爵士、流行舞与本土文化,捕捉当代都市白领的工作和生活,广场舞《一起跳舞吧》描绘了一幅活力无限的都市日常景象。该作品灵感来源于舞蹈编导王雯对于沪上白领生活的观察,从繁忙的工作到阳光、时尚的下班后文娱活动,她用广场舞语汇将其表达出来。精心设计的换装展示成为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全体演员平均年龄25岁,是上海获奖作品演员中最年轻的一组,一半男生一半女生,多为有舞蹈基础的白领。作品分为上班和下班两段,通过动作、队形、服装变化等体现场景转换。

“上海选拔赛的突围场景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王雯回忆。那时,作品刚刚完成初版,如何将“都市白领”这一题材转化为广场舞语言成了最大的难题——既要体现职场的紧凑感,又要兼具广场的舒展性。“我们反复雕琢以地铁报站声引出的开篇动作,用机械且精准的手部动作还原工作节奏,再通过流畅的旋转衔接下班后的松弛状态。”

广场舞《一起跳舞吧!》剧照

变装是《一起跳舞吧!》的一大特色,从白领的职业装到休闲晚礼服的“变身”,体现“职场到广场”的有效链接。为了最好的效果,服装设计修改了六版,样衣改了又改。备赛期的打磨充满了挑战,团队对作品进行了重组创新、突破整改。为了调整队形,演员们加紧排练,编导及助教老师们逐个纠正演员的动作,服装设计老师还连夜修改服饰剪裁……他们坚持“差一点都不行”的标准,齐心协力,为在广场舞领域实现突破而努力。

“重庆终评的舞台让我终生难忘。当熟悉的地铁报站声在体育馆响起,看着演员们脸上洋溢着活力的笑容,我突然释怀了——我们要呈现的并非完美的技巧,而是都市人对生活的热爱。”王雯说。表演结束后,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评委充分肯定了广场舞《一起跳舞吧!》“打破了传统风格的限制,具有鲜明的上海地域特色和时代性,让人印象深刻”,“看到了广场舞的年轻化”。“这些肯定让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

他们用精彩的舞蹈“现身说法”:广场舞并非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它可以是都市文化的镜像,是普通人情感的出口。用舞蹈连接职场与生活,用动作传递解压与热爱,这正是群星奖“扎根群众”的核心要义。“一个优秀的作品永远藏在生活里,藏在彼此的坚守中。”王雯认为。

广场舞《一起跳舞吧!》剧照

群星奖的舞台,有的人实现了突破,有的人延续了荣誉,上海群文人用匠心和汗水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认为,这届群星奖上海群文创作呈现出一些鲜明的导向,几个获奖作品均深耕本土文化,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活样本”;关注社会现实,敢于碰撞社会热点,体现了群文创作的时代感;创作团队展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拓精神。今后上海群文创作将继续坚持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在创作形式上,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表达将成为激发群文活力的重要路径;在创作机制上,将继续通过群文创作孵化机制、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等政策保障,持续挖掘和培养年轻的创作人才,推动群文事业蓬勃发展。

网址:上海四个作品获群文最高奖项“群星奖”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40969

相关内容

163个原创作品同台竞演,上海群文创作迎来“大阅兵”
水龙吟被曝有四个微信群,成员互动细节曝光
朴智旻获Fans Choice of the Year奖项,MAMA颁奖礼四大赏之一…
图书“足迹”系列等获中国版权金奖作品奖
城市即舞台,全民共参与,第48届“武汉之夏”系列群文活动启幕
珍邮展览、群文汇演、大师讲坛……城市美育日,在闵行与“美”同行
郑钦文解散粉丝群
断眉上海演唱会获批 12月1日至2日连开两场
胡歌为白玉兰正名:虽然举办地在上海,但奖项是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的
82岁“小演员”!马丁斯科塞斯首获表演类奖项提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