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水墨京韵 绘就传统文化传承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1-05 19:38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韵律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传统文化美学解读#

一曲水墨京韵,绘就传统文化传承新图景

——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摘得第十八届文华奖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11月4日晚,第十八届文华奖颁奖仪式在重庆举行。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呈现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继去年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后,又成功摘得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桂冠。

从2023年首演时的掌声雷动,到两年三轮“大变样”的加工提高,从登上“五个一工程”的荣誉殿堂,再到如今站在“文华盛典”的艺术高峰——这部以“画坛巨匠”为原型的京剧作品,不仅勾勒着齐白石“以画为诗、以艺亲民”的求索之路,更唱响着新时代京剧人“扎根人民、守正创新”的奋斗之音。

当获奖的捷报伴着掌声与喝彩传来,一束暖光点亮了《齐白石》剧组的记忆长廊。2021年,当“把国画大师搬上京剧舞台”的构想刚提出时,没人能够预料到,这场“传艺之旅”会绵延近五载。

成功内核:双粹融辉中的守正与深耕

《齐白石》的脱颖而出,绝非偶然。这部将京剧与国画两大国粹熔铸于一炉的作品,以“守正创新”为笔,以“人民至上”为墨,在反复打磨中成就了艺术高度、造就了精品佳作。

守正为本,传统文脉才会活起来。创作之初,剧组便确立“不丢京剧本体”的原则:以奚派老生饰演齐白石,延续“以文人演文人”的传统,张建峰的唱腔醇厚婉转,将画家的孤勇与温柔诠释得入木三分;以叶派小生塑造青年梅兰芳,李宏图精湛娴熟的表演,再现大师风范;五获“文华大奖”的导演傅勇凡、曹禺剧本奖获得者编剧步川、被誉为“中国当代京剧作曲第一人”的朱绍玉,共同以顶级阵容夯实创作根基,在遵循京剧程式规范的同时,巧妙注入国画丹青的写意美学。舞台之上,21道可升降投影纱幕勾勒水墨意境,背景音乐融入北京民歌与曲艺元素,“既见京剧筋骨,又闻国画墨香”——一位资深戏迷观演后的评价恰如其分。

创新为翼,扎根生活才有烟火气。为展现齐白石的内心挣扎,剧组创造性地设置“神思”“尘想”两个虚拟角色,通过虚实交织的演绎,让“衰年变法”的艺术蝶变直观可感。主演们走进街巷,在市井烟火中捕捉人物质感;剧中黄包车夫的吆喝、卖菜货郎的身影,都是对“京味儿”文化的真实还原。“这些细节不是装饰,而是白石先生的艺术之根”,北京京剧院副院长、著名程派表演艺术家迟小秋如此解释。

精益求精,作品才能经得住检验。“戏是演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这是《齐白石》剧组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从2023年首演,到如今“摘得文华”,新编京剧《齐白石》历经五次重大剧本修改、十数次大规模研讨会、三次集中“加工提高”。改动后取得的提升有目共睹,提升后实现的突破有口皆碑。这种近乎执拗的打磨,让每一个人物更加立体、每一段唱词更显饱满、每一个身段愈发精准。

观众回响:舞台上下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

“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这既是齐白石先生的艺术理念,也是新编京剧《齐白石》创排过程中不变的艺术初心,更是北京京剧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真实写照。从2021到2025,从首都北京到川渝大地,从“五个一”到“文华奖”,这部作品的生命力,终究将在观众的笑声、泪声与掌声中,化作跨越不同年龄、覆盖不同地域、联结不同群体的情感共鸣。

多元受众的集体喝彩,见证传统文化的活力。在成都演出时,剧场里既有跟着哼唱的资深戏迷,也有首次看京剧的青年。一位“95后”观众则在后台留言:“原来京剧可以这么美,水墨与京腔的结合太过惊艳。”线上直播中,“哈尔滨戏迷发来贺电”“求巡演到西安”,类似的评论刷屏,也印证着传统文化跨年龄、跨地域、跨群体的时代活力。

创新传播的丰富形式,激活文化传承的基因。各种近距离的互动形式,让京剧更好地走出象牙塔、接上了地气。当主演们以剧中造型现身宽窄巷子、天府广场、成都博物馆、太古里,市民们纷纷驻足点赞、合影留念;剧院推出融合齐白石画作与熊猫元素的文创产品,如同一个个文化使者,将京剧艺术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这些举措,让京剧不局限于“古董”和“遗产”,而是可触可及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观众反馈的珍贵养分,滋养艺术进阶的品质。《齐白石》的每一轮打磨,都离不开观众的“金点子”——每当演出结束后,剧院或专门组织“演后谈”,或通过线上问卷收集反馈,既有老戏迷带着笔记本梳理“群演戏份要更鲜活”的细节建议,也有年轻观众留言提出“情感共鸣再强化”的观演感受。“观众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北京京剧院的共识。“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初心,化作了作品愈发精湛的品质进阶。

阔步前行:文脉赓续中的使命与远征

从“衰年变法”的齐白石到“守正创新”的新时代京剧人,从数版剧本到两座奖杯,从舞台上的经久掌声到盛典上的熠熠星光,新编京剧《齐白石》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一代代传承者的坚守与创新;文化传承的真谛,更在于让作品走进人民心中,在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正如剧中响起的那首《水牛儿》所唱:“先出犄角后出头”——传统文化的传承接力,恰似这破土而出的生命,在守正与创新的碰撞中蓄力,在人民与时代的滋养中扎根,终将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站在新的起点之上,北京京剧院也将以《齐白石》为缩影,以“永远把高峰立在面前”的信念,用向下扎根的定力、向上生长的毅力、向新而行的活力,弦歌不辍地书写国粹艺术的时代华章,在全国文化中心和“演艺之都”建设中,在繁荣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征程中,传递皮黄铿锵之音、展现京剧深邃之美、贡献国粹磅礴之力!

来源:光明网

网址:一曲水墨京韵 绘就传统文化传承新图景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41255

相关内容

向“新”而行 文博会绘就文化产业新图景
“和而不同” 展现水墨万象,邹明师生新水墨作品罗湖美术馆展出
郭德纲晋升文化促进会高层,新身份曝光引热议,传统文化传承获赞
承古拓新,何立新师生龙华展出新水墨
传承水墨神韵,吴东奋工笔花鸟画绘出生命力
何香凝美术馆以书画为媒共绘女子艺术新图景
徐鹏飞、权迎升水墨艺术巡回展亮相南京
乘势而起,绘就东方美学新章! 因势而为,我们化无形为有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首批100册出版发行
水墨荷花图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