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夜光杯×艺术节 | 温欣:《里纳尔多》的减法与加法

发布时间:2025-11-14 19:46

在法国的梅里贝尔,感受滑雪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滑雪旅游#

在走进上海音乐厅之前,我未曾料想,一场音乐会版的《里纳尔多》能解答我心中长久的疑问:当歌剧剥离了布景与戏服,其灵魂究竟何在?英国合奏团的演绎带给我的,是一次远比视听盛宴更为深刻的审美启蒙。

最初吸引我的,是那无可挑剔的人声之美。当女高音玛丽·贝文的歌声响起,我立刻理解了何为“人声是最顶尖的乐器”。特别是第二幕中,她的声音与短笛独奏如两只百灵鸟般一唱一和,那种纯净而富有生命力的音色,让我完全沉浸在巴洛克音乐特有的竞技美感中。更让我着迷的是饰演女巫的演员——她不仅嗓音明亮舒展,更通过无数精心设计的小动作和表情,让这个角色即使在没有舞台布景的音乐会版本中,也成功构建了完整的戏剧张力。

随着聆听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乐团独特的音色和演奏家们的默契。指挥哈里·毕克特的优雅举止无疑为整场演出定下了基调——从容不迫却绝不懈怠。后来通过幕后花絮了解到,他有个独特的排练习惯:把乐手们召集起来,像讲故事一样解析每个音乐选段的情感内涵。这完美解释了我当时的感受:为什么每位乐手都能随着旋律自然地起伏荡漾,面带微笑,仿佛他们是在共同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幕结尾对“雷霆”意象的处理。乐团以极富巧思的器乐编配实现此效果:小提琴的快速乐句如闪电划破天际,而巴松的低音轰鸣则仿佛乌云深处的雷声翻滚。两位音乐家站立演奏的姿态,不仅是戏剧张力的外化,更精准揭示了巴洛克音乐的核心——其驱动力正来自这种乐器之间竞奏与协奏的张力,以及演奏者全身心投入的、近乎即兴的鲜活状态。

最让我叹服的,是古乐团对巴洛克原貌的极致追求。当那清澈通透的音色在音乐厅中响起,我立刻被其独特的音响效果所吸引。仔细观察,发现小提琴首席持琴方式与现代不同——他不用腮托,也不用肩垫,完全依靠手臂和身体的自然平衡来控制乐器。这种纯正的巴洛克技法让他的每个运弓都更为自由,音色也因此更加轻盈明亮,多了几分质朴的温暖。后来了解到,整个乐团都严格使用羊肠弦和巴洛克弓,这些选择无一不是为了还原三百年前最本真的音色。正是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让300年前的古老音乐在现代重获新生。

而这种考古典范的背后,实则是对巴洛克音乐精神的整体把握。这清澈的音色,与同时代作曲家海因里希·比贝尔在《变格定弦小提琴奏鸣曲》中所进行的激进探索,实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说亨德尔的《里纳尔多》代表了巴洛克时期宏大、辉煌与优美的“主流”音色,那么比贝尔则通过为每一首奏鸣曲重新调律,深入了解实验性与内省的音响世界,发掘出小提琴时而呜咽、时而咆哮的奇异色彩。英国合奏团的演奏家们所精通的,正是这种与乐器浑然一体、能够灵活驾驭从亨德尔的辉煌到比贝尔的玄思的全面能力。他们为我们复原的是整个巴洛克时代广阔而迷人的“音色光谱”。

当被问及300年前的歌剧为何仍能打动现代观众时,指挥毕克特曾说:“它的主题非常当代——宗教冲突、战争、爱情、心碎、对逝去爱人的怀念。”这句话道出了我当晚最深的体会。英国合奏团对巴洛克本真音色的极致追求,正是为了让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以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撞击现代听众的心灵。那个在开场时萦绕于心的疑问,此刻有了清晰的答案:当舞台的附加被减至最少,音乐与情感的本真便显现出最多。他们减去了布景,却让我们洞见了巴洛克的灵魂;隐匿了戏服,却让我们直面了人类共通的悲喜。这是一场高级的对话——无需外在转译,音符起落间,完成与三百年前那个同样为爱恨、战争与救赎所触动的灵魂的确认。

网址:十日谈·夜光杯×艺术节 | 温欣:《里纳尔多》的减法与加法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42741

相关内容

跨越三百年的音乐对话 英国合奏团音乐会版亨德尔《里纳尔多》在沪首演
歌剧音乐会《里纳尔多》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
古乐润申城:英国合奏团携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献演上海音乐厅
英国合奏团音乐会版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上海首演
辛纳横扫德约阿尔卡拉斯首夺温网冠军
贾静雯说生活中要做减法
音乐剧《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两位少年的精神成长史
周杰伦和昆凌带8岁儿子温网追星,跟阿尔卡拉斯、辛纳、萨巴伦卡合照
诺奖得主古尔纳到访中国现代文学馆
莫言与古尔纳展开文学对话,他说自己与古尔纳不会因AI的出现而失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