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百年,背影如初

发布时间:2025-11-21 00:21

老年人摄影:记录人生百态的艺术形式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艺术摄影# #老年人摄影#

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发表。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时隔百年,我们依旧能一口背诵出朱父所言。他翻过月台的样子,消失在人群之中的背影,早已从朱自清的个人记忆,变成了一种集体感动和怀念。

100年后的今天,江风拂柳,涛声依旧。穿过繁华的街道,热闹的人群,仍然可见浦口火车站静止的车厢、斑驳的铁轨、古旧的月台,而我们要寻觅的那幅背影,从未走远。

时光匆匆过,唯有父子情深,隽永不变。

著名教授、文学评论家孙绍振曾评论:“《背影》里写亲子之爱,隐含着矛盾,正是因为有矛盾,所以才深刻。《背影》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写出亲子之爱的丰富和复杂。”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是为了父亲赋闲。”《背影》开头,短短几笔,道尽家道中落的苦楚,而父亲是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

彼时,朱父任徐州榷运局局长,因生活问题惹恼姨太,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朱父的差。为平息风波,朱父变卖家产,花了许多钱,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亦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后在浦站送别到《背影》发表的8年时间里,朱自清和父亲的感情又出现了种种变故。朱自清在扬州中学做教务主任时,父亲凭借家长的威严,未与他商量便径直取走了他的薪金。这件事像一堵冰冷的墙,横亘在父子之间,让朱自清仅在扬州待了一个月便辞职赴沪。再加上父亲同朱自清小家的矛盾,此时,朱自清与父亲互有龃龉。

世间并无一帆风顺的感情,矛盾难免,隔膜难免,父子之间亦然。

作为孩子人生标准的父亲,在很多时候,是不容许有过失的。所以,一旦遇到问题,责怪父亲,是孩子们一直在做,甚至有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你答应我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兑现?”

朱自清没有在文章中写明的暗语,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

“其实我爸不善言语,他在行的事情只有开车。”

我有一个朋友,单亲,和父亲生活。他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和烈日作伴,和风雨为友。朋友说自己父亲的性格属于逆来顺受,为人话不多,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出车。

“小时候,我对我爸颇为不满。”朋友说,“他好像每天都在路上,开家长会的时候在开车,周末要出去玩的时候在开车,连我过生日的时候还在开车。”

那时候,朋友和父亲赌气,他会指着父亲的出租车说,不过是台连空调都时好时坏的手动捷达,就算把南京跑遍了,又能怎么样。

父亲听了之后,没有作答,他窘迫地推门下楼,走到车边,打开车门,好像只有沉默,才能避开儿子的这番质问。

“说出口的话收不回去,我知道我伤他心了。后来我告诉他,我甚至希望他开的是公交车,这样我就知道他是哪条线哪班车,我能在站台等他,坐他的车。”朋友说。

当时的南京城,对一个孩子来说,着实太大,而父亲和自己的距离,多少显得有些遥不可及。

在朱自清这里,浦口火车站又太小,仿佛容不下自己和父亲。父亲的一言一行都让朱自清感到多余。“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不能料理自己么?”言外之意,这一次北上,本就是一个人的旅程,是朱自清自己的事情,父亲还把他当孩子看,难免令他有些厌烦。

朱自清对父亲所作所为的不领情,在当时的场景里,更多的是夹杂着俩人积蓄已久的矛盾。

到了1925年8月,经俞平伯介绍,朱自清到清华大学教书,月薪颇丰,这才和父亲在经济上有所缓和。朱自清一如既往往家里寄钱,后父亲来信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同时,父亲开始关心朱自清的孩子,表明不能耽误他们读书学习。这时,父亲在改变,“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8年之后,当一切隔阂都如烟散去,朱自清回忆起父亲那爬过月台的蹒跚脚步,错位的时空中,父亲的背影重新浮现于脑海,一幕幕如近在眼前,同那些感动又惭愧的眼泪一起,落纸成字。

“我送一送你,送你到机场。”

“不用,我坐地铁。”

“还是送送吧。”

朋友去北京上大学的时候,他的父亲送他去禄口机场,一路上滔滔不绝。朋友说,那天他父亲格外啰唆,像是换了个人,感觉要把从小到大没说的话全部说完。他甚至怀疑,父亲是不是开车的时候,都会和乘客这样天南地北讲个不停。

朋友从没去过北京,但那天,朋友说,当自己父亲谈起北京时,他兴奋地表示他在年轻的时候去过一次,他看过天安门,走过长安街,在弯弯绕绕的胡同里迷过路。

“我爸说,他十分佩服北京的司机师傅们,北京城的胡同很窄,但他们就是能在里面穿梭自由,把乘客送到目的地。”

“他还说,如果有机会,他要到学校找我,希望我们父子俩一起去看一次天安门,走一次长安街。”

车停在送站台,父亲打开后备厢,一边帮忙拿出行李,一边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他要好好照顾自己,有事没事都别忘了给家里打电话。

“我走了,你回去吧。”

“你快进去,到北京了打电话。”

在机场道别后,他通过大厅的玻璃看着父亲久久地站在原地,他用不紧不慢的速度朝前走,回头再望,父亲的身影逐渐远去,直到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完全覆盖。

如今,在浦口火车站街区立有朱自清铜像,朱自清提着行李凝望远方,身旁空椅散落几枚朱红橘子,椅子上镌印着一行字——南京最有温度的椅子。沿路往前走,就是浦口火车站候车室,候车室后,便是锈迹斑斑的铁轨、孤寂空旷的站台以及停在时光深处的节节列车。

这里是津浦线的起点,是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努力翻越月台帮朱自清买橘子的地方。

百年前,朱自清望着父亲那笨拙而执拗的背影,眼泪霎时流了下来。

对于父亲而言,那一刻,人生的不顺、琐事的烦扰仿佛都已从心中褪去。他唯一的心愿,便是在儿子离去前,再尽一份微不足道的心意。当他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儿子身上,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才好似感到一阵轻松——那一刹那,所有人生的颠沛与失意,都随那尘土一同被掸去了。

父亲或许并非完美,他有他的局限与过失,但他终究是父亲。朱自清那夺眶而出的热泪里,既有读懂这沉默心意后的感动,也包含着此前对父亲不理解的惭愧。而当他在多年以后,将这一切付诸笔端,那字里行间所承载的,是一份持续终生的沉重而温柔的深情。

“大学的文学课上,老师带我们仔细重读了朱自清的《背影》,有些事我才恍然大悟。”朋友说,“就像朱自清说的那般‘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所有那些唠叨的话,原来是父亲笨拙的牵挂,那些走遍城市的足迹、没有来得及履行的诺言,还有那台看起来廉价的出租车,最后都变成岁月纵深之处,父亲的无声告白。

其实,伤害与爱往往并存,埋怨与思念相互交织,矛盾与真情可以同时属于一个人。

朋友搭飞机回家的那天,南京下着雨。他透过飞机的窗户看这座城市,模糊一片,只有连绵不断的雨滴从天空落下。

下了飞机后,他快步穿过通道,拿上行李。在接机大厅的门口,他看见了自己的父亲。

原来,父亲一生都在为自己翻越月台。在看不见的车站里,父亲从未离开,他一直站在原地,等着儿子回来。

他走到父亲身边,父亲接过行李。此时,雨势渐弱,风过云开,在慢慢分散的灰色罅隙里,透进了点点阳光。

“回家吧,儿子。”

“回家,爸爸。”

《背影》发表百年,一个世纪过去,车站变了,城市变了,但父亲弯腰翻过月台去买橘子,依然在无数个平凡的清晨与黄昏里悄然上演。

我们既是读者,也是亲历者,人与人的感情,总有曲折,作为父子,也避免不了。随着我们长大,明白越来越多的事,才渐渐理解,父亲的不易。

来源:南京江北新区

网址:此去百年,背影如初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44014

相关内容

莫青成OST《百年梦去》!
仅靠背影就得到了40w➕的点赞 去点赞原贴
此去封神,沙亦有光
此去经年,应是美好时光徒增感慨
此去经年,再无人喊你少年
雨天陌生人赠伞后冲进雨中,背影感动路人
一念之间识海诀别,此去不留退路 韩立 杨洋 金世杰
Lisa的背影杀~可以评选为全球最性感的背影
身披焰旗 此去夺盛名拔头筹
这么多年小刘依旧如初..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