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 CALDWELL:书写这个世界的理由

发布时间:2025-11-25 19:38

通过读书,理解并热爱这个世界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读书生活感悟# #知识探索乐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贝尔法斯特,宗教冲突仍未远去,露西自小便持有英国与爱尔兰双重护照,这种“不属于任何一方,却同时属于两边”的身份,成为她最早的文学土壤。她回忆自己在剑桥大学读书的岁月,因为口音的复杂,时常被别人“猜”来自何处。“我好像一直是个局外人。”而这份疏离并未令她退缩,反而催生了对“边缘身份”的执念:地理上的漂泊,精神上的孤独,构成了她笔下最常见的女性形象,也成为她创作的底色。在露西·考德威尔的小说里,人物似乎总在地缘与情感的多重坐标间迁徙,完成一次次时间和身份的悬置。跨洋航班、车厢、视频通话……一切仿佛故土与异乡的反复切换,也是这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的对话。这种身份认同的流动性,恰恰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共振。她说:爱尔兰需要新的故事——不再只是关于移民离开的岛国,而是人们不断到来的地方。“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既此又彼。这就是21世纪的归属感吧,未来的文学也将在边缘地带诞生——在不同文化的交界处,在翻译的裂隙中,在那些既内且外的视角里。中国的作家们不也在经历类似的重叙吗?”

的确,她深知这份漂泊并非个人独有,而是21世纪普遍的境况,面对全球化与本土性的意向冲突,露西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忠诚的背叛者”:“在詹姆斯·乔伊斯和塞缪尔·贝克特的眼中,‘只有离开,才能书写’——这种表达观念对我影响很深。‘离开’一词的意义在改变,曾经海边的石头留下背井离乡的人们的最后一吻,唯有重大事件或功名成就才可能让我的祖辈重返家乡,而现在,离开和归来不再沉重——我离开贝尔法斯特正是为了更好地重新了解它,细腻地书写它。那些童年的街道、商店的名字,至今在我脑海里鲜活,而在很多本地人心里却因为过分熟悉而忽略淡忘。所以,距离之于我不是一种故乡的缺席,而是另一种凝视。”

露西常常感慨:如果妈妈和姐妹不曾扎实地参与她的成长,自己的文学天赋和作家梦想也会缺角。“妈妈十六岁就辍学去赚钱,后来又为了生孩子放弃工作,没机会接受太多教育。但她坚信书籍和教育对女孩的重要性,给爱读书的我们一共办了九张借书证(每人三张),每周扛很多书回家。我们的生活就像勃朗特三姐妹以及她们所创造的世界一样。”

让露西的写作发生深刻改变的也是初为人母的时光——艰难的生产经历曾让她直面生死边缘,焦灼的等待让她在手机上敲下纷乱而真切的情绪。“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历史上无数女性都经历过同样的痛楚。这让我与母亲,与整个女性传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联系。

在她看来,母性不是枷锁而是源泉:生育不仅没有终结她的艺术生命,反而赋予她前所未有的勇气与素材。这种认知与东亚文化中“为母则刚”的叙事形成奇妙呼应,却更添一层存在主义的重量——她将母职视为一种主动选择的、充满创造力的抗争。她想起卡罗琳·诺顿(Caroline Norton)这样的母亲——那位在维多利亚时代被迫与孩子分离后奋起争取监护权的先驱,不顾诽谤并写下传世的美好诗篇——露西希望自己的文字里也有这样的勇气。于是,母与女的缠绕,姊与妹的秘密,青春期暧昧的情愫,婚姻内外的彷徨,甚至绯闻背后的真相……露西的故事从“不完美”的女性细节里展开、深入,让阅读者的心像是不经意被纸割了一下,留下淡淡的感同身受的刺痒。“那些‘不完美’的女性角色之所以震撼,是因为我拒绝了女性被浪漫化的可能。有些问题是出于她们自身,有些可能是由于时代的因素及她们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有些甚至是一贯的被动语态的逻辑转移了真正矛盾,比如说起流产,好像是母亲制造了一场意外。现在的我们不需要再顺从规则避而不谈了,我们透过矛盾、复杂,甚至可争议的女性形象,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不完美’女性给予我们的正视完整自我的力量。正是在那些尴尬、痛苦、难以启齿的时刻,女性彼此才会产生最深的共鸣。

露西始终坚信,写作是一种对抗失去和连接未来的方式。她最新的长篇小说These Days回溯了1941年贝尔法斯特大轰炸时期普通女性的“得与失”,这一见微知著的视角大受好评。“我记得Louis MacNeice写过一句诗,大意是:‘我们无法选择是否要经历这样的生活,也无法选择暂停我们的生活。’所以只有把某个逝去的瞬间写下来,它才能重新活过来,哪怕只是细节。”在疫情期间,她尤其感受到这种紧迫:医院与养老院失守,老人们的离去像一座座图书馆的消逝。采访、记录、写作,成了她的抵抗与纪念。她写下母亲为新衣做的准备,写下孩子飞奔去买水果的身影……正如在曾经遭受轰炸的城市里,人们仍要在废墟中相爱相望。那些历史学家不会记录的场景,那些普通家庭的秘密碎片,经由作家的手,却能让一个时代在记忆里复苏。“在古英语中有个词:Desultory,它的用法很随意,但它能将一些我们忽略或不屑的东西表达得戏剧化。我想,在一位优秀作家的笔下,任何事物都能被生动地展现出来。我希望被忽略的身份被看见,如果你给予足够的关注,一切都是非凡的存在。”

在很多读者心里,露西就是这样一位“契诃夫”式的小说家,峰回路转,点石成金,她们会悄悄与她分享生活里的秘密琐事,告诉她自己的生活因为她的小说而改变,对于露西而言,这是比各类奖项更重要的肯定和收获。“我在成为作家后才知道,书籍会让我们在另一个时空与另一个人的呼吸相遇。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提笔给儿时最爱的书籍《黑暗正在升起》(The Dark is Rising)的作者苏珊·库博(Susan Cooper)写信,甚至以她作品里的角色给我的儿子取名。她回信告诉我因为收到我的信,她不再为生活沮丧。这个回应让我感动许久,作为作家,我的工作不是仅仅把这本书出版,而是要传递和传达某种情绪。我认为写作的一个神奇之处在于,你赋予了某种永生的意味。因为只要书籍存在,生命就得以延续。所以我会写下去。

在短篇集《所有人都刻薄又邪恶》(All the People Were Mean and Bad)的结尾,露西写道:“没有人会告诉你最终是否是有意义的。”如今,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意义不是别人告诉你的定义,而是你自己认定的东西。只有你能决定什么是神圣,什么是重要。”

或许写作就是露西·考德威尔认定的人生意义,这份意义像火炬,照亮所有愿意翻开她的书、与她的灵魂短暂交会的读者。她说她喜欢这个比喻,因为Lucy这个名字,寓意正是“光”。

ELLE:如果没有成为作家,你会成为?

Lucy:我应该会成为一名律师,通常我会像律师那样思考,好地表达事物。如果我当时选择成为一名律师,仍然可以像现在的自己一样,写出同样精彩的内容。或许这两个身份可以同时存在。

ELLE:你曾提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埃德娜·奥布莱恩对你的影响,也提过诗人路易斯·麦克尼斯( Louis MacNeice)激发了你的灵感,近来还有哪些你喜欢或影响过你的作者?

Lucy:我要推荐露西亚·柏林(Lucia Berlin)和《清洁女工手册》( 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这本故事集非常真实,非常直白,里面所写的也是我所经历过的类似艰难往事,那种轻柔的文字触感是我的榜样。有些作家的作品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向她内心世界的门,当你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时,你就会变得完全不同,而且你永远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也在读一些贝尔法斯特新人作家的现象级作品,比如Gráinne O’Hare的Thirst Trap。

ELLE:对中国的印象如何?有没有读过中国作家的作品?与我们分享一下?

Lucy:我很喜欢中国,我的女儿是个熊猫迷,而我也会每天用手机拍下好吃的中国菜跟家人分享。我也喜欢中国文学,在诗歌之夜诵读时也选了中国的古诗。给我的书写序的中国作家颜歌正是我的文学好友,我们会以母亲的身份和视角来交流创作。比如她在儿子三岁零一个月时参加斯德哥尔摩文学节,当时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她哺乳,所以她不得不去洗手间的小隔间里挤奶。这是一种女人之间会分享的事情,说完之后或许会一起笑,一起哭,分享会帮助我们化解焦虑。我建议她把这个不完美写下来,我再进行编辑。于是,斯德哥尔摩的故事诞生了,也收录在她的英语作品集里。最近我迷上了李白的《长干行》,青梅竹马的爱情面对分离时的含蓄、不舍和等待的承诺,充满了希望、渴望和紧张感,只字片语却如此鲜活。这就是文学的不朽。

ELLE:《ELLE》创刊时曾有一个定位:Le serieux dans la frivolité, l’ironie dans le grave(轻浮中见严肃,严肃中见讽刺)。很多时候在你的小说里也体现了这种意味,你平时会读时尚杂志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Lucy: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能以有趣的方式来处理严肃的事情,有时候意义的缺失也是存在的原因。你知道吗?我和C.S. Lewis(《纳尼亚传奇》的作者)在同一条街上长大,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名为Lucy的角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不理解露西对待姐姐苏珊的方式。在小说结尾,露西宣称不再接纳苏珊,因为长大的姐姐开始对口红之类的东西感兴趣。我不喜欢C.S. Lewis的这个视角。所以,每当我谈论起这本书,我就会故意涂上我最鲜艳的口红,这种矛盾冲突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生活中的戏剧张力。我喜欢漂亮衣服,也喜欢读美容博客。如果说我的作品也是“在轻松之中蕴含深意,于庄重之中蕴含机智”,那是因为我尽情表达了自己,尽情享受了生活。

图片:出版社提供

采访/撰文:EVRICKA

编辑:VIVIANE GAO

设计:SHU

微信设计:MIKA ZHANG

网址:LUCY CALDWELL:书写这个世界的理由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44679

相关内容

共度世界读书日书写“阅读之美”
第1集 精彩片段在这个世界中,谎言往往比真相更具欺骗性
这个世界终于疯了 !
这个世界终究是疯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
勇敢的在这个世界活下去需要很大的勇气愿世界再无病痛
语言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发明
这个女孩恢复记忆,发现自己却不是这个世界的人
世界破破烂烂,无数的人用自己的善意来缝补这个世界~(猴叽大掌柜)
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庞大的颜值竞技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