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献给您最后的沉默》拉美文学巨匠略萨的人生最后一部小说,破碎世界里的美学觉醒

发布时间:2025-11-28 18:22

领略文学巨匠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在故事中找寻共鸣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经典著作#

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巴尔加斯·略萨因写作技法诡谲瑰奇、擅长驾驭丰富复杂的现实主义题材而享誉世界,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他以写作为我们塑造了南美洲的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传奇般的一生:竞选过总统,获得了诺奖,被西班牙国王封为侯爵,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不朽者”。

《献给您最后的沉默》是他最新的长篇小说,也是这位小说大师最后完成的作品。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秘鲁首都利马最贫穷的街巷,以秘鲁流行音乐华尔兹为切入点,将一种近乎疯狂的信念感,置于一个处处嘲笑信念感的世界,却奇迹般地将所有秘鲁人凝聚在一起。中文版由梁宗岱翻译奖得主侯健翻译,年底前出版。

【内容简介】

这是巴尔加斯·略萨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一部充满激情与勇气、幽默与自嘲的元小说,在这个时代依然坚定贯彻对文学的信念,在破碎百年的后殖民世界里重建秘鲁民族共同价值体系的和平之书。

经济拮据的乐评家托尼奥·阿兹皮利奎塔偶尔听了一场小巷音乐会,本土吉他手拉洛·莫尔菲诺的演奏令他惊为天人,感受到如置身斗牛场般令人窒息、震颤的沉默。他决心为拉洛写一本书,却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得知这位无名吉他手穷困潦倒,病逝于工人医院。

《拉洛·莫尔菲诺与沉默的革命》出版后引发热烈讨论,托尼奥成了名人,受邀出国演讲,连母校都邀请他担任教职,卷入了名与利的癫狂旋涡……全书37节,以叙事和文论穿插而成,书中有书,文中有文,是以秘鲁华尔兹为切入点的另一种“全景小说”。

【作者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2025),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创作小说、剧本、随笔等。诡谲的小说技法与丰富的内容为他赢得“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称号,使他成为“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曾获海明威文学奖、塞万提斯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2025年,略萨在秘鲁利马过世。

【推荐语】传奇的终点也是起点

这是一部真正的告别之作。略萨在三年前的2022年4月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初稿,随后与三个子女从利马出发,自驾前往秘鲁北部,全程由子女用手机记录,在网络上分享。我们因而能听到略萨亲口回忆,距他第一次沿着秘鲁海岸线旅行已经过去了七十年。在《献给您最后的沉默》结尾,托尼奥和塞西莉亚离开了布兰卡小店,沿着拉尔科大道慢慢走远。略萨在背页写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秘鲁……事实上,这趟秘鲁北部之旅助益良多。我认为可以确认,这部小说的终稿完成了。现在我希望写一本关于萨特的文论作品,他是我青年时期的导师。那将是我的最后一部作品。”也就是说,在略萨的写作规划中,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作品,也在事实上成了他人生传奇落幕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是一部精神上的归根之作。作为世界级作家,大半生住在欧洲,对秘鲁和拉丁美洲不乏严厉的批评,但正如略萨所说:“这种恨总是渗透着柔情。”在最后的作品中,他对秘鲁的柔情完全淹没了怨恨,对“秘鲁是什么、秘鲁人是什么”给出了极为优美、幽默、悠然的具象化回答。一把平平无奇的吉他,在天才吉他手拉洛手中,可以成为秘鲁千年文明的证物,每根琴弦都发出秘鲁华尔兹奇特、深沉、令人困惑又近乎疯狂的乐音,无论男女老幼,都忘了嬉笑和闲谈,全都保持安静,沉默主宰了一切。略萨写道:“这种崇高的沉默曾经在塞维利亚的斗牛场、马德里的拉斯班塔斯斗牛场出现过。”那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沉默,不仅仅是一种智慧、专注、极致的技巧,而是关乎所有人,它让小说主人公托尼奥“打开了灵魂之门,充满渴望,希望与那些同胞、那些见证了这一奇迹的兄弟姐妹拥抱在一起。”

这也是一部探索极致人生体验的冒险之作。马尔克斯说过,一旦记忆力缺失,写作生涯就结束了。小说家的记忆,是人类历史中最独特的个体记忆,是将历史事件与个人经历融为一体的感性记忆,是任何工具都无法取代、连出了差错都有迹可循的真实旅程。略萨一生都在以虚构的形式记录这些真实的体验。托尼奥写《拉洛·莫尔非诺与沉默的革命》时亲自前往吉他手拉洛的出生地调查取材,多次撕毁手稿重写,这与略萨的创作习惯一脉相承。真实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基于真实体验与逻辑推理而展开的思索才是有价值的思索,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以讹传讹。小说中,托尼奥因呕心沥血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而成名,却卷入了名与利的癫狂旋涡,又因坚持修订、更正谬误而饱受争议,最后即使跌落神坛也坦然接受,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呼应了略萨的人生曲线,书里书外都意味深长,回归本心。

这更是一部反传统的结构主义杰作。“反传统”是略萨的一个标签,形容其不受约束、不断创新的写作技巧。《献给您最后的沉默》共37节,前30节以叙事和文论穿插而成,即托尼奥取材、写作、出版畅销书的过程与畅销书中的关键段落互相映衬,立体叙事,自由腾挪,不受限于传统叙事。但略萨也擅长“撕标签”。他在书中探讨了“瓦恰菲利亚”(Huachafería)这一秘鲁西班牙词汇。西班牙语权威词典对这一概念注释时普遍贴上了“俗气、做作、装腔作势”(Cursileía)的标签,略萨早在1983年就撰文指出:“瓦恰菲利亚的含义更细腻、更复杂,曲解或误解它的人可能会对这个国家、对它的文化、对大部分秘鲁人的心理产生困惑。”他指出二者的差异在于:“俗气是对喜好的扭曲式模仿,而瓦恰菲利亚不参照任何模板、不对着其他精致优雅之物滑稽模仿,而是本就精致优雅。”五十年后,他在《献给您最后的沉默》一书中借乐评家之笔,更深刻地指出:瓦恰菲利亚是“秘鲁对人类普遍经验的贡献之一”,“具有瓦恰菲利亚风格的人更多通过情感和感官与世界沟通,而非通过理性;对他们而言,思想只具有装饰性,是可有可无的,会阻碍情感的自由流露”。“一首秘鲁华尔兹若要出色,就必须具有瓦恰菲利亚风格。我们所有的作曲家都深谙此道,他们的歌词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往往晦涩,却铺陈出色彩炽热的意象、绚丽的感伤主义、带邪气的情欲和其他令人惊艳的过度修辞,与其思想的匮乏形成鲜明对照”……这些段落对真心热爱文学的人来说可以说是振聋发聩,它们出自一位诚实的小说家,他诚实地向大众读者阐释艺术与思想的区别,即意象、风格、情感、修辞等浑然一体的顶尖技艺本身就是艺术,而非靠思想来赋魅的才是艺术。

略萨在最后一部作品中,用反传统的方式为秘鲁传统的民间文化精神正了名,用一部悬疑冒险之作为“秘鲁是什么、秘鲁人是什么”正了名。对中文读者而言,相信更能体会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中“不失毫厘”的重要性,从而在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时获得更纯粹、更持久的快乐。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网址:书讯 |《献给您最后的沉默》拉美文学巨匠略萨的人生最后一部小说,破碎世界里的美学觉醒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45197

相关内容

读书|赵松:巴尔加斯·略萨,拉丁美洲的文学巨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去世,享年89岁
金铭将她的最后一部作品献给了《爱情公寓》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逝世 享年89岁
全新修复,塔可夫斯基献给世界最后的回眸
《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每日一书
在《黄子韬》的世界里,一切都像一部精彩的番茄小说!
游戏,禅修,抑或人生最后的欢愉?|科塔萨尔的最后旅程
金庸小说里,英俊潇洒的他身怀七大绝学,最后却悲催惨死
人生是一场荒凉的旅行,从黄河路乍相逢的江湖对弈,到滚滚红尘里的最后一别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