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谈“文学中国”:今天,文学仍需担起“立人”的使命

发布时间:2025-07-10 11:59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瑰宝,流传至今仍能打动人心。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智慧小知识# #历史文化小常识#

日前,由广东省作家协会指导,广东文学馆(广东文学院、《作品》杂志社)主办的 “鹅潭大讲堂” 在广东文学馆文学小剧场举行。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以“认识一个‘文学中国’”为题,用孔子、钱穆、林语堂、鲁迅、莫言的五句话,串联起历史典故与当代案例,为现场观众解构文学与中国文化的深层羁绊。

文学是中国人的表达根基

“‘不学诗,无以言’,就是在强调文学赋予语言解析情感的能力。” 谢有顺以孔子的名言引入,指出包括 “诗”在内的文学,不仅是修辞技巧的体现,更是中国人思维和表达的根基。

他举例道,贾平凹写过这样一句话:“听灵堂上的哭声就可辨清谁是媳妇谁是女儿”,精准雕刻了中国式人情:“女儿的悲伤可‘欲哭无泪’,媳妇的孝意却需‘哭出声来’,一句话道尽传统伦理的微妙。”

而如今,碎片化阅读成了主流,人们的表达能力也随之下降,“词穷”现象日益普遍。面对当下 “表达粗鄙化” 现象,谢有顺引用韩少功 “文明的野蛮人” 论断:“当我们只会说‘我很难受’却无法解析痛苦时,正是文学能力的缺失。”

事实上,文学在表达抽象的情感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北宋诗⼈贺铸的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生动地将抽象情感转化为了可触摸的意象 ——“看见绿草便念及心上人裙摆,这种浪漫的具象化,正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思维表达方式。”

文学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不懂文学,不通文学,那总是一大缺憾。这一缺憾,似乎比不懂历史,不懂哲学还更大。”

不懂文学,就很难理解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感情, “中秋的月亮真的更圆吗?” 答案藏在李白 “床前明月光”、苏轼 “明月几时有” 的千年吟诵中。谢有顺说:“若无中国人赋予月亮‘思乡’的文化符号,八月十五的月色便只是自然现象。”

他进一步延伸到“梅兰竹菊” 四君子:“文人赋予兰花‘清雅’、竹子‘气节’,并非植物天生如此,而是文学持续千年的意义赋值。” 这种价值观塑造延伸至生活细节,“作家们看起来写的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但是它所留住和浮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生活的面貌。”

《红楼梦》《金瓶梅》等经典,就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文化永不破败的肉身,而反过来,文学对日常审美的渗透,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对揭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也远比历史典籍更深刻。”谢有顺说。

文学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林语堂认为,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西方人常用宗教经典人物的名字来为子女命名,例如‘玛丽亚’‘约翰’,而中国人取名讲究诗意与用典,讲究美感,比如看到‘清发’这样的名字 ,你会联想起李白的诗句‘中间小谢又清发’。”

金庸作品的许多主人公选择了 “归隐山水” 的结局范式,这实则是诗歌美学的文学演绎:“杨过退隐活死人墓、令狐冲归隐江湖,这种‘融入自然’的哲学,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心一脉相承。” 在谢有顺看来,中国人的精神救赎不在彼岸世界,而在 “明月松间照” 的现世诗意中。

文学发出中国人的时代先声

谢有顺认为,文学不仅能塑造民族形象,对提升文化软实力也至关重要,每当时代变革,文学往往最早察觉并发声。

“鲁迅在《呐喊》中提出‘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谢有顺回溯五四时期:“当鲁迅弃医从文,当《狂人日记》喊出‘ 吃人’二字时,文学成为唤醒民族的号角。”

如今,部分文学作品缺乏朝气,且存在以获奖为目的、过度宣传等不良现象。谢有顺认为,当今文学仍需担起 “立人” 的使命,他呼吁作家们重视文学的作用,以健旺、昂扬、蓬勃的文学气息唤起民族的朝气,让文学成为诠释民族形象、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

文学是中国人润物无声的精神洪流

莫言获诺奖时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谢有顺以庄子 “无用之树” 为例:“歪脖子树因‘无用’而存活,文学亦然,它不直接生产物质,却滋养精神定力。”

在智能时代,文学的 “无用之用” 更显珍贵:“当技术追求确定性,文学却守护‘可能性’—— 网络文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样本,其海量产出与质量波动恰似当代精神世界的镜像——当99%的内容沉入数据海洋时,《琅琊榜》《庆余年》这些优秀的作品证明,新载体将孕育更多可能。”

面对观众 “智能时代文学何为” 的提问,谢有顺坦言文学 “已退守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底线” 。

针对青少年阅读,他建议 “先养成习惯,再挑战难度” ,强调“有挑战的阅读才能推动思维成长”,反对将阅读局限于“快乐文学”。这场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讲座,为当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重识文学提供了独特视角。

文|记者 孙磊

图|主办方供图

网址:谢有顺谈“文学中国”:今天,文学仍需担起“立人”的使命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04280

相关内容

谢有顺谈“文学中国”:今天,文学仍需担起“立人”的使命
谢有顺:新时代广东文学的天地无比宽广
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当选广东省作协主席
“东莞已经培植出肥沃的文学土壤”!荷花文学榜出炉
荷花文学榜出炉!评委称东莞已经培植出肥沃的文学土壤
深度专访|新任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岭南文化的优势在于面向现在和未来
作家麦家亮相南国书香节谈文学,“我本身就是由文学组成的”
诺米在今天的音乐节谈谢帝:今天的Higher
“新时代兵团文学攀登计划”文学周启动:文学在边疆盛放
鹿今天这套真的很小妈文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