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跨文化传播的硬核干货 艺术作品新媒体培训班实战拆解
记录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展示手工艺术的魅力,传播传统文化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旅行生活体验# #文化生活解读#
日前,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中传环球(北京)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作品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培训》在京正式开班。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延信以《跨文化视角下的艺术传播》为主题,从“对艺术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艺术跨文化传播中的‘利益’问题”“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以及“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法则”四个方面,为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进行了层次分明的讲解。
王延信认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是建立在血缘伦理基础上的“和”。“和”的基础是“仁”,“仁”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爱”。这种建立在“仁”“爱”基础上的“和”的文化基因及其延续,决定了中国文化对于事物的接纳和吸收特征。尤其是在处理对立的矛盾时,“接纳”“吸收”对方的立场和观点,照顾到对方的利益成为一种习惯。就这一点而言,与西方文化基因所追求的“真”与“唯一”有很大区别。从这个意义而言,中国文化是开放的。
针对艺术跨文化传播中的“利益”问题,他以中国人对瓷器的热爱影响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热爱,梅兰芳访美、访苏演出等典型案例为着力点,详细分析了文化商品化与艺术纯粹性的矛盾。
在他看来,艺术跨文化传播有六大基本法则,即:“戏随人走”“缘近先传”“戏因俗聚”“商促戏传”“誉引戏传”“为传而变”。谈及六大法则之间的关系时,王延信表示,如果说“戏随人走”是戏曲剧种得以传播的主要原因,那么“缘近先传”“戏因俗聚”“商促戏传”“誉引戏传”则是支撑“戏随人走”的更加深层的原因和方法。美国学者迈克尔在《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导论》中指出:“生命、文化和传播都是不断流动的、变化的,都是展开的过程,没有明确的首尾。”艺术的传播也是如此。如果不注意文化和传播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不关注传播对象以及传播行为自身的展开过程,就会让艺术的传播局限于一个相对稳定乃至狭小的文化环境当中,一旦这种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剧种的传播就会受到阻碍,所以“为传而变”是一条重要法则。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携带者,对于人的影响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
“跨文化传播要遵循势差原则。”王延信说:“文化无优劣,势力有强弱,影响有大小。高位文化影响低位文化,优势文化影响弱势文化。”
最后,王延信又对中国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启示发表了个人看法。他着重强调道:“艺术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不在于甲一定要战胜乙,而在于通过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共同创造更加优秀的艺术。在中国艺术跨文化传播中,应优化文化、增强自信、占据高位、把握主动。”
课程在学员与王延信探讨交流中圆满结束。本次课程从理论、实践与法则三个维度,系统剖析了艺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议题,为学员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指导意义的培训内容。不仅深化了学员对跨文化传播复杂性的认知,也为未来艺术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图片拍摄:李昕)
责编:刘冰
网址:艺术跨文化传播的硬核干货 艺术作品新媒体培训班实战拆解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08684
相关内容
艺术跨文化传播的硬核干货 艺术作品新媒体培训班实战拆解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作品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培训》在京开班
文化自信视域下文旅传播路径探索 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作品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开展专题授课
中法艺术家携手新媒体艺术促文化交流
2024年海南省全民艺术普及美术(新年画)基地培训班在三亚开班
2025央视春晚传播数据出炉 新媒体直播收视次数创历史最佳
迎接全国书法篆刻展,成都书协实战培训备战忙
党建 |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举办第八期艺术讲堂
2024中外文化网络交流与创新传播论坛将于8月3日在上海举行
河南省传播学会戏曲文化传播专委会在郑州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