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域外故事集》:异域故事的中国重生
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异域风情故事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故事精选# #故事精选#
8月16日下午,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最新作品《域外故事集》首发暨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书作者徐则臣与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以及作家、翻译家黄昱宁围绕“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与中国重逢”这一主题展开分享。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章朝阳为活动致辞,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副总编辑陆志宙等嘉宾出席。
《域外故事集》是作家徐则臣历经十五年淬炼的最新力作。作品以十篇域外题材小说,集中展现美国、智利、白俄罗斯、德国、乌拉圭等世界各地人情风土与奇谭故事。在瓦尔帕莱索,三个吉卜赛女人用塔罗牌预言了抛锚的汽车;在麦德林,一场蒙面文学朗诵隐藏着游击队员的身份秘密;在奇琴伊察,寻找玛雅面具的旅程揭开了家族跨越百年的失踪之谜,《去波恩》的火车情缘,《中央公园的斯宾诺莎》的中年危机,《瓦尔帕莱索》的浪漫邂逅……徐则臣灵活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接续《聊斋志异》和唐传奇的中国古典传统,以魔幻现实笔法将孤独、身份、乡愁与追求的主题融汇在一起,探讨不同文明的碰撞摩擦与交流对话。
《域外故事集》的创作是一场漫长的文学远征。早在2010年,徐则臣已创作《古斯特城堡》《去波恩》两篇,后因《耶路撒冷》《北上》等长篇创作而暂时搁置。直至2020年,特殊的居家时期让他重拾这一主题,最终完成了这部“延宕十五年”的作品。谈及创作初衷,徐则臣在书展现场坦言:“整天关在家里、闷得慌,特别想开窗户透一口气。一扇是现实的窗户,一扇是我们内心的窗户。所以就想写一点远方的故事,想把这些年去过的一些国家、见过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写出来,最后就呈现出这10篇横跨9国、半真半假的小说。”
运河故事到全球视野,地理空间的真实质感,始终是徐则臣作品的基石。他曾在德国、白俄罗斯、智利、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驻留,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体验。正如评论家所言,“徐则臣是少有的在文明意义上写作的作家,他自信而笃定的目光里有万古,亦有世界。”在德国,他实地考察的见闻催生了《去波恩》:火车上混血女孩安雅与中国人的沟通交流、留学生借母语宣泄乡愁的细节,均源自他对跨文化体验的微观捕捉,将“语言相通却情感疏离”的困境具象化为叙事张力,赋予了奇谭故事以一定的真实感。在白俄罗斯,其冰河独钓的亲身观察被提炼为《斯维斯拉齐河在天上流淌》的核心意象,寒冽自然环境中的孤独垂钓者,既是移民身份疏离的写照,亦成为文化隔阂的诗意载体。一个故事呈现一个国家,是徐则臣精心的设定,“我希望把在各国认识到的风物、人情、地理、人文相关的东西,尤其是与中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浓缩到一篇小说里,从而给读者呈现出更强烈的对比感与差异性。”
阿来指出,《域外故事集》半真半假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读者对叙事界限的好奇心。通过回想自身的旅行经历,阿来发现与书中的背景高度重合,“同样的出发地,同样的目的地,为什么火车上这些事情我就遇不到?为什么奇遇都跑到这本书里头?”他认为,这种创作恰好揭示了小说的核心价值,“这给我们的生活增加无数的可能性,让我们再来想象这种可能性”。从作品文学价值的角度,阿来认为《域外故事集》有力地反驳了中国当代文学创新停滞的观点。“过去我们过分地炫技,直接照搬外国叙事的观念和形式;而今天我们的小说在拓展,也在内化。即便是外国题材的内容,也深深扎根于中国叙事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我自己非常喜欢《域外故事集》。”对于徐则臣在小说叙事空间与形式创新上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带来的成功,阿来表示,“作为同行,我非常高兴。”
异域故事的中国重生,将金字塔的废墟写出狐气
作为徐则臣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之作,《域外故事集》既延续了作者对跨文化命题的深刻理解,又以叙事实验和全球视野刷新了当代文学的表达维度。古典·民间,志怪·奇谭,游记·小说,现实·魔幻,正如评论家季亚娅指出:“他(徐则臣)把金字塔的废墟写出了狐气。在胡安·鲁尔福的土地上,完成了一次蒲松龄式的开场”,《域外故事集》令人惊喜的文学突破,在于创造性地将《聊斋志异》的古典志怪传统嫁接到马尔克斯式的魔幻现实场景中。徐则臣表示,“我希望能够将《聊斋》里那种穿越的、人鬼之间的,阴阳两界可以迅速弥合的那种写作手法,应用于现代语境下不同文化、不同人种的碰撞与融合中。”
书中《玛雅人面具》一篇,故事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者“我”在玛雅遗址奇琴伊察偶遇一位名为胡安的玛雅面具匠人。胡安面容酷似中国人,其手工雕刻的面具技艺精湛,尤其“开眼”手法令空眼眶仿佛具有聚焦的灵性,令“我”联想到自己木匠世家的家族记忆。胡安引导“我”探访一处隐匿于雨林深处的无名金字塔,并用玛雅古语高呼“我所见者高万仞,我所思兮在天涯”。归国后录像显示其身影离奇消失,唯余风声、人声……这一超现实事件揭开了家族秘史,父亲认出面具雕刻手法与失踪五十年的二叔如出一辙,陌生玛雅语更与二叔的怒吼完全吻合,小说由此交织双线悬疑。
阿来对这种融合表示高度评价。在他看来,《域外故事集》让他想起了《聊斋》《阅微草堂笔记》这类志怪小说的写作方法,“刚打开书,我以为封面上的几个关键词在骗人。但是读到300字、600字的时候,我就感觉有一种诡异的气氛出现,富有中国志怪传统的独特味道开始飘逸出来”。他特别欣赏徐则臣在《域外故事集》中所采用的叙事技巧:自然设置又巧妙消解悬念、反俗套制造奇异感,“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故意制造气氛,但气氛已经存在;没有设置重重悬念,但悬念已然形成,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小说的写法”。
黄昱宁则指出,《玛雅人面具》这篇小说令她印象极为深刻,“玛雅人的面具背后好像仿佛能看到中国人的脸,我觉得每个人读完都将难以忘记这张面具”。在她看来,在异域文化背景的载体上看到中国面孔的这种设定,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在《紫金洞》里,矿石折射出一个中国人的脸,这真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一幕”。
献给所有异乡“流浪者”的共鸣之书
徐则臣被誉为“70后作家的光荣”,多年来,他的创作根系深深扎入中国经验的土壤,无论是对底层青年挣扎的刻画,还是对运河故乡时空肌理的挖掘,都折射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以及将个体命运熔铸于国家历史的决心。这份深厚的本土性和现实观照是他文学远征的坚实起点。
带着这份从中国沃土汲取的养分,徐则臣笔下的人物与视角开始了“到世界去”的探索,《域外故事集》又完成了从“到世界去”到“在世界中”的空间转向。他基于其亲历二十余国的见闻,从美国古堡到智利魔幻小镇,以在场性构建起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连接:《古斯特城堡》里,中国人拆解美国鬼宅谜团,一只老鼠引发的灯光闪烁瞬间消解了陌生与恐惧;《去波恩》则戳破了语言相通的谎言,混血女孩流利的汉语无法弥合其与中国男友的价值观鸿沟;《玛雅人面具》更让墨西哥工匠的作品勾连起中国家族尘封五十年的伤痛,在“眼睛”意象的重叠中实现文明的人性共鸣。从书中能够感受到,那些令人感到焦虑迷茫的事情,在全球的每个角落同在上演;每一个漂泊的灵魂,都能在这本书找到自己的倒影。
虽然《域外故事集》涉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宏大主题,但徐则臣始终认为小说应提供小说才能提供的东西,“其实细节是最微妙的那种东西”。“当中国人见到乌拉圭人,双方的举手投足之间的细小差异,足以让读者看到两种文化的不同。我可能不会直接说明中国人和乌拉圭人各自的文化立场;我就把细节言行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感受。”在他看来,一个小说家的深刻或博学,在于其构建的可阐释的空间中:不是某些金光闪闪的结论或者深刻的判断,而是体现为有效融入了作家想法的细节上;一个转身、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够使读者从各自文化背景和生命体验中各取所需。“在写作过程中,我会把抽象的、明确的结论掰碎、揉开,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到人物的形象里,融入故事的细节中。”
黄昱宁表示,作为写作者,她同样会关注徐则臣作品的技术层面,但她更聚焦于《域外故事集》所聚焦的主题——“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与中国重逢”。她观察到,书里的人物,超过一半是在异域遇到的中国人。“这些故事分开来看是一个感觉,放在一起以后,就会得出一些关于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的总体印象。”她以《斯维斯拉齐河在天上流淌》这一篇为例,“这个故事真的非常神奇。在这么短的篇幅内,作者如穿墙而过一般穿透现实与故事,每一节的人称都在变化,最后抵达一个内核。戏剧性非常强,唯有进入最内层的视角才能理解这个故事。”
对于徐则臣以细节观察世界的方式,阿来表示非常钦佩。阿来谈到,自己出国时抱着强烈愿望,“想看到美国、德国等国家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想要体验异国他乡不同的文化,想要看世界的多样性”。回忆起在智利火地岛的经历,他为了避开中餐选择吃羊驼烤排,但最终意识到即便在遥远他乡,中国的影响也渗透于生活细节中,“到处都是中国的影子,这点在当代尤为明显”。他还以白俄罗斯旅行中摔倒的囧事为例,半开玩笑地表示若当时能更敏锐观察,或许能从中提炼出文学素材,“现在后悔也晚了。将来再去域外,要多发现中国,因为中国现在更是无处不在了”。
对此,徐则臣表示自己是从经典文本中汲取而来的灵感。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直接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并通过甲虫生活的扎实细节让读者不再纠结为何变形的问题,而是接受这种设定与逻辑。这让徐则臣开始尝试,“我在写小说的时候,也虚构了一位名叫‘林慧聪’的人。最后用足够扎实的细节,让他从虚构变成了真实存在。”透过林慧聪的视角,仿佛能够看到了他在白俄罗斯冰湖上遇到的独钓者,“那个人就坐在冰天雪地里,特别孤独,但又特别笃定、安稳,有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细节与画面”。
这种根植于细节的跨国书写,正如章朝阳在致辞中介绍道:“徐则臣的文学魅力,在于其根植本土的深厚与面向世界的开放。无论背景如何,其故事内核探讨的始终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困境——关于迁徙与安顿、传统与现代的撕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作为国内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多项顶级文学奖项于一身的作家,徐则臣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独特的“运河叙事”和全球化视野,持续为中文世界贡献高品质精神产品。其作品不仅在国内赢得了业界以及读者的认可,更被译介至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读者理解当代中国、感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独特窗口。
网址:上海书展|《域外故事集》:异域故事的中国重生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20881
相关内容
春风逛展丨徐则臣的《域外故事集》,在世界各个角落与中国重逢徐则臣新作《域外故事集》:与世界的对话中更好地发现自己
阿来亮相上海书展 被读者“围追堵截”求签名
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开幕
连环画《国歌从这里唱响》上海书展首发!用画笔讲述国歌背后的故事
海外买家一年来5次,上海见证中国故事“全球购”
京版集团亮相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
任嘉伦的故事集,2025年的台历
如何用故事沟通世界?徐则臣:在写作里呈现差异性
儿童节当天,《动画——阿凡提的故事》特种邮票在上海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