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当年快被杀,急忙写下一诗保住性命,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发布时间:2025-09-26 11:05

用笔误写成诗:一次匆忙中,字迹潦草却成了另类的现代诗。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幽默事件#

绝了!朱元璋要杀刘伯温,他一首诗保住全家性命,这智慧太绝了!

各位家人们,咱聊明朝历史,就跟聊街坊邻居的故事似的,总有那么几个人物让人过目不忘。今儿个要唠的这两位,那更是明朝历史里的 “顶流”—— 一个是从放牛娃逆袭成开国皇帝,疑心病重到能 “半夜爬起来查宫门插没插好” 的朱元璋;另一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老百姓称作 “明代诸葛亮” 的神机妙算谋士刘伯温。

民间都传,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杀功臣跟砍白菜似的,眼睛都不眨一下。徐达、蓝玉这些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兄弟,要么被变相赐死,要么满门抄斩,朝堂上搞得人人自危。可偏偏刘伯温,凭着一首短短四句的诗,就从朱元璋的刀架子下捡回了自己和全家的性命,这操作,搁现在都得让人拍着大腿喊 “绝了”!今儿个咱就用唠家常的劲儿,把这俩人的 “君臣博弈” 扒得明明白白,看看刘伯温到底用了啥 “神仙操作”,能让杀心四起的朱元璋收起屠刀,保准你听得入迷,还能从里头学几分做人的智慧!

一、朱元璋的 “疑心病”:从放牛娃到皇帝,越有钱越怕 “被偷”

要聊刘伯温的保命智慧,得先说说朱元璋这 “奇葩” 皇帝的性格。咱先回溯一下朱元璋的出身,那真是苦到骨子里了 —— 元末天下大乱,他爹娘、兄弟全死于饥荒和瘟疫,为了活命,他放过牛、讨过饭,后来走投无路还当了几年和尚。就这么个从社会最底层爬上来的人,最后凭着一股子狠劲儿和运气,硬生生把元朝推翻,建立了大明王朝,坐上了金銮殿。

按说当了皇帝,该享享清福了吧?可朱元璋偏不,他的疑心病比谁都重。就拿上朝这事儿说,当时的官员们每天早上出门前,都得跟家人哭哭啼啼地交代后事,跟要上刑场似的。为啥?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今天会不会因为一句话没说对、一个动作没做好,就被朱元璋拉出去砍了。有一回,一个官员在家写了句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本来是想拍朱元璋的马屁,结果朱元璋说 “‘光’是说我当过和尚(光头),‘则’是说我‘贼’(则和贼谐音)”,直接把这官员满门抄斩了。你说这疑心病,是不是重到没边儿了?

朱元璋为啥这么多疑?其实说白了,就是 “穷怕了”“苦怕了”。他这辈子,从饿肚子都得抢着来,到坐拥天下财富和权力,这落差太大了,大到让他总觉得这一切跟偷来的似的,生怕哪天一睁眼,皇位没了,江山没了,自己又变回那个讨饭的放牛娃。就跟现在有些突然发了大财的人,总怕别人惦记自己的钱,晚上睡觉都得把银行卡锁在保险柜里,还得反复检查几遍一样 —— 越是来之不易的东西,就越怕失去。

可朱元璋把这份 “怕” 用错了地方。他不是想着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怎么把大明江山治理得更稳固,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盯着身边的人上。尤其是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在他眼里,这些人个个都像 “潜在的小偷”,随时可能抢他的皇位。

咱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也是大明第一猛将,当年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身上挨的刀伤比谁都多。可就因为徐达功劳太大,朱元璋总觉得他会谋反。后来徐达得了背疽,医生说不能吃鹅肉(背疽患者吃鹅肉会加重病情),朱元璋偏偏派人给徐达送了一只蒸鹅。徐达看着那只鹅,眼泪都下来了,知道皇帝是要自己死,最后只能含泪把鹅吃完,没几天就病逝了。

还有汤和,跟朱元璋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他算是少数能善终的功臣。可汤和的 “善终”,是靠天天装病装出来的 —— 他故意把自己的手弄伤,走路一瘸一拐,还跟朱元璋说 “陛下,臣老了,连拿筷子的力气都没了,哪还有心思管朝堂上的事啊”。就这么装了好几年,才让朱元璋放下戒心,没对他下手。

你说在这么个 “伴君如伴虎” 的朝堂里,刘伯温还能活得好好的,得多有智慧?可偏偏,刘伯温的 “聪明”,又正好撞在了朱元璋的 “枪口” 上。

二、刘伯温的 “麻烦”:太聪明也是错,“功高盖主” 成隐患

刘伯温本名刘基,浙江青田人(现在属温州文成),打小就是个 “神童”—— 别的孩子还在学认字的时候,他已经能背《论语》了;十几岁就考上了秀才,二十几岁中了进士,搁现在就是妥妥的 “学霸”。而且刘伯温不光读书厉害,还懂兵法、会谋略,甚至连天文地理、阴阳五行都略知一二,简直是个 “全才”。

当年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当将领的时候,就听说了刘伯温的名声,跟刘备三顾茅庐似的,三次去请刘伯温出山。刘伯温也确实没让人失望,自从跟着朱元璋后,他就跟开了 “上帝视角” 似的,帮朱元璋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最经典的就是对抗陈友谅那回。当时陈友谅带着六十万大军,号称 “百万雄狮”,来攻打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现在的南京)。朱元璋的手下都吓慌了,有的说要跑,有的说要投降,只有刘伯温站出来说 “别怕,陈友谅虽然人多,但他骄傲自大,咱们只要设个埋伏,就能打败他”。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话,在鄱阳湖设下圈套,最后真的以少胜多,把陈友谅的大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也成了朱元璋统一南方的关键一战。

还有选都城这事儿,当年朱元璋打下南京后,纠结要不要把都城定在这。有人说南京风水不好,容易出短命王朝;有人说应该把都城迁到西安或者洛阳。刘伯温亲自去南京周边看了一圈,回来跟朱元璋说 “南京背靠紫金山,前有秦淮河,是块‘龙蟠虎踞’的宝地,只要好好规划,能保大明百年安稳”。朱元璋听了他的话,最后把都城定在了南京,这才有了后来的明故宫。

可 “功高盖主” 从来都是臣子的大忌,刘伯温这么厉害,朱元璋心里早就开始犯嘀咕了。尤其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每次遇到难题,刘伯温都能轻松解决;每次朱元璋想不明白的事,刘伯温一分析,立马就通透了。这让朱元璋既依赖又害怕 —— 依赖刘伯温的智慧,害怕他的智慧哪天会用来对付自己。

朱元璋心里总琢磨:“这老小子啥都能算出来,我心里想啥,他是不是也知道?要是他想谋反,联合几个大臣,我能防得住吗?” 这种想法一旦冒出来,就跟野草似的疯长。再加上朝堂上有个叫胡惟庸的大臣,跟刘伯温不对付,天天在朱元璋跟前说刘伯温的坏话。

胡惟庸是啥人?他是当时的宰相,权力很大,总想独揽朝政,而刘伯温总在朱元璋面前指出他的过错,所以他一直记恨刘伯温。有一回,胡惟庸跟朱元璋说:“陛下,刘伯温在老家青田选了块风水宝地,说那地方‘有天子气’,他想把祖坟迁到那,这是想让刘家出皇帝啊!”

这话可把朱元璋的 “痛点” 给戳中了 —— 他这辈子最恨的就是有人觊觎他的皇位,不管这事是真是假,他都不能忍。于是,朱元璋的杀心,就这么一点点起来了。他开始琢磨,怎么找个借口,把刘伯温这个 “隐患” 给除掉。

三、刘伯温的 “自保第一步”:主动辞官,把 “权力” 这烫手山芋扔了

刘伯温多精明啊,他早就看出朱元璋对自己的戒心了。他知道,再待在朝堂上,迟早得掉脑袋。于是,在明朝建立没几年,刘伯温就主动向朱元璋提出辞官。

那天上朝,刘伯温故意弓着背,走路慢吞吞的,还时不时咳嗽两声,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他跪在金銮殿上,对朱元璋说:“陛下,臣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背了,朝堂上的事越来越力不从心了。现在天下太平,臣想回老家种种田、养养鸟,安度晚年,还请陛下恩准。”

朱元璋一开始还假惺惺地挽留:“先生是大明的功臣,当年要是没有先生,朕也坐不上这皇位。现在正是需要先生辅佐的时候,先生怎么能走呢?”

刘伯温心里门儿清,知道这是朱元璋的 “客气话”,要是自己真留下来,说不定哪天就成了刀下鬼。于是他接着说:“陛下,臣的本事已经用尽了,现在朝堂上有胡惟庸、李善长这些能臣,他们比臣更能辅佐陛下。臣回老家后,一定安分守己,绝不过问朝堂之事。”

朱元璋见刘伯温态度坚决,也知道再留着他反而容易生事,就勉强同意了。不过,朱元璋可没那么容易放过刘伯温 —— 他表面上让刘伯温回老家养老,暗地里却派了两个锦衣卫,乔装成老百姓,跟着刘伯温回了青田,天天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刘伯温每天见了谁、说了啥、吃了啥,甚至晚上几点睡觉,都得被这两个锦衣卫记录下来,定期汇报给朱元璋。你说这日子过得,跟被安装了 “监控摄像头” 似的,多不自在?

可刘伯温也没辙,只能小心翼翼地过日子。他回老家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就扛着锄头去自家菜园子里种种菜,或者坐在院子里写写诗、画会儿画。以前的老朋友听说他回来了,想来拜访他,都被他以 “身体不适” 为由拒绝了。为啥?因为他怕跟老朋友多说一句话,就被锦衣卫当成 “勾结大臣” 的证据,传到朱元璋耳朵里,那可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有一回,刘伯温的一个老部下路过青田,特意绕路来看看他。刘伯温在院子里跟他聊了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赶紧把他送走了,还反复叮嘱:“你赶紧走,别在这儿多待,要是被人看见了,对你我都不好。” 那老部下还纳闷呢,后来才知道,刘伯温是怕被朱元璋的人盯上。

就这么着,刘伯温在老家过了几年 “提心吊胆” 的日子。本以为自己这么安分,朱元璋能放过他,可他还是低估了朱元璋的疑心病,也低估了胡惟庸的坏心眼。

四、杀心再起:胡惟庸的 “毒计”,刘伯温被召 “回京城领死”

洪武六年(1373 年),胡惟庸又在朱元璋跟前告了刘伯温一状。这次他说的更邪乎:“陛下,臣听说刘伯温在老家不仅选了‘有天子气’的风水宝地,还偷偷训练家丁,说是要‘自保’,其实是想等时机成熟了谋反啊!”

朱元璋本来就对刘伯温不放心,听胡惟庸这么一说,更是火冒三丈。他立马下了一道圣旨,派人快马加鞭送到青田,召刘伯温回京城 “问话”。

刘伯温接到圣旨的时候,正在菜园子里摘黄瓜。他拿着圣旨,手都有点抖 —— 他太了解朱元璋了,所谓的 “问话”,其实就是 “回京城领死”。要是自己不去,朱元璋会说自己 “抗旨不遵”,直接派兵来抄家;要是去了,说不定就再也回不来了。

刘伯温的儿子刘琏急得直哭:“爹,咱不能去啊!去了就是送死!要不咱跑吧?”

刘伯温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跑?天下都是朱元璋的,咱能跑到哪去?再说了,我要是跑了,咱们刘家就真成了‘反贼’,到时候不仅我活不了,你们也活不了。只能去,看看能不能想办法,让陛下打消杀心。”

于是,刘伯温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行李,告别家人,跟着传旨的太监上路了。一路上,他都在琢磨:怎么才能让朱元璋不杀自己?硬拼肯定不行,朱元璋是皇帝,自己只是个退休的臣子;求饶也不行,朱元璋最看不起贪生怕死的人,越求饶,死得越快。

想来想去,刘伯温觉得,只能用 “文” 的方式 —— 朱元璋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他很在乎 “名声”,也很怕 “失民心”。自己可以写一首诗,既劝诫朱元璋别滥杀无辜,又表明自己没有二心,说不定能打动他。

于是,在去京城的路上,刘伯温就开始琢磨这首诗。白天赶路的时候,他就坐在马车上想诗句;晚上住客栈的时候,他就拿出纸和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反复修改。有时候一句诗不满意,他能琢磨到半夜。

经过十几天的赶路,刘伯温终于到了京城。他没急着去见朱元璋,而是先找了个客栈住下来,把那首诗再修改了几遍,确定没有任何问题后,才让人把诗送到皇宫里,交给朱元璋。

五、一首诗救全家:四句诗里藏 “玄机”,朱元璋被 “点醒”

朱元璋收到刘伯温的诗时,正在御花园里跟胡惟庸商量怎么处置刘伯温。他接过诗稿,漫不经心地打开,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诗:“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这四句诗的意思,他一看就懂。他拿着诗稿,越看越沉默,原本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原本紧绷的脸,也渐渐缓和下来。胡惟庸在旁边看着,心里纳闷:“陛下这是咋了?怎么看了首诗,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咱来拆解一下这四句诗的 “玄机”,你就知道为啥朱元璋会被打动了。

第一句 “大千世界正茫茫”,刘伯温是在跟朱元璋说:“陛下,天下这么大,您现在已经是皇帝了,拥有了整个天下,何必把心思都放在盯着身边的人、琢磨谁要谋反上呢?您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想想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怎么把大明江山治理得更稳固。”

第二句 “何必收拾一袋藏”,这里的 “一袋”,指的就是那些跟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刘伯温是在劝朱元璋:“陛下,这些功臣都是当年跟着您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们就像您的‘宝贝’,可您现在却把他们当成‘隐患’,一个个杀掉,跟把宝贝都藏在一个小袋子里,最后却把袋子弄丢了一样 —— 您杀了功臣,不仅会让其他大臣寒心,还会让老百姓觉得您忘恩负义,最后损失的还是您自己。”

第三句和第四句 “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这是刘伯温在拿历史说事。他是在提醒朱元璋:“陛下,您看看历史上的那些帝王,凡是能坐稳江山的,都是‘得民心’的;凡是滥杀无辜、失去民心的,最后都成了亡国之君。您当年打天下的时候,老百姓为啥愿意跟着您?因为您说要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是‘得民心’的。可现在您天天杀功臣、疑大臣,老百姓都怕您了,这要是再继续下去,大明江山就危险了啊!”

朱元璋拿着诗稿,想了很多。他想起自己当年讨饭的时候,看到老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心里发誓 “要是我当了皇帝,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想起自己打天下的时候,徐达、刘伯温这些老兄弟跟着自己,出生入死,从来没有二心;他还想起自己最近杀了那么多功臣,朝堂上的大臣们都怕自己,老百姓也不敢跟自己说实话 —— 这难道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

尤其是最后两句 “得道多助失道亡”,像一根棍子似的,狠狠敲在了朱元璋的心上。他突然意识到,杀刘伯温容易,可失去民心难挽回。要是自己真的杀了刘伯温,不仅会落下 “忘恩负义” 的骂名,还会让其他大臣更加害怕,甚至可能引发叛乱,到时候大明江山就真的保不住了。

而且朱元璋也明白,刘伯温这首诗,不是在 “教训” 他,而是在 “提醒” 他,更是在 “表忠心”。要是刘伯温真的想谋反,就不会写这种诗劝他,而是会偷偷搞小动作;他写这首诗,就是想告诉朱元璋:“陛下,我没有二心,我只是不想看到您因为疑心病,把大明江山毁了。”

于是,朱元璋就坡下驴,对身边的太监说:“传朕的旨意,刘伯温一路辛苦,让他在客栈里好好休养,等身体好了,再进宫见朕。另外,给刘伯温送些补品过去,让他补补身子。”

胡惟庸在旁边听了,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朱元璋是不想杀刘伯温了,可他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悻悻地退下去了。

刘伯温在客栈里收到朱元璋的旨意和补品后,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知道,自己这关,算是过了。

六、刘伯温的 “善终”:见好就收,回老家安度晚年

刘伯温在京城的客栈里休养了几个月,期间朱元璋也没再提 “问话” 的事,偶尔还会派人来问问他的身体状况,送些药材和点心。刘伯温心里清楚,朱元璋这是还在观察自己,不能有半点松懈。他每天除了看书、写诗,就是在客栈院子里散步,从不出门应酬,也不跟任何官员来往,生怕再被人抓住 “小辫子”。

直到这年冬天,刘伯温觉得朱元璋的戒心差不多消了,才再次上书,请求回老家养老。这次他在奏折里写得很恳切:“陛下,如今京城安稳,朝堂和睦,臣在京城也帮不上什么忙。臣年纪已大,思乡心切,想回老家陪伴家人,度过最后的时光,还请陛下成全。”

朱元璋这次没再犹豫,很快就批准了。不仅如此,他还特意派了一队侍卫护送刘伯温回青田,又赏赐了不少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算是给足了刘伯温 “面子”。临走前,朱元璋还召见了刘伯温一次,拍着他的肩膀说:“先生是大明的功臣,朕不会忘了先生的功劳。回去后好好养老,有什么困难,随时给朕上书。”

刘伯温知道,这是朱元璋在给自己 “画饼”,但他还是恭敬地谢了恩,然后带着侍卫,踏上了回老家的路。这次回青田,跟上次不一样 —— 朱元璋没再派锦衣卫盯着他,他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回到家后,刘伯温彻底放下了朝堂上的事,每天跟家人在一起,要么带着孙子在菜园子里摘菜,要么跟老朋友下棋、喝茶,偶尔还会写几首诗,记录自己的晚年生活。他再也不提自己当年的功劳,也从不跟人谈论朝堂上的事,就像一个普通的乡下老人一样,过着平淡而幸福的日子。

洪武八年(1375 年),刘伯温病逝,享年 65 岁。他虽然没能像汤和那样活到老耋之年,但在朱元璋手下的功臣里,已经算是少有的 “善终” 了 —— 不仅自己保住了性命,还让家人得以平安无事。后来,朱元璋虽然又发动了 “胡惟庸案”“蓝玉案”,杀了几万官员,但刘家因为刘伯温当年的 “明智”,始终没被牵连,一直安稳地生活在青田。

七、刘伯温的 “传奇后遗症”:从谋士到 “预言家”,老百姓为啥爱传他的故事?

刘伯温死后,关于他的传说却越来越多,甚至被老百姓神化成了 “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的预言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写的《烧饼歌》。

相传有一天,朱元璋在宫里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就听说刘伯温来了。朱元璋想考考刘伯温的本事,赶紧把烧饼藏在碗里,等刘伯温进来后,就问:“先生能算出朕碗里藏的是什么吗?”

刘伯温闭上眼睛,掐了掐手指,然后笑着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烧饼也。” 朱元璋一听,顿时服得五体投地 —— 他没想到刘伯温连自己吃了一口的烧饼都能算出来。后来,朱元璋又让刘伯温预言大明的未来,刘伯温就随口编了一首长诗,这就是《烧饼歌》。

《烧饼歌》里有不少 “预言”,比如 “燕子飞入京”,说的是后来燕王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打进南京城,夺取了皇位;还有 “万子万孙层叠层”,说的是万历皇帝的儿子、孙子在位时,明朝逐渐走向灭亡,最后亡在崇祯皇帝手里。这些 “预言” 听着特别玄乎,其实都是后人编的 —— 很多 “预言” 都是在事情发生后,有人故意往《烧饼歌》里加内容,营造出 “刘伯温早就算到” 的假象,跟现在的 “星座运势” 似的,都是 “事后诸葛亮”。

除了《烧饼歌》,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刘伯温 “机智断案” 的故事。比如 “公堂审石马”:有个老百姓的马丢了,到处找都找不到,最后急得没办法,说自己的马是被村口的石马 “吃” 了,还闹到了县衙。县官觉得这老百姓是疯了,想把他赶出去,可刘伯温当时正好在县衙做客,说要 “审审石马”。

他让人把石马抬到公堂上,然后对着石马大声说:“石马!你为何要吃老百姓的马?赶紧把马交出来,不然就把你砸了!” 说完,他又对围观的老百姓说:“谁要是看到过这匹丢了的马,赶紧说出来,要是隐瞒不报,就按同罪处理!”

围观的人群里,有个小偷正好偷了这匹马,藏在自己家里。他以为刘伯温真能让石马开口说话,吓得赶紧跪在地上,把偷马的事全招了。就这样,刘伯温没费吹灰之力,就帮老百姓找回了马。

还有 “智斗假神仙” 的故事:有个骗子假装是 “太上老君下凡”,在村里装神弄鬼,骗老百姓的钱,说只要给 “神仙” 捐钱,就能消灾免祸。老百姓都信以为真,纷纷把家里的钱拿出来捐给骗子。刘伯温听说后,就打扮成一个普通老百姓,去村里看骗子 “作法”。

骗子正拿着桃木剑,在台上跳来跳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刘伯温突然站起来,大声说:“你要是真的太上老君,就给大家露一手 —— 天上现在没下雨,你要是能让天上立马下雨,大家就信你;要是不能,就是骗子!”

骗子哪里会求雨,顿时慌了神,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刘伯温趁机揭穿了他的骗局,把他交给了县官。老百姓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都对刘伯温感激不尽。

这些故事虽然大多是虚构的,可为什么老百姓还愿意传、愿意信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 朱元璋时期的朝堂太黑暗,老百姓活得太苦,他们需要一个 “聪明、正直、有本事” 的人,来帮他们出头,来给他们希望。而刘伯温正好符合这个形象:他有智慧,能从朱元璋的刀下保命;他正直,能帮老百姓断案、除害;他忠诚,能为国家出谋划策。所以,老百姓才会把自己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刘伯温身上,把他传成了 “神仙” 一样的人物。

八、唠句心里话:刘伯温的智慧,不止是 “保命”,更是 “做人的学问”

家人们,唠到这儿,咱也该明白为啥刘伯温能成为朱元璋手下少有的 “善终功臣” 了。他的智慧,可不止是会写诗、会谋略,更重要的是他懂 “做人的学问”。

首先,他懂 “知进退”。在朱元璋对自己产生戒心的时候,他没有贪恋权力,而是主动辞官,把 “权力” 这烫手山芋扔了出去。要是他像胡惟庸那样,总想抓着权力不放,最后肯定会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其次,他懂 “察人心”。他知道朱元璋多疑、好面子,所以不用 “硬怼” 的方式,而是用写诗的方式,既劝诫了朱元璋,又给足了朱元璋 “台阶”。要是他直接跟朱元璋说 “你别杀功臣了,再杀就失民心了”,说不定早就被朱元璋拉出去砍了。

最后,他懂 “守本分”。回老家后,他从不跟官员来往,也不过问朝堂之事,安安分分地过日子,让朱元璋彻底放下了戒心。要是他像有些功臣那样,回老家后还摆架子、搞势力,肯定也逃不过朱元璋的 “清算”。

再说说朱元璋,他虽然狠辣、多疑,但也不是完全没 “理智”。他之所以会被刘伯温的诗打动,是因为他知道 “得民心者得天下”—— 要是把功臣都杀了,把老百姓逼急了,自己的皇位就坐不稳了。所以,他才会收住杀心,给刘伯温一条活路,也给大明江山留一条活路。

现在咱再看这个故事,也能学到不少道理。比如在职场上,要是遇到 “多疑的老板”,别跟老板 “硬碰硬”,要学会用老板能接受的方式提建议;比如做人别太贪,不管是权力还是金钱,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不然只会给自己惹麻烦;再比如,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别人的感受,给别人留 “台阶”,自己也才能走得更稳。

最后咱再唠一句:刘伯温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几百年了,但他的智慧和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他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多动脑子、懂分寸、守本分,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就像他在诗里写的那样 “得道多助失道亡”,只要你走的是正道,身边总会有人帮你,再大的坎也能过去!

要是你还知道刘伯温的其他传奇故事,比如他怎么帮朱元璋打陈友谅、怎么规划南京城,评论区跟咱分享分享,咱下次接着唠!

网址:刘伯温当年快被杀,急忙写下一诗保住性命,如今此诗几乎人人会背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2935

相关内容

朱元璋过河拆桥,枉杀功臣,军师刘伯温却凭借一首诗保全了性命
原创他是徐志摩学生,迷上民国最后的才女,写出一首情诗人人会背
如今再看欧豪当年的采访,再也无法聚齐的快男十强,或许欧豪会遗憾一辈子吧
当年《爱情公寓》里的小鲜肉如今也成了人人口中的大叔了?
武则天登基后写下大唐第一狂诗,李白也望尘莫及,如今人人都会背
北宋一7岁孩童写下的经典,小小年纪胆子挺大,终成文坛一代宗师
爱管闲事的白居易一怒写下这首诗,最后一句至今仍常被贴在公园里
当假冒的盲人不小心踏入真实的犯罪现场,他该如何应对才能保住性命?
刘诗诗 大皇子被杀,安帝勃然大怒,到底是谁杀了我的儿子
王维最美的一首诗,全文仅仅20个字,很多人会背却不理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