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奥传统到中国旋律,维也纳与上海的音乐对话

发布时间:2025-10-04 14:15

传统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传统文化美学#

9月底,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师生代表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各声部首席,在奥地利维也纳小金厅上演了一场东西方音乐对话,举办了“音乐之声——维也纳与上海之间的音乐对话”主题音乐会。

“音乐之声——维也纳与上海之间的音乐对话”主题音乐会

本次音乐会的一方是由上音管弦系党总支书记盛利领衔的上音师生,包括小提琴演奏家张洋、花卉、周铭恩、巩媛,中提琴演奏家沈子钰、林怡秀、韩继光,大提琴演奏家郭配垚、王丹迪等;另一方则是以维也纳爱乐乐团各声部首席为主体的音乐家们,他们代表着德奥音乐的传统。

音乐会以理查·施特劳斯歌剧封笔之作《随想曲》中的弦乐六重奏拉开序幕。这部20世纪中叶的作品,运用19世纪末的音乐语言,描绘着18世纪晚期的时空。六位分别来自维也纳与上海的音乐家,以“一西一中”的人员配置,结成三对艺术上的“孪生灵魂”。

六位分别来自维也纳与上海的音乐家

中国作曲家周龙创作的《中国民歌八首》成为另一焦点。作品精选陕北《兰花花》、云南《小河淌水》、江苏《茉莉花》等八首中国经典民谣,通过西方弦乐重奏形式重构中国音乐语汇,创造出“丝弦上的中国山水画”。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经过艺术化的提炼与管弦乐色彩的渲染,以其质朴的情感、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巧的现代笔触,打动了现场的西方观众。维也纳观众也用好奇与肯定打破了传统的音乐会礼仪,在每一首民歌演奏完毕后都热烈鼓掌。当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最后出场,台上的演奏家齐声喝出“哟嚯”的吆喝声时,全场观众热情被点燃。

音乐会的下半场由上音青年教师、小提琴家张洋担任独奏,首演上音作曲指挥系教授沈葉创作的新作《前奏曲——带色剪影》。《前奏曲——带色剪影》用音符作为色彩,勾勒出九个灵动、含蓄而又意蕴丰富的东方意象,形成电影一般的叙事效果。

音乐会终章,落在勋伯格早期浪漫主义的宏伟诗篇——《升华之夜》之上。在勋伯格那充满半音化旋律与丰富对位的音乐洪流中,两组音乐家弓弦完美交融,也成为了文化间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象征。

对于这次合作,盛利教授说,“音乐以其超越语言的特殊性,成为连接不同民族、沟通不同心灵的、最坚固也最美丽的桥梁与纽带。”

上音管弦系党总支书记盛利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王仲成参赞观摩本场音乐会。

“友谊之声”音乐对话之际,一场题为“中国与维也纳音乐传统对当今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影响” 的专题研讨会在维也纳举行。

网址:从德奥传统到中国旋律,维也纳与上海的音乐对话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4606

相关内容

推动中德音乐文化深度对话,上海音乐学院代表团赴德交流
德奥音乐剧引进中国十年,它如何改变中国观众和市场?
《思想的年代:对话维也纳的艺术、思想与科学》|每日一书
《海上生民乐》音乐会在悉尼歌剧院举行
音乐对话自然与未来,2025上海夏季音乐节公布节目阵容
维也纳美泉宫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中国巡演开启
“上海是心灵归宿,也是新的起点”,在音乐展中听见叶小钢的“潮起云归”
布鲁克纳交响曲与艺术歌曲交相辉映 中央歌剧院演绎德奥音乐经典
中奥师生哈尔滨再续友谊
寻找奥德彪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