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共建共享、深度译介、温故知新、个体叙事

发布时间:2025-10-16 12:05

亲子阅读,共享故事中的奇妙世界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乐趣# #健身运动乐趣# #亲子活动乐在其中#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分论坛五“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分别主办A、B两个分会场,围绕共建共享学术渠道、数智时代的国际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和全球南方国家的文化外交和艺术交流三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A会场:期刊联盟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A分会场上,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世界中国学研究期刊联盟”正式发起成立。该联盟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期刊提议,旨在凝聚全球中国学期刊力量,整合学术资源,推动共建共享,以促进中国学研究的繁荣与文明交流互鉴。联盟倡议迅速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响应。作为创刊三十年的《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教授指出,联盟旨在成为连接全球中国学者的“学术渠道”,推动世界中国学加速发展。新创会刊《中国学》主编沈桂龙教授强调,联盟的成立是对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仍由西方主导的重要回应,是中国学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举措。

B会场:青年之声推动中国学走向未来

B分会场汇聚了来自五大洲13国的22位外籍专家,与中国11所高校等机构的13位专家,面对面探究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新未来、新方向。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在开场主持中特别强调,在当前全球“中国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尽管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人数日益增多,但能潜心学术、立志成为汉学家的青年才俊却“升中有降”。面对这个“碎片化与相对浮躁的时代”,本次论坛的召开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它旨在鼓励更多青年才俊沉潜于中国与世界的学问之中,为弥补世界汉学青年人才短板贡献高校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副书记魏晖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世界汉学与中国学是“活着的学问”,不是凝固的历史陈迹,而是随时代涌动的思想源泉。他强调,新时代呼唤“新汉学”,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中国唯一设有“世界汉学与中国学”专业的高校,正通过“世界汉学中心”“汉学家理事会”等平台,构建全球汉学学术共同体,推动文明互鉴。

在主旨演讲环节,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化研究》主编韩经太先生提出“感悟诗意中国之青春气象”,强调从审美与情感维度理解中国;关西大学荣休教授内田庆市则从“域外汉语资料的多视角研究”出发,揭示“域外汉语资料”对中国学研究的价值;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翻译中心主任、教授,蒙中友好协会副会长其米德策耶探讨“四大全球倡议”的内在逻辑,指出中国理念对全球治理的启示;美国威廉玛丽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学系教授魏美玲则以1950–1960年代中国与亚非拉的舞蹈交流为例,提出“舞蹈交流”作为第三世界团结的实践形式。

在青年学者沙龙与圆桌座谈中,多位青年学人围绕“数智时代的国际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全球南方国家的文化外交和艺术交流”两大议题分享了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仲思指出,西方年轻人正通过抖音等新媒体接触中国,但往往停留在表层体验。他观察到,美国学生因实用主义倾向与AI翻译工具的普及,对中文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而这恰恰阻碍了他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智慧与思想体系。

真正的中国学研究必须深入文明的内核,以便更好地“温故知新”。意大利米兰大学博士生、自由译者乔影以《黑神话:悟空》为例,阐释“中华性”是一个不断被青年参与建构的动态过程。他指出,游戏中65%的玩家年龄在30岁以下,他们不仅消费内容,更通过二次创作、影评、数据分析等方式参与文化记忆的再生产。他认为,该游戏之所以能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正是因为它根植于《西游记》等经典文本所积淀的“文化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当代转化。正如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所言:“若想讨论创新,必须从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出发。”

在学术交流之外,多位青年学者强调了非官方的个体叙事展示一个真实、多元、有温度的中国。种种案例共同说明,民间的、艺术的、个体的交流,往往是国家间文化认知与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石。

世界中国学的未来,不在于单向的知识输出,而在于双向的文明对话;不在于符号的浅层传播,而在于文化的深度译介;不止步于宏大叙事,还在于民间的细微连接。唯有跨越屏幕与国界,从语言与传统中创新,聚焦真实个体,才能看见由无数声音构成的中国。

责任编辑:李盼(EN057)

网址: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共建共享、深度译介、温故知新、个体叙事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6733

相关内容

世界中国学大会|张焮:打破学科藩篱,构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
世界中国学大会|世界中国学大会闭幕,54部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发布
世界中国学大会|徐宝锋:这是一次全维度、开放的大会
东西问·中国学|杨慧林:“中国学”何以是“世界的”?
深圳青年艺术团携手珠江影业传媒共建大湾区青年影视人才新生态
世界中国学大会|施寒微:“君子”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让世界感受中国青年锐气,纪录片《青年看世界》收官
讲座预告 | 《论语》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史述与文化诠释
(东西问·中国学)李伯重: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如何相连?
汉学家程思丽谈李约瑟与“中国学”结缘之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