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陕西西安:依托“唐诗文化IP”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生活知识# #传统文化#
央广网西安10月27日消息(记者陈锵 实习记者陆显翊)“唐都长安不仅是政治中枢,更是诗歌创作的大舞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双怀点明了千年来深植的城市基因。
作为唐都长安所在地,陕西西安是唐诗创作的渊薮与高峰。据考证,现存逾5万首唐诗中,“长安”二字出现过1400余次,3000余位诗人曾驻足于此,半数留下传世之作。如今,这座城正依托深厚的诗学积淀,系统实施“唐诗之都”建设,让千载诗句跃然街巷,活化历史资源赋能文旅融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西安城墙景色(央广网发 西安城墙管委会供图)
“唐诗是大唐的文化名片,同样也可打造为今日西安的文化品牌,这不仅能让地方文化活起来,还可借助多元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常活常新的魅力。”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畅揭示了唐诗跨越国界传播的内在规律。
千年积淀 城诗共生的文明基因
城墙之下,流淌着千年不绝的诗韵。作为唐代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核心舞台,彼时的长安城以其国际化大都市的体量、规整网格化的布局以及政治中枢与文化熔炉的地位,为唐诗提供了丰沃土壤。
王双怀说:“从汉唐宫阙的雄浑气象,到万国来朝的威仪盛景,再到棋盘格局的城市智慧,巍峨宫殿、丝路驼铃、曲江胜景、市井烟火,共同构成了诗人笔下的‘盛世图卷’。”
李白举杯邀月,杜甫凭轩观涛,白居易折柳赋别……一代代诗人将政治抱负、生活图景与山河壮丽谱就史诗。这些宏大叙事,如今在大明宫遗址、大雁塔、乐游原等历史遗迹中得以无声诉说。
王双怀说,“唐诗发生于丰富多彩的唐代社会生活和辉煌的时代,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唐诗都展现出永恒的魅力,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秦岭终南山风光(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立足这份辉煌遗产,西安正通过为期三年的《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系统化建设全球辨识度的唐诗之都。以“诗道终南·心意长安”为口号,唐诗之都从理论研究及发展规划工程、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文商旅深度融合工程、品牌塑造重点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项目五个方面启动,包含26项任务。
在文化遗产保护提升方面,将加强对唐诗文化资源的管理、研究和活化利用;文商旅深度融合工程上,将全面盘点唐诗元素的景区资源,打造唐诗旅游线路、唐诗旅游目的地等。当前,西安市正梳理大雁塔、华清池等唐诗遗迹点位,设置“唐诗文化资源保护统一标识”。这份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彰显了西安守护千年文脉、赋能当代发展的坚定决心与文化自觉。
“今天,不是西安重新发现了唐诗,而是唐诗早已融入西安人的日常。西安打造唐诗之都文化工程是一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与战略意义的举措。”刘畅告诉记者,唐诗离不开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基因,也离不开长安人的世代相承。“当明月在西安升起,西安人举头望见的,就是李白心心念念的、跨越千年而来的‘长安一片月’。这就是文化基因在血脉里的传承。”
古韵新颜 活态传承的当代实践
西安正致力于突破简单的文化陈列,通过多元场景让千年诗意焕发新生,将“诗中的长安”融入“城中的生活”。在大唐不夜城,身着“胡姬”衣裙的“不倒翁小姐姐”随乐曼舞,绚烂夜色与霓虹灯光下的各类互动装置吸引游人沉浸盛唐风华。
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的震撼演绎、《中国诗词大会》西安专场,以及《文物会说话》等系列活动,成功实现历史与现代交融。
文化资源的活化不仅体现在场景营造,更落地于文旅融合。据介绍,西安市精心策划“跟着唐诗游长安”,以四季变化串联《唐诗里的长安》推介,计划以李白杜甫等诗人足迹和名句为导引,推出“曲江流饮辋川烟”朝圣之旅、“秋风生渭水”怀古之旅等具象化产品。

秦岭脚下的千亩荞麦花海,古韵十足(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在空间活化上多点开花:在蓝田县辋川溶洞景区,300余条唐诗通过光影技术展示。蓝田县扎实推进蓝关古道、王维辋川等 “唐诗之路” 重要节点及唐诗遗迹文化遗存修缮保护工作,推出3条唐诗主题旅游路线;
在长安区,推敲园、少陵园、韦氏故里等多个唐诗主题公园相继落成。2023年,当地围绕樊川大道唐诗文化带、子午大道艺术文化带、学府大街文创文化带、环山路文旅融合带,打造“两纵两横多节点”的文化旅游新布局;
曲江新区持续推出全新沉浸式互动演艺,并持续开展话剧《长安的荔枝》《长安十二时辰》全国巡演,打造系列IP演艺,构建全新文化体验……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数字技术展示的兵马俑,便利游客近距离“触摸”(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告诉记者,“唐诗之都”构建的核心是将抽象的盛唐气象与诗性精神转化为具身的文化实践范式,“空间活化”是其关键抓手,力求历史意境再生。她建议,“打造可持续的‘唐诗故事场景’,在故事发生地引入活态传承人入驻唐诗文化空间,让他们成为新的‘长安客’进行创作。结合AR等技术激活历史场景关联,让唐诗艺术无缝融入城市吃住行游购娱方方面面,回归当代生活。”
“唐诗之都的生命力在于全民参与。”王双怀说。他呼吁:构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体系,建立系统性的唐诗主题博物馆及资料库,将唐诗融入传统节庆、联动教育体系(如唐诗写作营),真正构筑从课堂到社区、从学者到市民的“诗学共同体”。
这份努力正在释放成效。据数据统计,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西安共迎来2007.75万人次游客,创造了199.59亿元的旅游总收入,印证了政策与市场创新合力的驱动作用。
文明使者 辐射世界的文化符号
“唐诗之都的终极价值远超旅游本身,在于复兴城市灵魂、重铸国民精神,并参与全球文明对话,”张燕总结,长安是中华文明的“诗心”,唐诗则是人文交流的“文化使者”、情感的“解码器”、文明对话的“历史见证”和中国形象的“柔性塑造者”。
张燕认为,作为中华文明献给世界的“通用语言”,当西安街巷重新弥漫盛唐的诗酒风华与开放气度,唐诗才能穿越千年而真正获得不朽的生命力。
实现这一愿景,需深植文化根基,更需精准国际表达。刘畅以东亚汉诗传播为例:“唐诗能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产生深远影响,除艺术高妙外,更因其繁华的时代背景、自身的真情实感。其传播奥秘在于当地文人主动‘选择性吸收’与‘在地化再造’。”这启示今人:输出具有亲和力、易于理解、能引发深层情感共鸣的内容,并鼓励本地人以本地方式讲述“本地化”的唐诗故事,是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持久工程。
据此,张燕提出系统方案:需协同“兵马俑”“丝绸之路”等IP,更突出唐诗的文化内涵与情感穿透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具体路径包括:创设“长安国际诗歌节”及李白、王维诗歌奖,将“长安”升维为活态世界文化符号;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打造“丝路唐诗之旅”跨国产品,唤醒丝路记忆;构建多语言“数字长安”云端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球用户以母语与虚拟诗人对话,让唐诗真正跨越语言障碍,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家园。
“‘互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刘畅补充说,“唐文化本身即融汇多元文明元素。建设‘唐诗之都’,既要立足本体讲深讲透、讲活其精神价值,这是最根本的‘世界性’,也要敞开怀抱展开文明对话,了解全球期待。借鉴优秀文化产品出海经验,开发以唐诗为灵感的游戏、影视、数字文创,精准设计投放文化项目,用当代语汇让世界感知唐诗的蓬勃生机。
诗心通世界,长安立潮头。西安,这座曾以脚步丈量诗行足迹的千年古都,正借力空间活化、数字赋能、教育浸润、国际传播,让唐诗的身与心再次康健、生机勃发。
网址: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陕西西安:依托“唐诗文化IP”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8716
相关内容
文化中国行|齐白石的数字艺术展揭幕,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聚焦高质量发展丨陕西西安:文化赋能绘就千年古都新图景
首届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高峰论坛在京开幕
西安外事学院成立全国首个西安鼓乐研究院
全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研讨会在陕西召开
陕西西安:贵妃花灯亮了
彰显文旅发展新活力 第九届丝博会首次设立文旅消费展
西凤酒亮出中国白酒文化名片
“助力非遗文化秦腔艺术传承公益项目”落地西安
书单丨唐诗与宋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