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推出,填补百年上海儿童史的空白

发布时间:2025-11-20 22:02

儿童剧场:上海儿童艺术剧院,看儿童剧增长见识 #生活知识# #家庭生活# #家庭旅行建议# #亲子旅游目的地#

作为上海首部儿童文学史,《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的出版既是对百年上海儿童文学的献礼,也是对以陈伯吹先生为代表的上海儿童文学前贤的致敬与告慰。

《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李学斌 李燕/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年9月,当我从偏远的大西北小县城宁夏平罗来到上海读研究生时,才第一次知道上海儿童文学,也逐渐了解了陈伯吹先生作为上海儿童文学泰斗的崇高品格与不凡业绩。遗憾的是,未及我前去拜谒,先生就于次年11月仙逝。

1999年8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一个偶然机会,听一位师长说起陈伯吹先生生前曾留下嘱托:上海要有“上海儿童文学史”和“上海少年儿童报刊史”。初听信息,心中颇受震动: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源地和重镇,百年上海儿童文学理应有自己的文学史和报刊史!

2010年7月,上海作家简平撰写的《上海少年儿童报刊简史》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至此,陈伯吹先生的嘱托部分实现。然而,上海儿童文学史的空白依然在延续。

实际上,在此之前,国内地域儿童文学研究已悄然兴起,并渐成风气——《东北儿童文学史》(1995年)、《发展中的内蒙古儿童文学》(2004年)、《广东当代儿童文学概论》(2005年)、《重庆儿童文学史》(2009年)、《湖南儿童文学史》(2015年)、《贵州儿童文学史》(2016年)……纷纷推出。相较之下,作为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龙头老大”和“排头兵”,上海儿童文学无史的缺憾显得格外醒目。

2015年8月,我申报的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上海儿童文学创作研究”获得立项。研究推进中,我多次与刘绪源先生探讨,向他请教。其间也曾谈及上海儿童文学无史的话题(在我的认知里,绪源先生自是担纲上海儿童文学史撰著的不二人选),绪源先生颇觉无奈:作家作品众多,史实头绪繁杂,工程浩大,精力有限,实非一人之力可为。那时,绪源先生广受好评的史著《中国儿童文学史略(1916—1977)》刚出版不久,正致力于幼儿美学力作《美与幼童》的撰述,的确无暇考虑上海儿童文学史的编写。

就在我期待绪源先生完成手头著述后适时开启上海儿童文学史撰写时,2018年1月10日,先生竟遽然离世……

上海儿童文学无史的状况到底还要延续多久?没有人知道答案。

于是,当陈伯吹、贺宜、方轶群、李楚城等诸多第二代上海儿童文学作家仅仅因为籍贯原因而被当作其他省份儿童文学代表性作家的时候,上海儿童文学无史的窘迫进一步被放大了。现实中,时常可以听到“上海儿童文学要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宏愿和展望,可面对上海儿童文学辉煌的历史,我们竟然连最基本的追根溯源都没有,更遑论正本清源?至此,尽快推出一部《上海儿童文学史》不惟必要,更成为时不我待、迫在眉睫之亟需!

然而,百年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灿若群星,作品浩如烟海,史实庞杂纷繁,短时间内想推出一部《上海儿童文学史》又谈何容易!好在凡事筚路蓝缕,终将玉汝于成。经过几年的筹划,终于在2022年秋天初步组建了团队,并确定了“化整为零,分段推进;立足文学,多维呈现”的编写思路。具体说,就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将百年上海儿童文学划分为近现代(1875—1949)和当代(1949—2025)两个时段,并细分为“发生期”“自觉期”“发展期”“嬗变期”“成熟期”“转型期”“繁盛期”“拓展期”等八个时期,预计在六年当中分“两步走”:先期推出上部《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再用三到四年时间,完成下部《上海儿童文学史(1949—2025)》。如今,历经三年的筹划、组织、研讨、编撰,四十余万言的《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终于得以付梓。

至此,上海儿童文学无史的历史已然成为过去。

相较国内其他地域儿童文学史,《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在编写体例上摒弃了地域视角的单一线性叙事,采取跨学科、整体性、多维度、动态化史述理路,立足空间维度、时间脉络、文化生态、制度影响等要素而全方位探寻近现代上海儿童文学发展脉络、过往品貌。其中,空间维度包含“地理意义的上海、文学意义的上海和社会意义的上海”三个层面,以动态性、开放性、包容性看待上海儿童文学的地域界定与作家身份归属,由此体现“海派文化”与都市“现代性”对近现代上海儿童文学之塑形;时间脉络呈现的是上海儿童文学发展的前后次序与内在逻辑关系;文化生态既关涉上海儿童文学的“海派”特质,又融汇都市文化的多层内涵;而制度影响则着重考察上海儿童文学发展与中国近现代童书出版、学校教育、社会接受之间的密切关联,其中映现着近现代上海儿童文学的生产、消费与传播机制。

简言之,就是依托“大文学史”视角,以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变革为背景,观照上海都市童年之面相;以近现代儿童观嬗变为参照,透视上海儿童文学发展之轨迹;以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为轴心,探析近现代上海儿童文学之品格;以都市童年现实为镜像,映现上海童年文化之变迁……基于这样的视角,上海儿童文学显然就不是单线索文学发展脉络展示与板块状作家、作品集合呈现,而是一个由创作、译介、研究、出版、教育、传播共同构成的由内而外的同心圆式童年文化生态圈。其核心为上海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和创作脉动,毗邻轴心的内圈是儿童文学译介、研究和童书编辑出版,由内圈向外拓展,则是儿童文学教育和跨媒介文学传播。

由此,如今这部《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并非由上海籍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所营构的区域性、地方性儿童文学史实汇编,而是葆有涵容广泛、兼收并蓄、引领风尚、辐射全国的全局性、开放性、超越性文学特质,它相当程度上标示着近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基本脉络、整体风貌。换言之,上海儿童文学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学,而是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文学现象。其不仅参与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整体建构,甚而本身就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主脉或主体。在这一点上,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儿童文学多达三分之二的作家、作品都出自上海,且上海儿童文学发展与中国儿童文学进程高度叠合就是明证。

基于此,《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的出版对上海儿童文学来说,就不只是文化“补白”,更有“探索进入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路径”(李星辰博士语)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当然,“百里之行半九十,千尺竿头须再攀”,就已逾150年的上海儿童文学进程而言,《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还仅是百年上海儿童文学的半部“史”。路漫漫其修远,恒求索当有期。为百年上海儿童文学承前启后之发展计,也为了《上海儿童文学史》之精要、圆满,我自当与儿童文学同道不懈攀缘、继续拓进。

最后,诚挚感谢上海文学界领导、作家、学者及其他热心人士对《上海儿童文学史》的支持;感谢少年儿童出版社领导和编校、设计、制作人员的辛劳付出。谢谢所有关心上海儿童文学的人们。让我们一起为百年上海儿童文学喝彩、鼓呼、助力!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

网址:《上海儿童文学史(1875—1949)》推出,填补百年上海儿童史的空白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43998

相关内容

祝各位大儿童,小儿童,儿童节快乐
那个曾经填补我父爱空白的人,终究还是选择了离去
“童声漫游上海”系列城市形象短视频元旦全球发布
儿童乘机“无陪伴服务”有哪些注意事项?
直播预告!第35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颁奖仪式即将启幕
优秀儿童图画书作品长沙展出 启发儿童感知中国文化
全天候不打烊!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和平书院开馆
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
上海书展丨熊月之领衔,探索上海前世今生持续发展奥秘
第九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奖结果揭晓,颁奖典礼11月在沪举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