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公开课超有料!三位作家走进潍坊的社区、学校
参加社区或学校组织的讲座,增进社区文化氛围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文化生活# #公共讲座#
新派讯11月27日,全国文学志愿服务联席会议专题培训班开班暨中国作协文学志愿服务团成立仪式在潍坊市举行。当日,组织开展了文学志愿者分享活动、“文学照亮生活”——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三位作家到社区、学校开展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
小说灵感来源于生活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刘建东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建东作为中国作协文学志愿服务团作家,走进奎文区梨园街道樱园社区,以“小说的发生和发展”为主题,从个人的创作经验到文学发展的普遍经验,详细讲述小说的灵感与来源、如何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等内容,与潍坊的众多文学爱好者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创作经验,并与大家进行文学交流。
刘建东认为,小说的灵感来源有很多,但首先肯定是来源于真实生活,文学创作者只有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思考,记录时代、记录时代中的人和事,让读者在小说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思考,这部作品才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
在文学创作中,灵光乍现的想法和思路同样很重要。刘建东表示,创作好的文学作品,需要充分的艺术创作准备。因此,当迸发出这种奇思妙想时,不一定急着动笔,可以先捕捉这个灵感,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储备、文学经验进行“深思熟虑”,如此方能把灵感充分挖掘运用,让其在创作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刘建东结合诸多经典作品,向听众生动阐述了灵感是如何在作者心中孕育、挖掘、创作并最终转化为文学作品。像《罪与罚》和《红与黑》等作品,最初的灵感来源都是真实的社会事件,作者用自己的深刻思考和高超的创作技巧,打磨出经久不衰、能够在文字中揭示人性复杂性的文学经典。他还高度重视细节描写对小说创作的重要作用,并以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为例,深入剖析了注重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交流中,刘建东还动情讲述了自己创作的几部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从灵感来源到作品构思、再到文学创作和作品诞生的全过程,听众仿佛随着他的创作故事走入他的文学世界,大家都受益匪浅。
在互动环节,多位听众踊跃提问,问题涉及AI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中篇小说如何构思、创作过程中灵感不足、如何看待人物原型和文学形象的关系等多个层面,刘建东针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精彩回答,现场掌声不断。
奎文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傅彩霞听完刘建东的讲座,收获颇丰。她表示,刘老师的很多观点、看法让她很受启发,让她对以后的文学创作有了新的感悟。
文学爱好者邱文英在现场提了几个问题,刘建东均给予细致解答。“刘老师讲课深入浅出、特别精彩,最后解答的几个问题都直击问题核心,让我豁然开朗,今天来得太值了”。
通过本次讲座,现场听众们受益匪浅,对小说创作的灵感来源、艺术创作准备、作品构思技巧、细节刻画等都有了更深层次了解,对下一步如何提升自身创作能力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故乡是作家创作的源泉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玉栋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作为中国作协文学志愿服务团作家,在潍坊学院以“作家与故乡”为主题开展文学志愿服务,为高校师生带去一场生动的文学公开课。
讲座伊始,刘玉栋表达了对此次交流机会的珍视。他感慨道:“来到潍坊学院,与大家交流文学,我感到非常开心,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他回顾了自己从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32年的文学历程,分享了在编辑刊物、写作和读书过程中的个人感受与认识,强调了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的紧密联系。
刘玉栋以“作家与故乡”为核心,结合自身经历和中外文学案例,深入探讨了故乡对作家创作的深远影响。他提到,此前走访江西永丰县欧阳修的故乡时,感触颇深。“故乡关乎一个人的童年和成长,它是作家形成创作空间和阵地的基础。”刘玉栋说,“对一个地方爱得越深,写出的东西就越深厚。”
他进一步以国内外作家为例,详细阐述了故乡如何塑造作家的气质与语言。从鲁迅的绍兴到莫言的高密,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到马尔克斯的马孔多,他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证,展示了不同作家如何将故乡转化为独特的文学领地。例如,他特别分析了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丈夫》,指出其作品中浓郁的江西风味不仅展现了地域文化特色,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泽。刘玉栋强调:“一个人的气质和语言都会影响到作家,而故乡正是这种影响的根源。”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刘玉栋始终强调一个理念,即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扎根于特定的土壤,却又能够超越地域限制,触动普遍的人性。他鼓励青年学子们不要忽视身边最熟悉的一切,因为那里可能就藏着最珍贵的文学素材,引发了在场师生对文学与故乡关系的共鸣与思考。
讲座结束后,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位学生感慨:“以前总觉得文学创作离我们很遥远,今天才明白,我们每个人的故乡都是一座文学富矿。”许多学生也纷纷表示,此次公开课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理解,也激发了自己对故乡文化的重新审视与热爱。
文学照亮生活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 李燕燕

11月27日,潍坊广文中学培真讲堂内座无虚席,掌声阵阵。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茅盾新人奖获得者李燕燕以“结缘文学”为主题,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兼具启蒙意义与专业指导的文学公开课。
文学的缘分,始于诗词与生活的邂逅。讲座伊始,李燕燕便以互动提问点燃现场气氛:“大家脑海里有哪些形容初冬的句子?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自创的感悟。”在同学们的积极回应中,她感慨道,“诗词就像藏在心底的种子,会随着人生境遇生根发芽,这便是文学的力量”。谈及文学与生活的联结,李燕燕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文学是形象思维的过程,需要我们把生活中的具象作为参照物。她现场引导同学们观察校园里的落叶,并以“枝头最后四片树叶”为题展开创意构思。同学们的奇思妙想让她赞不绝口:“文学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生活细节的拓展,大胆想象就能让平凡事物绽放光彩。”
在分享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时,李燕燕更是为同学们带来干货满满的实用技巧。她强调词语练习要日积月累,写作是一个不断调整词语进行修改的过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文字打磨的魅力。针对场景与细节描摹,她提出可以通过动作、神态的补充,让文字更具画面感。她还特别强调:“写作先求‘意顺’,再顾‘文顺’,先理清逻辑顺序,才能让表达自然流畅。”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问题涵盖“作文如何巧妙点题”“缺乏写作素材怎么办”“立意一定要深刻吗”等。李燕燕以自己的采风经历为例,分享写作中“以小见大”的技巧;针对素材匮乏的困惑,她鼓励大家用心观察生活;谈及立意,她告诉同学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写透表面的细腻情感同样动人,真诚永远是写作最核心的底色。
整场讲座中,李燕燕以亲切的口吻、鲜活的案例,将文学与生活、阅读与写作的奥秘娓娓道来。同学们专注聆听、积极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文学魅力,收获写作方法。此次文学公开课不仅为广文中学的同学们带来宝贵的文学启蒙,更点燃大家热爱阅读、勤于创作的热情,让文学之光照亮青春成长的每一段旅程。
来源:新派客户端
编辑:张永超 李新花
一审:贾春毅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网址:文学公开课超有料!三位作家走进潍坊的社区、学校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45200
相关内容
“文学照亮生活”——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江津开讲中国作协第二届全民阅读季文学公开课在九龙坡区开讲
文学走进社区 “最美民政烟火气——市民眼里的上海”阅读推广活动在沪举办
这些从潍坊走出的文学巨匠,有6位是诸城人!
第二届“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走进东莞展开文学采风交流
陈都灵娱乐超有料娱乐
哥玩游戏从无败绩!搞笑 娱乐超有料
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上海高校美育公开课走进上海民族乐团
港澳作家共话文学“乡情”
忘记老花眼这件事…王彦霖 张新成 娱乐超有料 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