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丨扬州VS盐城:一曲淮韵两地情
江苏扬州瘦西湖,湖面清凉,古典园林韵味十足。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避暑胜地#
9月27日,“苏超”赛场上,盐城队将客场对阵扬州队。绿茵场上的激烈交锋,恰似盐城与扬州两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盐城的豪迈坚韧与扬州的婉约雅致交相辉映,既彰显各自独特的魅力,又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汲取养分、共同成长。
这场比赛,不仅是速度与技巧的比拼,更是一次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让激情与底蕴在绿茵场上同场绽放。
一门戏,两座城:雅韵出淮扬
淮剧,作为我国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其孕育与发展和盐城、扬州这两座城市紧密交织。
淮剧的源头可回溯至盐阜民间的说唱传统。历史上,每逢灾年或者农闲时节,当地农民与手工业者便会手持器物,以“门叹词”的形式沿门乞唱。这种质朴且带着泥土芬芳的表演形式,宛如一颗种子,在盐阜大地上悄然种下,成为淮剧艺术的最初萌芽。随着时光流转,“门叹词”与本地祭祀性的“香火戏”深度交融,二者相互借鉴、彼此渗透,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粗犷豪放、内容贴近生活的民间戏曲形态,这便是淮剧的雏形。
盐城建湖,是淮剧的主要发源地。建湖地区发音端正、清晰的官话,十分贴合戏曲表演的传播需求,自然而然地被确立为淮剧的标准舞台语言。从原始唱腔的日积月累,到舞台语言的规范统一,再到早期艺人队伍的精心培育,盐城为淮剧筑牢了扎根民间的深厚文化土壤,让淮剧拥有了坚实的生存根基,赋予了淮剧“生命之根”。
若说盐城为淮剧奠定了生存之基,那么扬州则推动淮剧实现了“艺术之魂”的升华。清末至民国初期,盐阜地区的淮剧戏班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纷纷南下,踏入扬州这片戏曲的沃土。当时的扬州,作为江淮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戏曲氛围极为浓厚,扬剧、昆曲、徽剧等成熟剧种在此争奇斗艳,汇聚了丰富的艺术精华。同时,扬州稳定的演出市场与广泛的观众群体,既为淮剧提供了展示平台,也倒逼艺人们不断打磨技艺。正是在扬州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浸润和市场历练中,“淮剧”这一名称得以最终确立,这标志着这一曾经局限于民间的“小戏”,正式成长为成熟的舞台艺术。
随着淮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盐城与扬州作为其核心流布区,更以“根魂相依”的共识,共同肩负起保护、传承、研究与推广的责任。
从盐城的“根脉深扎”到扬州的“灵魂升华”,“根”与“魂”的相辅相成,不仅是淮剧艺术的独特发展基因,更成为江淮地区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见证。
海风骨,河韵魂:文化系古今
盐城与扬州在文化发展上呈现出高度的协同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地拥有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这种深层次的共性,为两地文化的共生共荣提供了丰沃土壤。
文化共性的首要体现是语言的高度相通。江苏省内方言错综复杂,“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十分普遍,而盐城与扬州却同属江淮官话(特别是洪巢片)。两地在语音语调、常用词汇、语法习惯乃至俚语表达上均显示出显著的亲缘性。例如,盐城人听到扬州话里的“乖乖隆地咚”,或是扬州人理解盐城话中的“什呢东西”,几乎无需语言转换即可心领神会。这种与生俱来的语言亲近感,极大地降低了沟通障碍,为双方在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更深层次的交流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语言的相通为文化风貌的深度融合铺平了道路,搭建起两地之间易于产生深层共鸣的精神桥梁。从文化禀赋来看,盐城地处黄海之滨,其文化性格在江淮农耕底色之上,融入了千年煮海为盐、依水渔耕的独特历史,沿海区域呈现出因盐而兴的开拓、质朴与坚韧;扬州则依托京杭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在南来北往的漕运与商贾云集中积淀出精致、闲适且兼容并包的市井文明。表面看来,一者偏重“蓝色”的海洋文明,一者偏重“金色”的运河文化,似乎路径各异。
然而,正是由于同属江淮文化圈这一宏大背景,两地的文化并未走向疏离,反而在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以及节庆礼仪、饮食风尚等多个层面,表现出显著的亲缘性。这种深层次的价值共鸣,使盐城与扬州的文化内核始终相通,紧密相连。
在长期的交融中,两地文化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双向滋养。盐城的海洋文化为扬州的市井生活注入了豪迈与质朴的气息;而扬州的文化表达,则使盐城的民间艺术增添了一份雅致与细腻。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不仅未削弱各自的个性,反而在强化共同文化底色的同时,让两地文化的特色更加鲜明,魅力倍增。
千里羽,万里风:生态贯长空
当我们的目光从底蕴深厚的淮扬文化移向广袤无垠的自然天空,便会发现,盐城与扬州之间不仅存在文化层面的无形默契,更在候鸟迁徙的轨迹上呈现出清晰的生态呼应。文化上的“同根同源”,恰似一个精妙的序章,为生态意义上的“同路同归”写下注脚。
盐城拥有绵延数百公里的滨海湿地,其中作为第一期核心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许多候鸟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中转站。每年,勺嘴鹬、大滨鹬等鸻鹬类水鸟从北极圈繁殖地启程,几乎不间断地飞越数千公里,前往澳大利亚或新西兰越冬。当它们历经艰辛抵达中国东部海岸线时,盐城广阔的潮间带滩涂便是它们至关重要的“希望之地”。这片湿地犹如横跨太平洋的迁徙高速路上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服务区”,鸟群在此休整、补充能量,为接下来跨越辽阔海洋储备至关重要的力量。盐城也因此成为许多候鸟实现跨洋迁徙的“国际枢纽”,在全球候鸟种群存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盐城的“国际枢纽”功能相呼应,扬州则更像是一个繁荣安宁的“区域中心”。京杭大运河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高邮湖、邵伯湖等淡水湿地,共同构成一张错落有致的内陆水网绿洲。这条生态廊道为沿内陆水系迁徙的候鸟提供了安全的夜栖场所、丰富的食物资源等重要生存保障。尤其在春秋两季,高邮湖湿地万鸟翔集的壮观景象,正是扬州作为重要“中转站”的生动写照。
尽管盐城的“国际枢纽”与扬州的“区域中心”在生态定位上各有侧重,一东一西、一海一陆的功能分工看似不同,但其背后的生态守护理念却高度一致。从盐城对滨海湿地的系统性保护,到扬州对内陆湖泊的精细化治理,两地都将对自然的尊重转化为切实的协同保护行动。如今,这种一海一陆、互补共生的生态格局,在江淮大地的保护画卷上相得益彰,也让淮扬文化的内涵,在守护自然的实践中得到了更深远的延伸。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彭倩倩 华钰
网址:跟着“苏超”去读城丨扬州VS盐城:一曲淮韵两地情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2956
相关内容
跟着“苏超”去读城丨扬州VS盐城:一曲淮韵两地情苏超演义·第四回|造梗入魔,对战变成对嬲 伤心欲绝,丨州化作丨川
甄嬛传的风还是吹到了苏超南通vs盐城角逐积分榜首
跟着“苏超”去读城 | 徐州风劲扬州月明,映照苏轼人生境界“两重峰”
两地联手!古琴新年音乐会开启“冰情雪韵过大年”
“苏超”为啥突然火了?
苏韵书香丨全民阅读蓬勃发展 书香江苏更添活力
读创今日荐书 | 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
《蜀锦人家》原著结局揭秘,谭松韵1女 vs 3男
谷雨诗词丨沐一场人间春色,听一曲雨落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