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513)

发布时间:2025-09-21 00:15

'心理云课堂'在线直播课程,专家教授实时答疑。 #生活知识# #心理建议# #心理健康APP#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513)

关于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诗之标点(3)

门人采采雨后问:老师,您看一下这首诗的标点:

苏轼《六观堂老人草书》: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化身为医忘其躯,草书非学聊自娱。落笔已唤周越奴,苍鼠奋髯饮松腴。剡藤玉板开雪肤,游龙天飞万人呼,莫作羞涩羊氏姝。

我发现各种苏轼集的标点都不一样。像这样把“落笔已唤周越奴,苍鼠奋髯饮松腴”放在一句很奇怪。

最独特的是下面这个标点:

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化身为医忘其躯。草书非学聊自娱,落笔已唤周越奴,苍鼠奋髯饮松腴。剡藤玉板开雪肤,游龙天飞万人呼,莫作羞涩羊氏姝。

钟振振答:(接上期)我觉得比较合适的标点应该是这样的:

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化身为医忘其躯。草书非学聊自娱,落笔已唤周越奴。苍鼠奋髯饮松腴,剡藤玉板开雪肤。游龙天飞万人呼,莫作羞涩羊氏姝。

(7)苍鼠奋髯饮松腴,剡藤玉板开雪肤。

此二句,上句是说濡笔以墨,下句是说铺开纸张。两件都是写书法前的准备工作,关联密切,当然应归入同一单元。

古代名笔有“鼠须笔”。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录唐·何延之《兰亭记》载,晋·王羲之以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古代制墨,以“松烟”为上等原料。

汉·曹植诗残句曰: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

宋·晁氏《墨经·松》曰:古用松烟、石墨二种。石墨自晋、魏以后无闻。松烟之制尚矣。汉贵扶风隃麋、终南山之松。晋贵九江庐山之松。卫夫人《笔阵图》曰:墨取庐山松烟。唐则易州、潞州之松,上党松心尤先见贵。后唐则宣州黄山、歙州黟山、松罗山之松。李氏以宣、歙之松类易水之松。今兖州泰山、徂徕山、凫山、峄山,沂州龟山、蒙山,密州九仙山,登州牢山,镇府五台,刑州、潞州太行山,辽州辽阳山,汝州灶君山,随州桐柏山,卫州共山,衢州柯山,池州九华山及宣、歙诸山,皆产松之所。兖、沂、登、密之间山,总谓之“东山”;镇府之山则曰“西山”。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馀岁之松,不可比西山之大松。盖西山之松与易水之松相近,乃古松之地,与黄山、黟山、罗山之松,品惟上上。辽阳山、灶君山、桐柏山,可甲乙九华山,品中。共山、柯山品下。大概松根生茯苓,穿山石而出者透脂松,岁所得不过二三株,品惟上上。根干肥大,脂出若珠者曰脂松,品惟上中。可揭而起,视之而明者曰揭明松,品惟上下。明不足而紫者曰紫松,品惟中上。矿而挺直者曰嶻松,品惟中中。明不足而黄者曰黄明松,品惟中下。无膏油而漫若糖苴然者曰糖松,品惟下上。无膏油而类杏者曰杏松,品惟下中。其出历青之馀者曰脂片松,品惟下下。其降此外不足品第。

古代名纸,有以浙中剡溪古藤为之者。唐·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曰: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言: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

“玉板”亦古代名纸。

黄庭坚有《次韵王炳之惠玉板纸》诗。

《东坡诗集注》卷一二《孙莘老寄墨》四首其二曰:溪石琢马肝,剡藤开玉板。宋·赵次公《注》曰:“玉板”则纸色也。今成都浣花溪造一种纸,光滑亦以为名。《养源志林》云:李献之遗予天台玉板纸,殆未见。又云:池、歙精白玉板,乃可试墨,若于此纸上,墨无所不黑矣。

不过是“濡笔展纸”而已,诗人却用苍鼠翘起胡子畅饮松汁来比喻“鼠须笔”饱吮了浓厚油亮的“松烟墨汁”,又将剡溪古藤制成的玉板纸比作美女敞开了雪白的肌肤。本来平淡无奇的两件琐事,竟被他写得如此活泼灵动,我们不能不佩服他那支生化妙笔!

(未完待续)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

网址: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513)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231674

相关内容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62)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74)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61)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36)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58)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70)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09)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63)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40)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495)

随便看看